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经音义》(上)所见阳原方俗词语研究
2013-04-06李启平
李启平
(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一、引言
袁家骅:“方言口语忠实地保存了古词的音义 。”现代汉语方言词语考释对于古代汉语,乃至整个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佛经音义是研究古白话词语不可缺少的系统资料。本文所用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收录的词条,是从汉末到唐宋辽时汉译佛经从产生到繁荣成熟时期一千四百多部佛经的难读难解词语,恰是汉语由上古向中古演变,进而走向近代汉语时期,带有明显半文言半白话色彩。至今仍鲜活保存在阳原方言口语中的“虹”与“圪确”二词,其渊源可追溯到中古乃至上古时期。
二、虹
彩虹之虹,在阳原方言中音[tɕiàŋ],与玄应音义卷第一《大集月藏分经》第九卷收录的“日虹”条之“江东俗音绛”相合。下雨之前或雨过天晴,天边出现彩虹,阳原人就会说“放虹”了。小孩子多半因其美丽的色彩兴奋,而老年人则因其预兆了风调雨顺而欣慰。尤其在农事活动中,人们更是习惯以虹出现的时间和方位来预测晴雨,广泛流传着“朝虹日头暮虹雨”、“东虹雨、西虹晴”、“虹在东,有雨也不凶”等农谚。可见,“虹”在阳原方言里的含义就是“司雨水”,这与古人虹雨相通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离骚》:“云蜺而来御”,“扬云霓之晻霭兮。”《孟子·梁惠王下》:“如大旱之望云蜺。”云与蜺(雌虹)并称,说明古人视云虹为同类。古人又把云和蜺同当作气,称云气,虹气。《诗·螮蝀》毛传说:“夫妇礼过则虹气盛。”《庄子·逍遥游》:“乘云气,负青天。”这说明云与虹同类,因与雨水密切相关而受到古人崇拜。
《说文》:“虹,状似虫。”段玉裁注:“虫者蛇也。虹似蛇,故从虫。”陈梦家指出:“卜辞虹字似两蛇形。”古人根据虹经常出于河泽的特点,把虹想象成饮于河泽的龙蛇之类。甲骨卜辞中就有虹饮于河水的记载:“有各云自东,面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菁》4)”《汉书·燕王旦传》:“虹下属宫中,饮井水,井水竭。”《山海经·海外东经》:“嗤嗤在其北,各有两首。”清人郝懿行疏云:“虹有两首,能饮涧水,山行者或见之。”南北朝《穷怪录》:“后魏明帝正光二年夏六月,首阳山中有晚虹下饮于溪泉。”正是由于虹能够饮于河泽,才能司雨水。
玄应音义释“日虹”引尔雅音义云:“双出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蜺。蜺或作霓。”可见虹有明暗、雄雌、主副之分,据此古人又把虹说成是阴阳二气相交而成。
《淮南子·说山篇》:“天二气则成虹。”高诱注:“阴阳二气相干也。”《吕氏春秋·节表篇》高诱注:“虹,阴阳交气也。”《汉书·天文志》:“虹霓者,阴阳之精也。”《初学记》引《春秋纬元命苞》郑玄注说:“虹者,阴阳交接之气。”《艺文类聚》引蔡邕《月令章句》:“虹,螮蝀也,阴阳交接于形色者也。”
虹既为阴阳相交之气,又被用来象征男女相交。《逸周书·时训篇》:“虹不见,妇人苞乱,虹不藏,妇不专一。”《诗经·鄘风·螮蝀》毛传说:“夫妇礼过则虹气盛。”虹既象征男女相交,也就被赋予了生育的力量,于是出现了女子感虹生子的神话。《诗纬·含神露》说:“握登(虞舜之母)见大虹,意感而生命舜。”又:“瑶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帝舜母生帝舜,颛顼母生颛顼,都是感虹而生。《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春秋纬元命苞》说:“皇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女节在梦中遇虹而怀孕生下了白帝朱宣,也是感虹而生的例子。
