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蔽性道德教育途径研究

2013-04-07王燕红

关键词:隐蔽性道德教育校园文化

王燕红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学校课堂教育,教学方法也依然是采用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即把学生作为德育理论的传授对象,在课堂上将道德理念、道德规则、道德风尚等对大学生进行不间断地灌输,将学生视为装载道德理念和规则的口袋,坚信把道德规则照本宣科似的灌输给学生,学生便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由此道德教育便在讲台这居高临下的教学环境中形成了 “我讲你听”的呆板说教局面,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实践,缺乏说服力,道德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甚有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表现出厌倦抵触情绪,尽管老师滔滔不绝,同学却时常云里雾里,考试60分万岁。教和学完全隔离,教学没有从实践出发,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违背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思维意识的发展水平。而隐蔽性道德教育恰好能克服课堂教育的种种弱点,教与学无形的融合,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一、隐蔽性道德教育

(一)隐蔽性道德教育含义

隐蔽性道德教育方式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即不被学生觉察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在学生周围设置某种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去感受和体味,使大学生在满足兴趣、爱好需求的同时,得到思想道德的净化和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1]当代,国外思想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视运用隐蔽性教育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尤其在德育实践中隐蔽性教育方式俨然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式。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加深,有些学生对于教育者实施的教育、规范等有一种对立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是一种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的人干涉或控制。[1]根据这一心理,隐蔽性道德教育没有教、学的对立,而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出现,在一定环境氛围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观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受、提升以达到自我审度,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隐蔽性道德教育特点

隐蔽性道德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把道德信仰、道德规则、道德风尚、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渗透或是隐藏到相关的文化教育氛围与环境之中,使学生群体在不自觉中感受、学习、提升。思想道德理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反复、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是非判断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首要的必须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内心感受。

首先,隐蔽性道德教育具有平等性。它是无讲台无训导式的教育。受教育主体在与教育主体的交往过程中默默地感受、学习、提升。

其次,隐蔽性道德教育具有愉悦性。隐蔽性道德教育途径多种多样,并且均是围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同学们以一种愉悦的方式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隐形的教育,道德素养、道德情感得以提升。

第三,隐蔽性道德教育具有渗透性。隐蔽性道德教育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感受,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成为内化要求,它不是把观点、道理、理论等一字一句明白地传授给大学生,而是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实践活动中一点一滴的将道德信仰、道德理念渗透到相关的隐蔽性教育的途径之中。

第四,隐蔽性道德教育具有易接受性。90后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原因,有自身的个性和学习特点,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确立道德信仰效果并不显著,而隐蔽性道德教育途径更具有可接受性,受教育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种积累式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一种教育。第五,隐蔽性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隐蔽性道德教育对人的道德的影响,不是短期的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的课程教育,它是在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活内长期的无形的发挥着作用。

二、隐蔽性道德教育途径

相对于学校正式课堂教育,隐蔽性道德教育借助一定的载体,具有依附性,它依附于某主体或某客体或活动,即寓教于人,寓教于乐、寓教于健康积极的活动中。教育者的道德教育意图正是通过这些平台,悄然进入学生的心田,并默默地积累、升华。隐蔽性道德教育克服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刻板模式,实现切实的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效果。当然,要达到隐蔽性道德教育的实效,最重要的是将隐蔽性道德教育理念具体运用于实践中,由参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隐蔽要素构成全方位的、开放式的、立体的环型结构教育模式展开。根据隐蔽性道德教育的这些特点,教育主体应重视研究和选择载体,精心组织和设计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陶冶品格。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以高校教师高尚道德品格熏陶学生

1、高校教师自身品格形象

大学应是社会道德信念的凝聚之所,大学教师更应是 “德”“理”结合的群体。在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两大主体,两者接触频繁。教师不仅仅通过 “言教”传授思想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以身立教。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水平、品行表现以及对学生对事物的态度,都对受教育者有着显著的影响。“教育者应是平等沟通中的首席,是被教育者思想的点燃者,教育者的职责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被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态度、立场、信念和行为,促进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的变化。”[2]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据重要的特殊地位,不仅是生活的长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及楷模,因此高校教师优雅的气质以及高雅的文化品位,对自己的理想目标孜孜追求、对工作高度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等道德修养及其点滴言行,对学生道德观的形成都有着举足轻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不断感受、模仿、学习与提升。教师的身教实际上就是一种巨大的品格力量,而这种品格力量即是一种特殊的的教育力量,它本身具有强大的示范力和感召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大学教师不具有人格力量,即使他的课程内容他的纲领设计得多么精巧完美都将无济于事。所以,教师自身以身作则的品格形象是大学生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一个前提和基础,也是道德教育能够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

2、高校教师人际形象

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体现在自主无私奉献精神,也体现在交往过程中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公平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精神,向学生传递尊重、理解、公平、爱心。相对应的,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公平、理解、爱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素养,在其他学习与社会实践及人际交往中才能将这些优秀品质化为切实行动。教师的楷模作用就体现在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要清晰的意识到自身就是一部教材,认识到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道德文化,不断提升自身德行的修养,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对学生的热爱,将传道授业和社会使命两者结合为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言传身教,用执著的追求去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用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教育、感化学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学习中受到隐形的熏陶。隐形的教育熏陶 “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觉行动、行为习惯”,[3]而在这样的长期熏陶下对教师人格上的崇敬,知识上的崇拜才是学生由内而外的具有很强实效性的一种学习。

