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中的伪传统和伪历史——论大众视觉文化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背离
2013-04-06曹漾漾
曹漾漾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039)
人类早期的文化传播往往是将信息口耳相传,在听与说的过程中,文化得到了传播。文字和造纸术产生了以后,文字书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而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传统提出挑战,电影、电视、广告图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当代视觉文化的总体特征
“当代视觉文化的特点有: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呈现出图片压倒文字的倾向,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具有内在联系;对外观形态的过度关注,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简而言之,视觉文化是一种对新文化形态的理解,它的基本内涵在于视觉因素,特别是影像因素。
正是因为视觉文化具有这些特点,伴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文化逐渐赶超了文学的影响力,语言在文化构成中的中心地位已被“形象”所代替。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说过:“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视觉文化包括图像、视像和影像,而传播最快、受众面最广的就是电视,电视将“世界的复杂性简化为一系列不断流动且毫无深度的视觉幻象”。同时,电视节目也成为大众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电视节目指电视台通过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传播作品的节目。一方面,人们从电视节目里接收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巨大的信息量,感受新鲜活泼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难以舍弃的根。因此,当代的视觉文化尤其是电视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人在被色彩斑斓的视觉和信息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热衷于通过各种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去安放自己的传统和寻找历史的根。当传统历史文化和大众视觉文化互相碰撞时,二者是水乳交融还是难以融合,传统和历史被大众继承还是抛弃,我们可以从电视节目这一视觉文化的传播媒介中来探讨一二。
二、从大型节日晚会中看大众视觉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背离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春节联欢晚会也称“春晚”,是电视台在除夕之夜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自一九八三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春晚已成为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节目,春晚已成为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在除夕这一天,除了贴春联、包饺子和放鞭炮,欣赏春晚节目也成了人们继承“过年”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春晚所包涵的文化韵味从准备到宣传就被人们慢慢的淡忘。首先,春晚的节目组考虑的是制作一台足够吸引观众眼球的晚会,如邀请大牌明星、布置晚会现场、设计舞台和灯光、植入各种广告……客观地说,如此细致周到的策划的确可以为观众们奉献出一台精美的文艺视觉盛宴,可是在春晚这场视觉大餐中,越来越多的人感慨年越过越没有味儿。晚会上我们只能看到各路明星粉墨登场,各种广告变身植入,明星的质量和数量的多少几乎成为春晚是否好看的标准。电视观众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参与春晚录制的明星身上;制作单位也把明星的参与作为准备和宣传春晚的重头戏。而对春晚如何展现民俗文化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观众到制作单位来说也越来越淡化,这无疑是对春节这一民俗节日和传统文化的背离。
第二,从春节晚会的节目设置与春节这一文化传统的契合度看,春晚虽然热闹非凡,可是热闹并不等于年味浓和有过春节的气氛。说到过年,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北京庙会里的舞龙舞狮和踩高跷表演、广州迎春花展上的彩楼花架等年味浓厚的民俗活动。如果春晚节目组可以设置几个与春节传统习俗有关的节目,带领观众们感受全国各地的过年气氛,这不仅可以使春晚的的年味更浓,而且能把自古就有的春节文化传统传遍大江南北。可是在春晚的节目单上很少出现这样的节目,例如2013年春晚中唯一的杂技节目是极具现代特征的《冰与火》。《冰与火》固然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可是如果能在节目单上加上几个与春节民俗有关的杂技节目,让时尚与传统并行,现代和古老相互交错,才能更好地契合春节这一主题。
最后,从春晚的具体节目来说,与春节有关的内容也少之又少。比如在2013年蛇年春晚的节目单的四十个节目中,只有开场曲《欢歌庆新春》、歌曲《十二生肖》等五个节目和“春节”沾边,在数量上显然不占优势。如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作为春晚唯一一个戏曲类节目,相当多的部分是由一个并非京剧演员的外国人表演。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走进世界,反而让人感觉是春晚制作组为了博取观众眼球而使用的手段。还有歌曲《十二生肖》,其歌词为:“这就是十二个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就是十二个生肖……”由于演唱者拥有众多的歌迷和极高的话题性,这首歌受到人们的欢迎。也许观众们会因为春晚的这首歌而记住十二生肖的顺序,可是春晚节目组不应就这样浅尝辄止。如果节目组能把这样不知所云的歌换成介绍十二生肖或者专门介绍蛇年的节目,不仅与蛇年春晚主题更贴切,而且能让观众们了解十二生肖中的知识,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还有央视中秋晚会。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文人墨客留下的佳作数不胜数,如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所作五律诗歌《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因此有“文化中秋”之称。央视的中秋晚会本应担负起传承文明的重任,可是在历年的央视中秋晚会上,我们看到制作单位和媒体最着力宣传的仍是晚会邀请了哪些明星。把明星作为中秋晚会的主打,这不仅是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味信心,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背离。与央视的中秋晚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珠海市唐家湾镇鸡山村的鸡山牛歌歌会。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或喜获丰收的日子,鸡山村的村民们便在村坪聚会对歌,歌颂生活,乞求来年风调雨顺。鸡山牛歌歌会不仅继承了鸡山村自古以来的中秋歌会传统,而且这些民歌优美动听、充满诗意,所以鸡山村的中秋节可以称得上是“文化中秋”。然而,在央视的中秋节晚会里,“文化中秋”已被更能吸引观众眼球的“明星中秋”取代了。
传统的节日举行盛大的晚会,对恢复民族文化心态、修复民族文化精神,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传统文化和视觉文化的碰撞中,传统文化让步于以吸引大众眼球的视觉文化,传统节日的晚会应该体现传统文化主题的气氛越来越被人们淡忘了。
三、从古装电视剧中看大众视觉文化对中国历史的背离
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的当代人,与古色古香的传统生活无缘。但是中国人都有一种浓厚的追寻历史的兴趣,人们总是想知道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事、古人的生活起居是什么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古装剧就应运而生了。古装剧是指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亦包括架空历史但穿着古装并模仿古人习惯的电视剧,演员们也会穿着古装登场。
视觉文化的迅猛发展势不可挡,它已成为当今最重要和最广泛的文化传播途径之一。因此,电影、电视、广告图片等视觉信息对人们接受文化上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然而在传统文化亟待继承的今天,我们痛心地发现当今的视觉文化,如春晚和《甄传》等电视节目和电视剧,这些符合大众审美的当代大众视觉文化,正披着传统和历史的外衣充斥于电视荧幕之上,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
[1]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学术研究,2004,(2):110-115.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李时珍.本草纲目[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7]荧屏宫斗何时休[N].人民日报,2012-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