虹由于象征了男女相交,所以又有演变为或女、或男、或夫妻。《类说》卷40引《稽神异苑》说:“《江表录》:首阳山有晚虹下阴溪水,化为女子,明帝召入宫。曰:‘我仙女也,暂降人间。’帝欲逼幸,而难其色。复有声如雷,复化为虹而去。”此为化为美女出现的虹。《神异录》记载:“庐陵巴丘人陈济,为州吏。其妇秦在家,一丈夫长大端正,着绛碧袍,衫色炫耀,来从之。后常相期于一山涧,至于寝处,不觉有人道相感接。如是积年,村人观其所至,辄有虹现,秦至水侧,丈夫有金瓶,引水共饮。后遂有身,生儿如人,多肉。济假还,秦惧见之,内于盆中。丈夫云:儿小,未可得我去。自衣,即以降囊盛。时出与乳之时,辄风雨,邻人见虹下其庭。丈夫复时少来,将儿去。人见二虹出其家。数年来省母,后秦适田,见二虹于涧,畏之。须臾,见丈夫云,‘是我,无所畏。’后此乃绝。”此则化为勾引有夫之妇的美男的虹。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一:“古语有之曰:古者有夫妻,荒年食菜而死,具化为青绛,故俗称美人虹。”此为夫妻虹。
虹在古人,往往被当做凶与吉的征兆。《诗经·鄘风·螮蝀》:“螮蝀在东,无敢指之。”可见虹的出现多为凶兆,不敢用手来指。汉刘熙《释名·释天》有这样的解释:“霓,啮也。其体断绝,见于非时,此灾气也。伤害于物,如有所食啮也。”霓,就是蜺,古音同啮,即啃、咬之义。既然要伤害于物,就不吉祥了。这与虹既能带来风调雨顺,也能引起洪水泛滥的负面影响相关。同时,虹与阴阳二气有关,既能繁衍人类,又能散播淫邪之气。《释名·释天》:“虹……又名美人。”又:“美人,阴阳不合,婚姻错乱,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故以其盛时命之也。”总之,虹既能赐福也能致祸。于是就有了显吉兆与显凶兆的功能。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一:“晋义熙初,晋陵薛愿有虹饮其釜澳,须臾嗡响便竭。愿辇酒灌之,随投随涸,便吐金满釜,于是灾弊日袪而丰富岁臻。”可见虽然虹有凶兆,如果采取了相应的手段降凶去灾,还是能逢凶化吉。宋黄休复《茆亭客话》卷五:“韦中令镇蜀之日,与宾客宴于西亭,或暴风雨作。俄有虹霓自空而下,直入于亭,垂首于筵中,吸其食馔而尽焉。其虹霓首似驴,身若晴霞状,公惧而恶之。座中一客曰:夫虹霓天使也,降于邪则为戾,降于正则为祥,理宜然也。公正人也,是宜为庆为祥,敢以前贺。”这事发生后不到一个月,韦皋就升为中书令,客人的话果然应验了。可见虹的出现就像现代人解梦,往往趋利避害,可以随意解释。
虹的征兆作用不仅用于家庭细事,还能预兆社会政治变化。《搜神记》记载:“孔子修《春秋》,制《孝敬》,既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所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起軫北。字禾子。天下服。”
相比之下,保留于阳原方言中的虹(音绛)的词汇意义就单纯多了。人们歌舞于霓虹灯下享受现代生活,数千年前关于“虹”的神话思维早已淡漠了。
三、圪确
阳原方言口语里“圪确”一词,“圪”为去声,词头,无实义。“圪确”指硬,常用于田地因干旱而导致硬化、龟裂的情状。如:“这两天又旱了,玉米地圪确得都变裂了。”也有用于其他事物的“干、硬”义,如:“我今儿一天忙着干活都没洗脸,更别说抹油了,脸圪确得厉害。”皮肤干燥,得不到滋润,会显得僵硬、老化。又如被雨水、汗水渍透的衣服,不洗而干后的不柔软情状恰是“圪确”。如:“王老汉常年卧病,又没人好好伺候他,他穿的那衣裳圪确的,可怜得很。”阳原方言里“圪确”的“硬”义与《一切经音义》(上)《大方等大集经》第二十一卷收录的“确瘦”条之“确”义相同:“通俗文:物坚硬谓之确。今取其义。”可见,阳原方言口语里的“圪确”保留了六朝时“确”的“物坚硬”义。
“确”的“坚硬”义在文献中常见。唐元稹《田家词》:“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元虞集《刘瓊彦温字说》:“顽确而不化,琢磨无所施,非所谓坚也。”明沈德符《野获篇·外国·夷人市瓷器》:“试投之荦确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清陈孚《居庸关》诗:“车棱棱,石确确,车声彭彭斗石角。”吴存楷《犁田行》:“青泥荦确苦坚硬,犁深入土三尺强。”王统照《号声·沉船》:“沿山小径,全是荦确碎石与丛生的青莎。”“确”均指坚硬貌。
