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的早期CT诊断附65例分析
2013-04-07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02200袁成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02200)袁成
周围型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病死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而且发病率逐年升高。肺癌5年生存率<15%,约80%的患者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有研究发现,若能及早发现<3cm且局限于肺内的肺癌,则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60%。因此,要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最好的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影像学对其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议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北京市昌平区医院2000年~2012年间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有完整CT资料的65例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现将我院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65例均经手术切除并由病理证实。男52例,女13例,年龄38~83岁,其中50岁以上(含50岁)者58例(89.2%);49岁以下者7例(10.8%)。组织学分类分别为细支气管肺泡癌20例,腺癌21例,鳞癌17例,混合型癌3例,小细胞癌2例,类癌2例。病理报告瘤体直径均在2cm以下,支气管边缘无癌细胞浸润,送检淋巴结及其他脏器未发现癌灶转移。
1.2 CT扫描方法 先以8~10mm层厚,层间距8~10mm,自胸腔入口扫至膈面,再以1.5~3mm层厚对病变局部进行薄层放大(显示野FOV<200mm)扫描,全部病例使用肺窗与纵隔窗。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右叶略多于左叶(36∶29),上叶略多于下叶(36∶29)。
2.2 病变大小及形态 65例中直径0.5~1.0cm5例,1.1~2.0cm60例。其中55例呈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小结节状阴影,10例呈不规则斑片状阴影。
2.3 病变边缘 毛糙,有细短毛刺或锯齿样改变者49例,小棘状突起2例(78.4%),54例有明显分叶征象(83.1%)。
2.4 病变内部征象 37例显示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56.9%),多位于病变边缘及偏心部分,表现为1至数个小圆形或小条状空气密度影,数量多时呈密度不均的小蜂窝状透亮影。此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最多见。
2.5 病灶周围征象 有胸膜凹陷征者40例(61.5%),表现为病变有1至数条索条状密度增高影与胸膜相连,胸膜侧呈三角状致密影。另有44例可见血管集束征(67.7%),表现为1至数条血管直至肿瘤边缘。
2.6 诊断 以分叶征、毛刺与锯齿征、细支气管充气/空泡征,胸膜凹陷征以及血管集束征等为诊断肺癌的5种有意义的基本征象,则有35例(53.8%)显示4种以上基本征象,54例(83.1%)显示3种以上基本征象。
3 讨论
如何提高早期肺癌检出率。早期肺癌因原发灶小,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本组41例为查体时发现,占63%;15例因一般呼吸道症状,4例因痰中带血丝,4例因胸闷胸痛,1例因乏力、消瘦就诊,合计占37%。二者之比显示了定期体检在肺癌早期发现中的作用。X线胸部平片在肺癌的诊断中仍然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肺癌的倍增时间为20~600d,病灶从直径2cm发展到3cm平均需要8个月。1年检查一次所检出的肺癌患者根治率为44.7%,1年检查2次时则为88.9%[1]。这一事实说明1年检查2次较为合适。所以对高危人群每年应作胸部X线检查两次,发现问题后再行CT扫描以更好的观察病变形态、结构及有无周围浸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等,这样可大大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
在CT诊断中,首先应提高对周围型肺癌早期CT基本征象的认识。周围型肺癌早期有价值的CT征象是结节状阴影的分叶征;边缘细短毛刺及锯齿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这5个基本征象[2][3][4]。因为这些征象反映了肺癌的生长方式、瘤体内部结构特点以及瘤周病理变化。一个征象仅能反映肺癌的部分病理特性,如只凭某一个征象做出诊断,往往准确性不高;而根据几个征象的综合判断便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本组35例具有4种以上,54例具有3种以上肿瘤基本征象。对这一部分病例,诊断较有把握。即使病变较小,也应警惕肺癌。因此,熟悉并掌握肺癌的基本CT征象是正确诊断的基础。本组只有上述2个基本征象者有9例,征象较少者诊断较困难,如认识不足,容易误诊。9例中笔者做出肺癌诊断的有4例,这4例均有深分叶与锯齿征,病变内无钙化,周围无卫星灶。但有另5例误诊,其中1例有空气细支气管征伴血管集束,2例分叶加胸膜凹陷诊断为结核,2例蜂窝征加胸膜凹陷征误诊为炎症。误诊原因,一是对CT征象认识不清,视而不见;二是认为这些征象是炎症或结核的征象而非肿瘤征象。上述肺癌的基本征象,在良性病变中出现率是很低的。因此一个病变中具备上述2个基本征象也应首先考虑肺癌的可能性;如果病变内出现细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即使仅为一个征象,也应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但个别肺癌病例(本组仅1例)只有轻度浅分叶,这种情况与良性病变无法鉴别而误诊,此时,增强扫描观察其血供特点,是有帮助的,良性病变CT增强多在20Hu以下,而肺癌则在20Hu以上。
4 鉴别诊断
周围型肺癌基本大体病理形态为肺内结节或肿块,肿瘤可形成瘢痕或坏死。肿瘤内不同程度的坏死部分发生液化,并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具有较大空洞者称为空洞型肺癌。周围型肺癌一般早期临床表现很少,痰检阳性率低且纤支镜检查难度大,在临床上极易误诊而耽误治疗。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其中对影像诊断的依赖性愈来愈重。普通X线检查可以对病变准确定位,但因其分辨率差,无法观察细微结构,对肺尖、心、肋膈角等较隐蔽部位的小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有时难以发现[5],更无从观察其密度和结构。与传统X线相比,CT在鉴别诊断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周围型肺癌早期主要应与肺结核,尤其小的结核瘤,小片状炎症及小的良性瘤与瘤样病变鉴别。结核球多边缘光滑,无细短毛刺,多有钙化或偏心空洞,常可见卫星灶,这些特点可与肺癌鉴别。与结核鉴别暂时有困难的病例,可用抗结核药物作诊断性治疗,随访观察1~2个月后再定性。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在原有肺结核基础上发生的肺癌,最易误诊为小结核瘤,由于病灶位于结核好发部位,可见到钙化及卫星灶,而往往形成误导,应特别警惕。其他良性结节性病变如炎性假瘤与错构瘤等,一般CT表现为边缘清楚、光整,密度均匀,多无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6][7][8][9],若能结合临床并全面观察与分析CT征象,可减少误诊。对个别病变表现不典型的可做增强CT扫描观察病变的增强特征,MRI对鉴别诊断也有一定帮助,注意短期动态观察,随访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以不超过3个月为宜,一旦发现阴影增大,应及时手术。总之,胸部X线检查发现病变后,进行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熟悉并掌握基本的CT征象是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水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