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12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分析
2013-04-07王振山
王振山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曾被称为胃肠道平滑肌肿瘤。Mazur等[1]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以来,目前已成为病理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尽管绝大多数GIST位于胃肠道壁,但是仍有部分发生于胃肠道外,如肠系膜、网膜、腹膜后间隙和盆腔等[2,3]。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 12例,结合文献讨论其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5 ̄03—2011 ̄04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IST。男9例,女3例;年龄31~69岁,平均53岁。病变位于胃8例(胃底3例,胃体4例,胃窦1例);小肠4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肿瘤大小 1.5 cm×1.8 cm~9.5 cm×10.5 cm,平均约 5.5 cm×6.5 cm。
1.2 临床表现 GIST好发中年以上,男性较多见。病程较长,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胃肠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很少发生肠道梗阻。本组平均年龄53岁,肿瘤大小差异显著,最小1.5 cm×1.8 cm,肿瘤越小,临床症状越少。有临床症状者直径多>5 cm,本组肿块最大径10.5 cm。临床首发症状常为消化道出血(黑便或便血),本组2例,与肿瘤表面溃疡形成有关;腹部胀痛3例;腹部包块7例。
1.3 影像学检查 GIST 1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增强前服清水500~800 ml作为对比剂充盈胃肠道,范围包括全腹。CT机为SIEMENS公司Emotion 16排螺旋扫描机。其中3例行MRI检查,采用SIEMENS公司ESSENZA 1.5T磁共振扫描机,常规横轴位平扫,T1WI 550 ms/8.7 ms、快速自旋回波T2WI 5000 ms/87 ms,冠状位平扫5000 ms/87 ms,及T1WI的增强扫描。
2 结 果
2.1 CT表现 12例行CT检查的患者,显示10例,均为起源于胃肠道壁的软组织肿块,边界较清晰,以向腔外生长为主,密度均匀或不均,直径1.5~10.5 cm,增强扫描肿块实质呈不均匀中等或明显强化。平扫漏诊2例,均位于小肠,直径均<2 cm,主要原因系病灶较小及与胃肠道周围组织密度相近所致。病变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
2.2 MRI表现 行MRI检查的3例,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物,大部分边界清晰,直径5.0~9.5 cm。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检查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可见坏死征象。周围组织器官受压改变,区域性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
3 讨 论
3.1 好发部位 GIST是常见的黏膜下肿瘤,Mazure等认为此类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所组成,并且表达于免疫组化检测到的KIT蛋白质(CD117,干细胞遗传因子感受体),GIST可发生于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任何部位。据统计,GIST占胃肿瘤的1%~3%,小肠肿瘤的20%,结肠与直肠肿瘤的0.2%~1%。就其分布部位来看,约70%的GIST发生于胃,其中约1/2发生于胃体,发生于胃窦和贲门的间质瘤各占1/4;20%发生于小肠,发生率空肠>回肠>十二指肠;<10%发生于大肠,且发生率直肠>结肠[4]。
3.2 病理特征 GIST大体标本为类圆形、结节状、或分叶状,部分有包膜,切面灰白、实性、质韧,部分肿瘤为鱼肉样,伴有出血、坏死、囊变。镜下特点为数量不等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排列成编织状、旋涡状、或栅栏状,部分深染,胞浆伊红色。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难与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相鉴别。目前在病理学上,必须依靠免疫组化与电镜观察诊断 GIST。 免疫组化上,GIST 的 c-kit(CD117)和 CD34(+),被认为是其定义性的特征[5]。而平滑肌标记的desmin、actin、s-100(-);电镜观察显示肿瘤细胞超微结构,表面有树状突起,胞浆致密,核心颗粒和间质丝团样纤维。GIST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分4个主要类型:平滑肌分化、神经分化、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未分化[6]。
3.3 良恶性评价 间质瘤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所有的间质瘤都应该看作是一种低度恶性、有复发和转移可能的肿瘤[7]。既往文献资料多以肿块>5 cm,伴有液化、坏死、钙化,增强检查呈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分隔状强化等作为恶性的参考标准。病理学上多采用Emory等提出的组织学标准[8],认为肿瘤的大小以及有丝分裂率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主要标准。恶性指标:①肿瘤性坏死;②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③细胞核分裂数>5个/50 HPF;④肿瘤细胞生长活跃,排列密集;⑤胃的肿块>5.5 cm,肠道肿块>4 cm。良性指标:肿块<5 cm,核分裂数<2个/50 HPF。交界性仅有一项恶性指标。一些组织学上符合良性,肿瘤直径<2 cm,核分裂象很少的肿瘤也可发生复发和转移[9]。所以,在判断肿瘤良恶性时不能单靠病理组织学结果,不论肿瘤大小,术后都应进行密切随访。
3.4 影像学表现及其价值 GIST根据瘤体与胃肠道壁的关系分为黏膜下型、肌壁间型、浆膜下型、胃肠道外型,后者起源于胃肠道壁以外的腹腔内其它部位[10]。多呈膨胀性生长,以腔外生长多见,仅少部分只向腔内生长,使黏膜隆起、展平,可继发溃疡形成。本组有5例位于腔外,占42%,略低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本组例数较少有关。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一般界限清晰,侵袭性生长时,界限模糊[11]。
