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及提升对策的再思考

2013-04-06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价值政治思想

刘 娜

(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任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他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中央一直坚持的教育工作主线,特别要求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全部教育工作的首位。但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剧烈,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受到来自国内外环境的多方面干扰和影响,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种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重新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原因,并构建相应的对策则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表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增强大学生的法制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等,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可以说,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直接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今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部分学生政治冷漠、法治意识淡薄、伦理道德失范、主导信仰危机甚至病态社会心理等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重要表现。

(一)政治冷漠的显现

政治冷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高校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水平的群体,其政治冷漠现象的显现,更值得我们深思。王浦劬教授认为“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1]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表现于“形式主义”的政治参与。众多大学生在学校无论是参加政治学习、讨论,还是参加政治活动,普遍存在着“学校组织参加就参加,没有组织就不参加”的心理,把政治参与当作一种应付任务来完成,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敷衍态度和冷漠心态。其次,表现于“极度薄弱”的政治效能感。一般来说,大学生参加政治行为都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具有任何影响作用,既不能改变政治决策又不能给自身带来任何利益,因此,不愿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甚至形成不谈政治或远离政治的冷漠心态。再次,表现于非理性化的政治参与。当前,国内外反华势力往往利用大学生“痛感强、燃点低”的特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利用不正当、不合法的传播方式夸大人民内部矛盾,散布恶意谣言,而大学生的政治急躁情绪极易引发极端的政治参与行为,被反华势力所利用,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法治意识的淡薄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大学生的犯罪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我国法制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问题依然存在。从刘海洋伤熊行为的发生到马晓明杀亲,从马加爵事件到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一个个案例无不向我们警示当前我国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所导致问题的严重性。认真分析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不难发现,大学生的自身需求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发生需要偏斜是其主要原因。追求享乐的需要是大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需要偏斜,这种需要容易导致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发生,据有关调查,盗窃犯罪居大学生犯罪之首,约占犯罪总数的50%。其次,还有满足报复的需要、需求刺激的需要以及自我意识的混乱和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等都是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所在。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更向着多样化、暴力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发展。可见,我国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的问题十分严峻,不但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更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伦理道德的失范

儒家先哲以仁义为道德的基本内容,故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2]之说。而当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叹“道德滑坡”、“伦理失范”等现象的发生,做好事反而被当作“替罪羊”的社会现象,使得人们不敢触及“道德的边缘”,而与道德渐行渐远。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于集体主义伦理原则失范和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两种类型。集体主义伦理原则失范主要是指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处理集体关系的能力以及不能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于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特别是对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游戏以及网络黑客“情有独钟”,缺乏网络伦理道德修养。而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社会责任感弱化、诚信缺失等现象也是伦理道德失范的重要表现。

(四)主导信仰的危机

在社会主导信仰方面,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对“社会主义何去何从”的困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失去信心,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共产主义甚为渺茫。据2003年一项对国企工人、农民、干部和青年大学生四类群体的调查,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金钱万能和权力万能的在总体上分别占到43.11%、25.18%、20.12%,国企工人(50%)、农民(35.18%)、干部(54.13%)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都高于年轻大学生(34%)的信仰比例。[3]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还存在对宗教信仰的趋热和封建迷信的追捧等现象。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往往不寻求现实的解决方法,而转向各种封建迷信的做法,以求“神仙”的“显灵”,方能“化险为夷”,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病态社会心理的凸显

病态社会心理具有群体性特征,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社会病态心理的现象。一是吝啬心理。吝啬俗称“小气”,往往是个人极端自私的一种行为表现。有些大学生即使家庭条件很优越,也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助人之事,而是斤斤计较,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二是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夸,盲目攀比,显示自己的财富、美貌、家庭地位等,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和羡慕,甚至为求“面子”而做出种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事情,如高校女大学生为追求“富裕”求包养等事件的发生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三是空虚心理。我国的一份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而在15岁到34岁年龄段的青年人中,自杀死亡所占比例居于首位。而自杀的背后正是空虚心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方式。四是浮躁心理。浮躁心理是一种焦躁不安、急功近利的心态。大学生群体中的浮躁心理主要表现于对于科研、学习的浮躁,往往急于求成,造成论文抄袭、找人代笔以及办理各种就业所需的“证件”等。无论是吝啬心理、虚荣心理、空虚心理还是浮躁心理都是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病态心理。

综合以上分析,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存在着种种问题,当然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我们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不到位、教育效果的弱化、教育有效性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但从当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存在的诸多问题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其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消极性、教育内容的矛盾性、教育功能的错位性以及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四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消极性

