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贞中道与进退思想简论

2013-04-06张树俊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王艮中道泰州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韩贞(1509-1585),字以中,号乐吾,兴化韩家窑人,明代泰州学派平民学子的杰出代表。从韩贞取“以中”为字就可以看出,韩贞是把“中”看作自己的行为标准的。在韩贞的诗中,有不少诗都体现了执“中”的思想。当然,与王艮他们一样,韩贞的“中”也不是传统的“中庸之道”,而是适度、适宜状态以及自然快乐的心理体验。

一、执中:以适度为原则

韩贞以“以中”为字,表明他要以“中”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韩贞的老师王襞也曾多次在诗中以“以中”为题。如《寄昭阳怀韩以中二首》、《再咏寄韩以中二首》、《答韩以中雪中之作》、《答以中别居之作》、《以中别后又雪》。韩贞还在“中”的基础上,主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适度的调控。如他在《与黎共臣》诗中说:“善意忘机便是狂,涉心养气亦关防。诗肠酒兴原无定,水性山情岂有常。”[1]175这里所说的“关防”讲的就是对人的“情”、“意”的调控,做到喜而不“狂”。

韩贞的思想虽然重心但不唯心,他既讲率性又讲中道,是充满辩证成分的。比如,韩贞讲清贫,但并不否定人的基本利益,但对利益必须取之有度。兴化的程县令送米二石、白金一锾,但韩贞“受米而还其金。”[1]188并写信感谢说:“我是一个平民,领一石米就能吃一个多月,另一石分给亲友。至于金子,则不是我们这等人能承受得了的。”可见韩贞对自己的利益追求是有约束的,这体现的就是他所说的“关防”与“中道”。

如何“关防”,如何保持“中道”?韩贞的基本观点是“知休”。他在《示庞文振》中说:“道可行时还进进,事当已处且休休。天机万古原无息,人不知几强去留。”[1]180“休休”,也就是要能“止”。“知止”是一个传统的儒学概念,王艮讲得很多,但韩贞讲得不多。当然,韩贞所说的“休”,也就是“止”,知“休”也就是“知止”,所以知“休”与“知止”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应该说,“得休且休”是韩贞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在《与东村》中说过:“世路多歧未许游,得休休处且休休。人皆争跨扬州鹤,我独闲亲海上鸥。”[1]176韩贞的意思是说他是一个陶匠,条件不允许他像他的老师王襞那样,到处游历,所以自己应该认清自己的条件,不要勉强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件。自己享受不了扬州繁华的生活,但能在东海之滨享受自己的快乐。

总的来说,人要保持“中”的状态,就应该认清自己的条件,不要勉强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件。他在《喜王怀山过访》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人生碌碌成佃事,愿得同君上钓台。”[1]181-182意思也是说,人不应当过分地争强好胜,心理追求也应该适可而止,更不要因为琐碎“佃事”而搞得忙忙碌碌,有时候还是休闲一点为好。

二、自然:以适宜为标准

韩贞有一首《钓鱼》诗,他在诗中说:“求鱼到处觅深溪,觅得深溪不见鱼。想是锦鳞藏水底,谩劳钓线只空垂。”[1]171这首诗写得很风趣。说为了钓到所求之鱼,就寻找深溪钓鱼,但找到了深溪,仍然没有鱼来咬钩。由此他推测,可能鱼儿都藏到水底了,所以只是钓空钩。这首诗看起来写得很无聊,其实,韩贞是以诗论道的,其中蕴含的哲理非常深刻:学习、修养也与钓鱼一样要在深度上做文章。

韩贞认为,学习也好,修养也好,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是要往深里做。这就如钓鱼一样,浅处是钓不到鱼的。往深里做就要舍得下功夫。但是,有时候有了深度也未必就能成功。比如钓鱼,“觅得深溪不见鱼”。深溪肯定有鱼,为什么又钓不到呢?韩贞猜测鱼儿可能都沉到水底了。韩贞的意思是,鱼儿有鱼儿的活动规律,要钓到鱼,就要弄清鱼的活动规律。否则尽管你尽了多大的努力,也未必有什么收获。这说明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

