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2013-04-06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主革命孙中山民主

关 威

(惠州学院 历史系,广东 惠州 516007)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杰出先驱者。他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开创民主共和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广泛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制度,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形成他的政治思想。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对于近代民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对于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设计和构想、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孙中山的政治思想试作探讨。

一、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

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中国遭受严重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政治制度的缺陷。从那时起,思想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拯救国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必须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于是,以实现政治变革为目标的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同时兴起。二者的方式和手段虽有差异,但是所追求的目标是有一致性的。1894年,孙中山等人在美国檀香山设立兴中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标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端。到1898年,由于维新运动的失败,人们对于民主革命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大量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逐步站到民主革命的旗帜下,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孙中山联络当时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共同组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将民主革命推向新的高度。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宣言。随后,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孙中山将十六字纲领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成为有组织、有目标、有纲领、有步骤的自觉运动,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流。当时,改良派(保皇派)对于革命运动持抵触态度,由此引起一场关于革命还是改良的论战。孙中山等人在《民报》上发表大量文章,深刻揭露清政府腐败卖国、压迫人民的罪行,驳斥改良派反对革命的陈腐论调,坚定指出,只有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统治,实行社会革命,才能拯救中国,解放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由于孙中山等人的不断宣传,革命主张日益深入人心,民主革命逐渐形成高潮。

孙中山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核心就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根据中国民族危机的现实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提出的,是将反对列强侵略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合而为一的政治纲领。关于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拯救中华,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压迫,废除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恢复中华民族的完整主权,进而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平等的地位而努力。关于民权主义,孙中山主张,必须发动革命运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让各族人民享有广泛的、平等的民主权利。关于民生主义,孙中山主张,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措施,实行社会和经济改革,推动社会结构变革,使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有所发展、有所依托,享受到社会革命的成果,从而实现经济进步、人民安康、国家富强的目标。正如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中所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一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9页。历史证明,争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也好,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好,都依赖于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革命的完成。因此说,三民主义中最核心的应该是民权主义。

二、关于民国政治体制的设想

孙中山在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于中国民主共和政体也有深刻的思考。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他的“五权宪政”思想。早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就在《法意》一书中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此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把三权分立作为国家政体的基本形式,使之成为国际公认的一种制度。三权分立的学说及其实践,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这一点人们一般是认同的。但是,一种政治制度或政治模式,无论具有怎样的普遍性意义,也不能将其视为适应任何国家的万用灵丹。因为,具体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它的社会结构、历史传统、文化心理、民众素质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自身的特殊性。所以一个国家在理性地设计政治模式时,应该在立足于本国现实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外界的事物,将国际社会的一般性做法与本国具体状况相结合,才能找到最适合本国发展的政治模式。

孙中山在对西方一些国家三权分立政体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后认识到,这种政体实际上也有一定不足,表现为:第一,每当选举,政府工作人员随着政党的进退而进退,以致“每当更迭国务长官,甚且下至勤杂敲钟之类的小吏也随着全部更换,这不仅不胜其烦,而且有很大的流弊”。②同上书,第319页。造成了政府组成人员的不稳定和一定程度的混乱;而且,单纯通过选举而不采取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美国国会内有不少蠢货,就足以证明选举的弊病”。③同上书,第320页。因此,孙中山在三权分立之外提出增加考试权和监察权的主张。

孙中山提出增设考试权的主张,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性分析。具体说,是受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的影响。孙中山认为:“中国历代考试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突过现代之民主政治……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朝为平民,一试得第,暮登台省;世家贵族所不能得,平民一举而得之。谓非民主国之人民极端平等政治,不可得也!”④同上书,第445页。

孙中山提出增设监察权的主张,是鉴于西方的政治实践中,由于立法机关兼有对行政首脑的弹劾权,往往容易造成挟制行政机关的议院专制现象。另外从理论上来说,孙中山认为,“裁判人民的机关已经独立,裁判官吏的机关却仍在别的机关之下,这也是道理上说不去的,故此这机关也要独立”。⑤同上书,第331页。于是,孙中山提出设立监察机关的主张,由监察机关代表人民监督官员的行为,弹劾失职的官员。孙中山设立监察权的思想,来源于对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的借鉴。孙中山对中国古代的御史监察制度表示肯定,认为“明清两代御史,官品虽小而权重内外,上自君相,下及微职,儆惕惶恐,不敢犯法”,⑥同上书,第445页。起到了很好的监察作用。

为了进一步论述“五权宪政”思想的内涵以及这种政治模式的实践意义,孙中山还多次论及五权宪政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孙中山在多个重要文件和多次重要谈话中,总是将五权宪政和三民主义相提并论,认为只有建立五权分立体制的民国,才能建立所谓“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实现真正的三民主义。1921年4月在广东省教育会发表的演说中,孙中山论述了民权主义与五权的关系,认为“五权宪法如一部大机器,直接民权又是机器的制扣”。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97页。

