系统科学视角下的生态规划和城乡规划的融合
2013-04-07尚改珍高冰洁
尚改珍, 马 琳, 高冰洁, 高 峰
(1.河北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河北 保定071001;2.河北农业大学 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 保定071001;3.河北农业大学 保卫处,河北 保定0710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乡化、工业化也随之快速发展,这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与城乡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考虑到乡村景观的保护以及生态空间的打造,二者的有机结合与彼此协调方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系统科学与城乡生态规划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系统科学的概念
系统,在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从事物的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客观世界。系统科学,是上世纪70年代钱学森先生从众多的科学理念和科学实践中升华总结出来的科学思想。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模式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1]。城乡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复杂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系统科学思想的理论和方法为解决生态规划与城乡规划融合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具有广泛的使用性。
(二)城乡生态规划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城乡生态规划,即在城乡规划中纳入生态规划相关理论体系,达到以生态角度对现有空间规划理论进行改进的目的。在城乡生态规划中,城乡统筹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城乡工作的发展目标。城乡统筹不但要求把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放在一起进行互动式的思考和决策,实现工作中的城乡统筹思考和推动,而且要求在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中有实质性的推进,在远期目标中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2]。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良性的生态建设需求已经达成共识,因此迫切地需要对生态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与规划。该理论是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的探索,对丰富空间规划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城乡生态规划,是一种注重于落实城乡规划生态效益的全局性手段,是系统科学在规划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于国情的现状导致很多国外尤其是美欧国家的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理论和方法无法完全采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生态规划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不仅不能利用大片的绿地作为纯自然景观以达到满足生态的目的,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还逐步紧缩了本不富裕的生态空间。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开展城乡生态规划方法的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与意义。将城乡及生态等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有助于规划工作者用整体和科学观点进行通篇考虑,并用以指导实践。在全球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的生态、乡村的生态也必将逐步纳入这体系之内。
二、我国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对生态规划的要求
(一)我国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特点
1.乡村景观向城乡景观过渡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工业化与城乡化的巨大影响,城市的建设用地已经满足不了日益扩张的以工业占地与居住用地为主的用地需求,城乡结合部成为了城市土地扩张的重要资源,过度的土地扩张与开发使得乡村生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与强烈的冲击。具体表现在城乡结合部景观的发展和变化,即自然乡村景观不断向城乡建设景观过渡,生态系统也遭受了巨大变化,付出了惨痛代价。
2.支持小城镇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国坚持走特色城镇化道路不动摇,小城镇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与重视,并逐渐成为经济产业带动的新生力量。全国单独的个体小城镇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小城镇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波助澜。但以往的小城镇发展体系还不成熟,布局及规划存在很多不合理性,经济产业促使下的建设有增无减,其结果是资源浪费、大气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自然环境遭受巨大考验,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生态规划的落实难度。
3.高速公路体系发展迅速 交通业的发达与否直接影响着产业经济的走势。十几年来,我国高速公路体系迅猛发展,遍及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并有细化、密化的趋势。在高速路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在少人类活动地区进行公路修建,遇到难以回避的山体以及河流时,只能选择人为切割,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生态学中的“廊道”也在公路修建中被分割,失去了畅通体系的生态廊道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用,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以上城乡空间发展特点的论述表明,生态规划空间与经济建设空间的矛盾在整个城乡系统普遍存在,只有在做好城乡与生态空间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益,也只有进行系统性的生态规划与建设才能够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我国城乡空间的发展对生态规划的要求
1.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大”中,仍强调要坚持贯彻这一精神。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仍然是各级城乡政府的第一要务。我国城乡化、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的前期,限制经济发展的生态规划是难以落实的,只有将二者协同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满足保护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空间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力量更加强大,很容易为了谋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失去理性思考的头脑,以生态的丧失维护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属于全人类,是人类的公共利益,任何人无权破坏。然而,小我的意识形态里,公众利益确实是不属于某一个人或任何人,它是个政治斗争的结果,在大我的意识里,公共利益有客观的存在,而且它是属于每一个人和所有人的[3]。因此,生态体现出其公共价值时则受到更加强烈的关注,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优化生态空间、保护特殊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城乡规划与“反规划”法在生态方面的应用现状