韩贞继承了王艮顺其自然便是中的思想。比如就富贵而言,韩贞也是想的,但他想不到,这从他《赠刘从善》的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说:“富贵牛毛空望眼,圣贤麟角已千年。”[1]179意思是说,自己不仅功名难就,就是“富贵”也只能空望而已,不过自己有成圣成贤的基础。又如他想成圣成贤,但他也知道,成贤成圣并不容易,“千古空谈追孔孟,几人端的傲王侯。”[1]176也就是说人人都想成为孔孟那样的圣人,但世上最终成圣成贤的人太少,所以专心于传道。然而,真正信道的人如秋天之草木,不见几人。所以他主张做什么事件都不要强求,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韩贞讲顺其自然,不只是讲顺应自然规律,也是强调做事要适宜。他的这一思想当然与王艮的思想有关。如王艮认为做一切事物都要强调一个“宜”字。他说:“动静不失时宜,其道光明。”[2]对于人的行为,他提倡“当行而行,当止而止”。他认为,仅靠“静观”来进行修养没有什么大用。他明确指出:“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3]所以人的动与静不是盲目的,何时动,何时静,以及动与静的程度,都要保持在“适宜”之间。韩贞继承了这一思想,所以他说人应当约束自己的追求,不要过分地争强好胜,更不要为一些琐碎的“佃事”而忙忙碌碌,有时候还是休闲一点为好。

三、进退:以快乐为原则

韩贞中道思想在的“适度”、“适宜”最集中的反映是他对出处问题的看法。他在诗中说过“圣贤出处岂寻常”之类的话,意思是无论是出还是处都要慎重,这是继承了王艮的思想。[1]183他从学王艮、王襞结束回乡之后,也曾三次坚拒朝廷的礼聘,这是他考虑到社会环境与自身条件慎重作出的决定,也是慎重出处思想的体现。

不过,在出处问题上,韩贞有与王艮、王襞不同的看法。如韩贞要求人们做到能进也能退,他曾这样说过:“偷个闲时取个欢,莫将愁事锁眉端。进前担子千斤重,退后阶梯老大宽。众乐乐中非我乐,独安安里是吾安。于今养得天君定,劈面风来也不寒。”[1]180意思是说,人应当以乐为原则,如果“进”(出)太艰难,那么向后退一下,就会有了自己新的生活空间。

能进能退要有宽广的胸怀,他说过:“能进不如能退好,一瓢陋巷便何求?”[1]175此话是从孔颜乐处说的,意思是人要正确地看待财富,不要有太高的生活要求,而是要学学颜回,“识破荣枯随我乐”。[1]179韩贞的这一出处思想要说的还是要人顺其自然,能进也能退,做事不强求,符合中道的要求为好。正如他在《示庞文振》中所说:“道可行时还进进,事当已处且休休。天机万古原无息,人不知几强去留。”[1]180人应该放宽胸怀,“歌一首诗空眼界,饮三盅酒壮襟怀。”[1]179

当然,韩贞的进退以中的思想不只表现在理念上,在行为实践上也有所表现。比如,当贡受轩遇到一点挫折患得患失时,韩贞劝其坚定意志;后来贡受轩被谪,韩贞又劝其归退。再如,督学耿定向到泰州巡察,拜祭王心斋(王艮)祠,当时韩中也在场。耿定向触景生情,说人性本来就完美,既加不得也减不得。由此谈到自己官居相位,位极人臣,但官场险恶,常有“不得意”之处,这不符合人性之常理。说到这里,在旁的韩贞不觉激动起来,捶胸感叹地说:“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所以他希望耿定向要懂得能进也能能退的意思。当他听说李春芳离开那险恶的朝廷时,立即和吴承恩一起去看望李春芳,可见他对李春芳遇险而退的赞同与支持。韩贞这一思想实际上与王艮的安身保身思想有关。王艮说过:“知安身而不知行道,知行道而不知安身,俱失一偏。”[3]王艮讲此话的目的就是要人能够正确处理好安身与行道的关系。韩贞这里讲能进能退,实际上也是说的安身保身与行道的关系。

[1]黄宣民黄重订.韩贞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陈金生.略论王艮[A].中国哲学史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502.

[3]袁承业辑.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O].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4]韩德粹等.韩乐吾先生遗集[O].誊印本,1994.

猜你喜欢

王艮中道泰州
王艮“明哲保身”说的历史叙事
幸福水天堂——泰州
禅活
静淡
观茶
人生棒喝
泰州古韵
王艮身本语意及其自我解读*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王艮身本思想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