三、关于民主建设的过程和阶段

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革命程序论”的说法,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过程分为依次递进的“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8页。这种主张的依据,是基于中国人民长期受到传统专制制度和思想的束缚,未经过完全意义的资本主义思想启蒙,缺乏符合民主精神的观念和习惯。也即孙中山所说的,中国人有家族主义、宗族主义,而无国族主义,人民群众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明显不足,客观上必然会制约民主政治的顺利发展。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由专制政治到民主宪政的过渡时期,以培育和养成公民的政治素质。1914年,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总章》中再一次阐述这种主张,认为民国政治发展需要经过军政时期(破坏时期)、训政时期(过渡时期)、宪政时期(建设完成时期)三个阶段。其中,训政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它的任务在于,通过思想教育、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手段,荡涤封建残余思想,培养公民的政治法律意识,养成公民应有的素质。孙中山认为,社会的人群一般可分为三种思想状态:一是先知先觉,二是后知后觉,三是不知不觉。因此,作为社会变革领导者的所谓先知先觉的人,有责任对不知不觉的一般民众进行教育引导,以争取民众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夫以中国数千年专制、退化而被征服亡国之民族,一旦革命光复,而欲成立一共和宪治之国家,舍训政一道,断无由速达也。”“我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权利?”③黄彦:《孙文选集》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在完成训政的过渡时期之后,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达到理想要求,具有履行公民职责的能力,行使法律规定的普选之权、创制之权、复决之权、罢免之权等,才能够进入民主政治的比较高级的程度,即宪政阶段。孙中山对此有深切的期待,指出:“夫革命先烈既舍身流血,而为其极艰极险之破坏事业于前也,我国民宜奋勇继进,以完成此容易安全之建设事业于后也。国民!国民!当急起直追,万众一心,先奠国基于方寸之地为去旧更新之始,以成良心上之建设也。”④同上书,第67页。

既然训政时期限于客观条件,还不能实行完全的民主,于是有人别有用心地提出所谓“开明专制”论调,甚至以此为个别政治寡头的独裁行为开脱责任。对此,孙中山表示强烈反对。孙中山认为,所谓开明专制,其关键和要害在于专制,而貌似开明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因此本质上是反动的。但是训政就不同了,它的目标是推进民主,是阶段性的手段,是为了达到完全民主的必要过渡,是符合社会进化规律的。

四、关于政党建设及其作用

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追求中国近代化的长期努力过程中,对政党的性质、地位、作用等方面逐渐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众所周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领导组建的中国同盟会,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有组织、有纲领、有领袖、有主义。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具备了出现资产阶级政党的基础;而且资产阶级政党的出现,也是人民群众追求政治变革意愿的集中体现。在民国建立前,同盟会是领导革命志士开展反清斗争的核心力量。它发动群众,宣传民主革命的主张;它联络会党和新军,不断积蓄革命力量;它广泛动员海外侨胞,在物资和道义上支援民主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在武昌起义成功前,革命党人进行了十余次大规模起义,主要是同盟会及其下属组织领导的。所以,民国成立前同盟会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是革命党。孙中山也是按照革命党的目标和要求来领导同盟会的。孙中山认为,同盟会要抱定三民主义的宗旨去推进民主革命,要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誓死推翻清朝统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了。同盟会领导反清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随着时事变迁,同盟会组织的涣散,某些党员意志的消沉,表现得非常明显,甚至有所谓“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言论。孙中山此时也有一些革命大功告成的思想,准备下一步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但是,孙中山并没有完全忘记中国政治进步问题。在宋教仁等人积极努力下,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积极参与国会竞选,为的是在责任内阁制度框架下为民国政治发展发挥作用。这时的国民党已经由同盟会时期的革命党转变为民国政坛上的政党。作为国民党的理事长,孙中山认为,政党与革命党明显不同。政党的作用在于为国家造福,为人民谋利。因此,国民党要绝对拥护临时约法的权威,推进宪政制度建设,要为责任内阁制的组建和顺利运作做出努力。孙中山还认为,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应该形成多党并存、互相竞争、互相监督的局面。

但是,随着上海车站的枪响,宋教仁倒在血泊之中。袁世凯反对民主政治,独断专行的真实面目暴露出来。孙中山异常愤怒,领导国民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不久后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被解散,孙中山逃亡日本。经过此次事变,孙中山对国民党的涣散、软弱有了切肤之痛,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在中国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任务远未完成。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再次振作起来。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为了保证中华革命党的纯洁性、凝聚力、战斗力,孙中山对于党员的政治素质、党的组织的严密纪律性,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的政党思想有了新的飞跃。由于孙中山发动的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他迫切希望寻找新的动力。而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也给孙中山以极大的触动。孙中山逐渐认识到,中国民主革命的最终完成,依赖于社会最先进、最革命阶级的团结奋斗,以及代表各革命阶级的先进政党的领导。孙中山开始考虑联合中国共产党,将国民党改组成为先进革命政党的问题。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实现。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各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崭新的阶段。到此,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也达到了顶峰。

综上所述,孙中山先生在长期领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思考和比较之后,逐渐形成他的政治思想。其中包括:关于开展以三民主义为中心的民主革命、关于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构建、关于民主建设的过程和阶段、关于政党的性质和作用等方面。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其他方面未能论及。但是仅从上述四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非常丰富、非常深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对于近代民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对于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设计和构想、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中山的革命、进步、创新的精神,是他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的优秀品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是中国人民追求政治现代化道路中的可贵探索的一个方面。我们今天学习和继承孙中山的这种思想和精神,就是要以史为鉴,继续推进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猜你喜欢

民主革命孙中山民主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俄国民主革命败中有成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干部学校史研究述评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毛泽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