(二)以体验式道德实践模式触动学生

体验式教育是教育回归生活,走向人本的重要体现。[4]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为承载平台的体验式道德实践教学的开展,追求体验的引发、真实、感受和升华的目标,让学生切实的体验与反思。体验式道德实践模式不同于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说教、讲授,“体验将触角在更高的层次上伸向人的情感世界和经验世界,促进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5]它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感受,关注学生个体道德内在需要的心理轨迹,提供大学生面对、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学会是非判断和道德选择,实现道德的真正内化的效果。即体验式道德实践模式可分成三个渐近过程:促发道德认知、丰富主体情感、形成稳定的正确道德信念。体验式道德实践模式 “强调亲历、重视感受、重视直觉、强调意会”,[5]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直接体验模式和间接体验模式。直接体验式道德实践即直接将学生带出课堂,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等,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给予方向上的指导和总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提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形成道德信念。间接体验道德实践模式主要是学生无法亲历到真实场景,而通过模拟社会生活的某种场景及社会事件,从中感受到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譬如模拟体验、团队合作活动、素质拓展、角色扮演等,模拟、感受并理解他人的处境,体会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和道德规则。最后深化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搭建体验平台的直接、间接体验,教师利用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在体验中所获得的角色感受、感悟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究和讨论,加之教师有意识的正确引导、总结,帮助学生从高层次、多角度及真实的社会角色、身份上去认知、感受、领悟、判断、思考道德和规则,从而能在具体的情境和对策中总结出方法和规律,掌握类似情境的合乎道德原则的反应规则及应对措施,提升其行为的道德性。

(三)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充实学生

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根据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特点,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培育优良校风、学风”。[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此也是隐蔽性道德教育的良好平台,能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基础的人文环境,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摆脱道德失范行为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导,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形式,以道德规则及大学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历史的传承,是社会道德规则的凝聚。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处处隐蔽着熏陶、感化、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着导向、熏陶、激励、娱乐的功能,[7]可以影响着众多学生的发展方向,甚至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是非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校园文化应该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隐形载体,成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的积极的激励因素,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培育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仰,不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熏陶。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着大学精神,用积极向上、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精华激励学生,同时采用活泼、丰富、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体比赛、优良学风评比、公益活动等各项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营造大学的文化氛围和道德氛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在具有隐蔽性的德育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学生自律,促进学生内在道德发展。综上,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出真善美的优良道德风尚,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消除或空虚或紧张或压抑情绪,提升陶冶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另一面我们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用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占领大学校园文化阵地,继承和弘扬传统优良道德,抵制消极、颓废的文化渗透,用先进文化充实大学生生活,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完善道德人格。

(四)以创新的形式——微博吸引学生

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新平台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换代。在QQ聊天、博客、社交网站上交友、网络游戏等之后,又一娱乐休闲形式—— “微博”登上网络舞台。大学生隐蔽性道德教育的重要的途径就是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展开,而微博就是当前受大学生追捧的一种网络新形式。微博出现短短几年时间,它的用户数量攀升迅猛,影响力不断扩大,因此有人提出这是一场网络的 “微革命”。大学生善于接受新事务,因此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显著特征与时俱进的使用微博新平台,隐蔽性的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道德缺失行为的出现。首先不论是思想政治教师或是专业教师都可以通过 “微博”这一开放的空间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对社会突发事件或是极端事件的评价是否客观,使道德教育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使教育方式更多考虑学生的接受性;也可以让正确的客观的道德评价及道德规则呈现在“微博”中,吸引学生关注,从而达到对学生的隐蔽性的道德教育。其次整合学校官方微博、社团微博、院系微博、班级微博、心理咨询微博等交流平台,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建立、运行和管理相应的微博平台,及时掌握不同群体大学生的舆情信息和动态,在大学生关注度高的微博里呈现正确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以及道德楷模,让大学生在关注中感受到社会主义道德的力量。同时,应加大微博信息的监管力度。微博信息大量存在,信息发布准入低,时有谣言出现扰乱校园的正常秩序,在重大社会事件中,错误的信息及谣言往往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可能直接影响学生是非判断及道德选择。因此,高校应提高应对繁杂信息的敏锐度、洞察力,加强对校园微博监管,教师积极对微博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疏导,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防微杜渐,预防和规制道德失范行为。

三、隐蔽性道德教育的效果

高校教师高尚道德品德熏陶学生,体验式的道德实践触动学生,丰富的校园文化充实学生,创新的微博形式吸引学生,这些参与学校、社会教育中的各种隐蔽因素组成的隐蔽性道德教育多种途径,构筑成一个网状的、立体式的教育形式,将汇聚成一种巨大的开放式的环绕力围绕在学生周围,影响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隐蔽性道德教育多样式途径均是从实际出发,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以一种委婉地、间接地方式传授社会主义道德观并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隐蔽性道德教育多样式途径是一种能深入学生内心的特殊力量,它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对政治、思想、文化、现实生活等问题进行思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是非、美丑、善恶的理性判断、辨析能力,能由内而外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使思想道德教育从一种教条的规则性的传授变为内发的提升人生道德精神境界的感化,能够切切实实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综而言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越隐蔽将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内心的要求。[8]因此隐蔽性道德教育即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创新,作为教育主体,应勇于跳出单纯依靠灌输的传统方法,与时俱进的把隐性教育理念及隐蔽性教育途径引入道德教育并付之实践,同时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紧密结合,达到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5.

[2]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12.

[3]张文翼.论高校老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 [J].内江科技:2011(12):66.

[4]陈飞.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 [J].教育评论:2010(3):64.

[5]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 (品德)教学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

[6]王树荫,郑文涛.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5.

[7]祖嘉合.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148.

[8]纪武昌,杨金花.浅析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隐蔽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16.

猜你喜欢

隐蔽性道德教育校园文化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隐蔽性证据规则研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侦查阶段隐蔽性证据的识别获取及应用价值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论电子证据特征 
新媒体自身特性与处理机制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