人是教育的第一位要素,教育者主体意识不强,受教育者能动性发挥不够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直接原因。首先,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安排者、控制者和协调者。教育者只有针对教育对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恰当运用教育方法、精心设计教育情境,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按预期方向发展,并达到教育的期望效果。而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育者往往采用老套、教条的教育内容,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教育毫无针对性和创新性,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教育工作产生怀疑,教育过程缺乏责任心与工作热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的放矢”。其次,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高校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或敷衍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讲空话”、“唱高调”,往往以应付心态对待,抱有“只要考试过关便万事大吉”的想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矛盾性

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存在着“价值认同”与“利益认同”之间的不合逻辑的匹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矛盾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现实原因。所谓“价值认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与受教育者的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达成一致和统一。所谓“利益认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与受教育者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方面的诉求达成一致和统一。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常常错视、忽视、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大学生对利益的需求,把大学生正当合理的利益需要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外,而单纯的片面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并以理想化的价值要求和价值标准“号召式”的规划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大学生现实需要的诉求、心理期盼、认识等格格不入,不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大学生的排斥,而且使得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形式主义泛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价值认同”与“利益认同”之间的矛盾性,不仅有悖于马克思的基本规律——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动机,而且不符合我国当前要以市场经济这一利益杠杆来推动社会进步的经济制度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错位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方面既要满足社会价值、社会需要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受教育者对个体价值、个体需要以及个体发展的需要。当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片面地强调教育满足社会价值、社会需要的功能,而忽视和压制了受教育者个体价值、个体需要的实现功能的发挥,这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另一重要原因。诚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效果最基本的评判标准,但缺少了对受教育者个体价值、个体需要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满足也只能变为一种假设,因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是社会价值的实现和社会需要的满足的重要前提。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把个体需要的满足认为是一种自私的利己主义,有悖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甚至要求个人无条件的“牺牲”、“奉献”去满足有些夸大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倡导的是在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体的需要和价值,应把二者统一起来。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一味的以“牺牲精神”、“服从精神”来硬性地消除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群体价值与需要的同构性、异层性和相对独立性,合理的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体现他们各自的需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来自当前我国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从国际方面来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不仅表现于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竞争,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未停止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意识形态是以阶级利益为基础、以政治信仰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为对象而形成的社会观念体系。在不同制度的国家中,由于国家利益和阶级性质的差异,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显得尤为明显和激烈,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会趁虚而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觊觎于通过“和平演变”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超越遏制战略”,特别是在我国建国之初,就把这种希望寄托在我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而当今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普世价值”、“全球话语”以及文化领域的渗透无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带来困惑和挑战。从国内方面来看,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往往造成大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主义等观念的产生,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复杂的网络环境更是给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但关系着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改变或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增强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动性

当前,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提升高校教育者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校教育者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去,要热爱、信奉自己的事业,要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信奉、追求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不断地钻研业务,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精心安排教育环境等,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好坏。另一方面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务水平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教育者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善于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性格、需要等特点,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等知识,有步骤、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工作。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矫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观念,从理念和心理层面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建构。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形成一定的思维判断能力,在教育者的要求和自身需求之间做出理性取舍,实现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的统一,这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会凸显。

(二)“以义导利”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知识经济社会是崇尚个人价值的时代,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求不仅多元化而且丰富化,满足个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理性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面对现实,并恰当的规约和引导这个现实。要改变以往的“应然”式教育和理想化的“完人化”教育倾向,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关心、尊重当代大学生的利益需要,并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个人需要。当然,这种满足不是毫无限度的,如果一味的强调大学生的“利益认同”,就会使得教育内容失去方向性、指导性和先进性,最终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还会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唯利是图之风盛行。所以,在教育内容上必须用“价值认同”制约“利益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主要是追求一种精神和道德境界,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唤醒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升华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等。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必须以“利益认同”为基础,并规范“利益认同”的实现。

(三)注重协调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平衡性

满足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教育价值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满足个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起点和关键,而满足社会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终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人、提升人的活动,是与高校大学生人生历程紧密相连的教育活动。所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大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及各方面的诉求,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这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只有高校大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发挥、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贡献得到承认为表征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才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的“人的基础”。当然,社会需要的满足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落脚点是社会需要的满足为表征的社会的发展,如果单纯的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而放弃了社会需要,则称不上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大学生的个体需要是“物化”的、“量化”的层面,最终还要上升为实现社会需要的层面。只有这样,个体需要的实现才具有社会的意义和实践的价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协调受教育者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平衡性,达到二者的完美统一。

(四)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

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首先要构建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加强对社会媒体舆论的引导,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注重优化网络环境。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和管理,加强网络立法,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在网络中的蔓延与扩散,净化网络环境、弘扬社会正气,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宣传引导,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再次,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优良的校风、学风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提高大学生的鉴别能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19.

[2]侯惠勤,杨亚军,黄明理.关于“四信”问题的调查分析:基本群众的“四信”状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3]吕世荣.科学发展观与当代青年信仰的确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猜你喜欢

价值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