影像学主要为CT、MRI检查,其中以CT应用最为普遍,诊断价值最高。①CT检查:胃肠道壁局限性增厚及软组织肿块,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大小多在4.5~8.7 cm,本组平均大小5.5~6.5 cm,与文献报道相似[12];随肿块增大,出现坏死、囊变或钙化的概率增高,导致密度不均匀;增强检查实性软组织成分多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3];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界限模糊时,可能存在侵袭性,如发生转移,则支持恶性GIST的诊断;②MRI检查:GIST信号是不均匀的,主要与肿瘤出血、坏死、液化有关;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在腹腔脂肪组织信号衬托下,肿瘤边界清晰,如果脂肪组织高信号出现异常改变,提示肿瘤存在恶性倾向;MRI可多方向成像,多种参数联合应用,对较大肿瘤或带蒂肿瘤的定位诊断优势明显[14];同时MRI成像速度慢,受呼吸运动影响,伪影较多,一般只作为CT检查后的补充手段。
3.5 鉴别诊断 在全面影像学检查定位明确的情况下,主要需与胃癌、淋巴瘤、平滑肌类肿瘤鉴别。①胃癌:以胃窦好发,起自黏膜上皮,恶性程度高,呈浸润性生长,可形成肿块或浅而大的溃疡,CT表现为胃壁异常增厚,黏膜侵蚀破坏,少数胃癌表现为胃腔内外的肿块,但多伴有邻近胃壁的增厚和(或)浆膜面的浸润;增强检查黏膜的完整性是鉴别的关键点,此外,胃肠道双对比造影对胃壁柔软度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鉴别点;②淋巴瘤:起自黏膜下层,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CT、MRI表现为胃肠道壁弥漫性、广泛增厚,程度较重,坏死、囊变较少见,且常常合并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肿大和脾脏浸润,小肠淋巴瘤还可引起肠系膜浸润;增强扫描胃淋巴瘤常呈一致性增强,与肌肉强化程度相似,少数呈轨道状强化,系由于管壁的广泛水肿及肿瘤在壁内广泛侵犯所致;肠道淋巴瘤增强表现为轻度的环形强化;③平滑肌类肿瘤:表现为局部肿块、肿块内可见坏死,邻近胃肠道壁无增厚、淋巴结转移少见,此类肿瘤很难与GIST鉴别,既往的GIST多误诊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病理上(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类肿瘤CD117、CD34呈阴性反应,可以鉴别。
总之,胃肠道钡餐造影、CT、MRI的综合检查对GIST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各有优势,以CT应用价值最高。仔细分析其各种影像学表现,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良恶性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愈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Am J Surg Pathol,1983,7(5):507-519.
[2]Blasco Segura T,Ferri J,Franco M,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omour in the rectovaginal septum[J].Cir Esp,2009,[Epub ahead of print].
[3]Weppler EH,Gaertner EM.Malignant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presenting as a vaginal mass:report of an unusual case with literature review[J].Int J Gynecol Cancer,2005,15(11):1169-1172.
[4]Toshimu N,Seishik Takashi S.Multidetector CT of highrisk patients with occul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AJR,2003,180(1):185-189.
[5]Espinosal I,Lee CH,Kim MK,et al.A novel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DOGI is a sensitive and specific marker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Am J Surg Pathol,2008,32(2):210-218.
[6]Burkffi GJ,Badran M,Al-Muderis O,et al.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distribution,imaging features,and pattern of metastatic spread[J].Radiology,2003,226(5):527.
[7]李祖云,浣孝强,梁秀久,等.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例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11-14.
[8]杨其昌,季晓华,沈 屹,等.7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评价[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6-10.
[9]张龙江,祁 吉.胃肠道间质瘤:一种新确定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98-1001.
[10]徐宏伟,晁 明,刘奕清,等.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3,18(9):727-629.
[11]章士正,方松华.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2):127.
[12]李小荣,钱 民,欧陕兴,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1):42-44.
[13]方松华,罗叶旋,孟 磊,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3):280-282.
[14]夏云宝,吴 铭,刘光彦,等.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附12例分析)[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18(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