“坚硬”并非确之本义。《玄应音义》“确尽”条:“孟子曰:确,瘠薄地也。”《说文·石部》:“确,磐石也。从石,角声。”《玉篇·石部》:“确,硗确。”《正字通·石部》:“确,磷角,石地。”“确”本指土地多石而贫瘠。《淮南子·人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醜。”南朝齐徐孝肆《表立屯田》:“精寻灌溉之源,善商肥确之异。”用指土地多石而贫瘠,所以“确”在复音化过程中又常以“确瘦”、“硗确”、“脊确”、“确瘠”等同义复词出现。《韩诗外传》卷三:“馀衍之财有所留,故丰膏不独乐,硗确不独苦。”《后汉书·陈龟年》:“今西州边鄙,土地脊埆。”李贤注:“埆,又音确,谓薄土也。”《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八年》:“今避河患,退二三里可矣,奈何捨万代永安之策,徇一时省费之便乎!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三国志·吴志·陈凯传》:“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作:“土地危险塉确。”胡三省注:“塉,秦昔翻,土薄也。确,克角翻,山多大石也。”从胡注可见,“确”由指土地多石又可扩大指山多石貌。韩愈《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清段松岑《灵岩神宝寺访碑》:“荦确复荦确,幕山履绝壑。”“确”由土地贫瘠义又可引申为一般的“薄、不丰厚”。《拾雅》卷七:“确,薄也。”左思《吴都赋》:“庸可共世而谕巨细,同年而之户丰确乎?”李善注:“确,薄也。”《文心雕龙·诸子》:“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明谢肇制《五杂组·地部三》:“其土高,其水寒,其生物寡,其财确。”
阳原方言里称人性格倔强,甚至有些固执为“犟确”。“确”由物坚硬义扩大指人性格坚定、坚贞。《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小校宫彦璋与士卒谋曰:‘闻晋王与梁人确斗,骑兵死伤不少。’”胡三省注:“确,坚也。凡战者,随兵势而为进退离合。至于确斗,则两敌相当,用实力而斗,惟坚耐而用长技乃胜耳。”清龚自珍《〈自祈召〉序》:“世有确士,必曰:夫龚子之志荒矣。”用于此义的同义复词还有“强确”、“确固”、“敦确”、“端确”等。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上:“真宗朝,翰林学士吏部郎中朱昂累表请老。上召对谕之,其志疆确,乃以工部侍郎致仕。”一本作“彊确”,皆通“强”。唐柳宗元《与顾卜郎书》:“然则当其时而确固自守,蓄力秉志,不为向者之态,则于势之异也,固有望焉。”“确固”、“自守”同义,指人性格坚定。鲁迅《坟·文化偏至论》:“特为其社会也,无确固之崇信。”“确固”亦指坚定、固定。唐《册封薛延陀二子为小可汗诏》:“其子沙弥叶护拔酌,达度贺咄设颉利苾,并志怀敦确,气干强果。”清《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翰林学士赵与,事世祖皇帝,迄今凡三十年,敦确清谨,卒于七月,家贫,无以归葬。”“敦确”指人秉性坚定自持。明许讃《太师谥文忠罗山张公墓志铭》:“呜呼永嘉,山海储精……刚毅不回,端确不更。”《明史·陈镛传》:“杨士奇称其清介端确,表里一出於正。”“端确”,义端正刚强。
不论指土地、衣物的僵硬,还是指人性格倔强、固执,阳原方言口语中的“圪确”已抽象为一般的“硬”义,而与多石无大相关。
现代汉语方俗词语是活着的语言化石,或完全或变化地保存了古词的音义。方俗词语的历时演变考释,对于汉语词汇史的建立有积极意义。
[1]向柏松.中国水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9.
[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