(一)传统城乡规划在生态方面的应用现状
以增长极、中心地理论等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规划在我国传统规划体制中应用较多,主要应用于以城乡规划为主或以城乡为核心展开的规划,这是受工业化时期背景下经济建设压倒一切的思想影响所致。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利益的竞争往往被放在了第一位,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更加偏重于以发展为先的规划方案,而忽视了与生态规划的协调,致使生态规划无法物尽其用,落实效果不佳。一种情况是为了保证总体规划内容的完整性与全面性而做的生态规划,这种生态规划同样无法落实,只是作为附属品而存在。更有甚者,生态专项规划只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为总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对现实的生态保护毫无建树,为未来的生态空间保护留下隐患。另一种情况则是生态专项规划固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但是与总体规划有矛盾或脱节之处,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然而终究由于其对经济发展的限制而无法真正实施,美好愿景无法实现,最终也只是做了无用功。
(二)“反规划”法在生态方面的应用现状
“反规划”,并不是单纯从字面意思理解出的“反对规划”。“反规划”作为一种规划思路,是从一种新的景观规划思路中发展形成的。在我国现状国情下,土地资源的短缺现象越来越明显,过度的土地扩张与开发对乡村生态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建设用地对乡村景观和生态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城乡规划方法已经不适宜我国的经济现状,不协调的生态规划与城乡规划导致城乡生态恶化,如:大范围的生态破坏,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反规划”理念充分反映了对环境和自然的尊重,符合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本能认知。
“反规划”法区别于传统的城乡规划方法之处在于首先控制非建设区域的建设,而传统城乡规划方法往往从建设区域入手进行。这一方法是针对我国城乡化与工业化背景而提出的规划方法,是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无限制扩张现状提出的物质空间规划。
“反规划”法对规划方法进行了更新与思想的转变,将规划的方法论从建设规划转变为不建设规划。肯定了优先制定不建设区域规划,否定了优先进行建设区域规划,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空间,较之前的传统规划方法有了进步。另一方面,“反规划”法肯定了主动为丰富的生态环境进行考虑的规划,否定了被动的单一的针对经济建设发展进行的规划。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变被动为主动,是理论水平的一次提高。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反规划”法主要是对生态战略资源进行强制性的保护与控制,对生态保护的初衷已经变成了生态的强制性保护,在实践中极易出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矛盾。最终的结果也同样不容乐观:要么是经济的发展得不到有效积极的回应,要么是对生态空间及资源的保护成为一纸空谈。
(三)小结
传统的规划方式注重经济发展与建设,生态可以让步于经济的需求,那么建设空间的扩大是必然的;“反规划”的规划方式注重生态效益与环境保护,经济应让步于生态。然而我国的国情依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在经济的压力下,非建设空间也必然缩小。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只是问题的表面,其实质是一旦生态规划与城乡规划脱节,那么生态规划实际效力的无力只是早晚问题。因此不能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隔离来看待,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和统一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才能实现生态和经济,以及社会综合潜力最大化。
四、用系统思想综合集成,协同发展
传统的功能主义考虑问题是单一的,连续的,认为城市的发展是连续的,历史的演进是无跳跃性的[4]。传统的规划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的国情,单一重视经济发展的规划模式已经被证实为不可取,以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得不偿失。同样,以生态优先的“反规划”法也同样是极端的规划方法,用注重生态的理念来捆绑和约束总体规划,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失去了规划的最本质要求。
对此,马世骏、王如松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但由于其规划目标体系太过庞杂,生态规划很难完成其规划目标,致使该理论缺乏可行性,在具体的城乡规划和生态规划中难以落实。生态规划需要寻找到平衡点,以平衡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在理论体系上表现为应用生态学和经济学,而在这一平衡点的寻找中既不能悲观地主张“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增长”,也不能过度乐观,认为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会使环境污染得到遏制。因此,必须运用系统思想来综合集成生态规划与城乡规划,使之协同发展。从而使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在保障生态空间和预留经济建设空间两方面中做到协调与均衡。
五、结论
我国目前的国情是工业化、城乡化迅速发展,并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该时期的特殊性决定了该时期生态规划与城乡规划的模式。本文所提倡的系统思想的方法,即是将城乡规划与生态规划相融合的城乡生态规划方法。该方法协调生态空间与经济建设空间的关系,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各级城乡政府的良好互动积极配合,引领全区域不同行政主体、城市与乡村发展。同时,该方法运用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以目标和实际问题为导向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加快改革城乡分治的管理政策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5]。
[1] 刘琮如.系统科学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5(S1):15-16.
[2] 李兵弟.关于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认识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28(6):9-19.
[3] 梁鹤年.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开发:一些随想[J].城市规划学刊,2009(1):14-17.
[4] 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规划变革[J].城市规划,2009,33(4):11-26.
[5] 李燕梅,史怀玉.“城乡统筹发展观”视角下的陕北工业小城镇总体规划[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