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文化误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影响

2013-04-02慕娅林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2期
关键词:翻译者异质文学

慕娅林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浅析中西文化误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影响

慕娅林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对异质文化的误读不可避免.文化误读存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文化误读的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慎重、客观地对待文化误读现象是很必要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接受异质文化,避免由误读而导致的文化定势,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失误.

文化误读;误读理论;英语学习

提起文化误读,最先受到关注的,也是大众接触最多的就是翻译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学层面转向了对文化的关注,学术界称之为文化转向.由此,文学翻译演变成了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异质文化间的文学翻译过程中有许多制约因素,误读现象就不可避免.

1 什么是误读

“误读”其实是阅读学中的一个术语,其本义是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其中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则是乐黛云教授从文化的宏观角度对“误读”的诠释:“所谓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对其如何认知和解释.”而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耶鲁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提出了著名的“影响即误读”的文学理论,由此赋予了“误读”新的含义.他指出:“在尼采和弗洛伊德之后,要完全回到复原文本意义的解释方式是不可能的了.阅读总是一种误读.”由此可见,阅读就是“再创造”,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少少总会产生误读.布鲁姆“误读”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之前的阅读观念,即过分注重继承、吸收和接受.他所强调的是变革、创造和更新.激发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行创造性阅读,使其在阅读中有所发现.自从文学翻译研究引入了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之后,翻译研究的视角因此开阔起来,翻译研究本身也迎来了突破和创新.众所周知文学翻译的过程首先是作为读者的翻译者的阅读过程,所以翻译过程中的误读现象不可避免.

2 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

文学翻译不仅是不同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触及到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方方面面:由文字积淀而成的文化价值,文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本转换的出发语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关系等.文学翻译是最直接的文化交流,每一部作品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进行翻译时,就进入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关系中,他在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对照、比较、领悟中完成了他的译作.翻译者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文化间的差异.其一,翻译者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其二,应客观正确地对待异域文化,能够真正认识、把握异域文化的真谛,抓住其精髓,从而以另一种语言传达异域文化的真谛.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其中包含了难以克服的重重障碍,文化误读的产生不可避免.

学术界把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普遍分为两种:“有意误读”和“无意误读”.“无意误读”产生的原因不是很复杂,主要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或是翻译者的疏忽大意,还有就是语言水平、知识结构导致其对原语文化缺乏了解.这就需要翻译者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避免这种误读的产生.而对于“有意误读”,谢天振教授认为“翻译者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意境等等;或为了强行引进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因此“有意误读”很有探讨价值.本文所研究的文化误读其实就是指的“有意误读”.

3 文化误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崇尚快餐文化,所以由优秀文学作品而改编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广泛追捧,其影响更为直接和直观,以至于好多人都是在观看完影片之后才开始关注原著,开始了对原著的研究、讨论.所以如今的文学翻译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影视作品的领域.这里就以笔者所在学院开设的影视鉴赏课中的两部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探讨文化误读的表现以及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老师分别介绍了两部影片的背景和故事梗概,然后播放了其中的精彩片段.学生看完最大的反应就是:怎么跟他们所熟悉的故事不太一样了,尽管场景和音乐都是中式的,但怎么看都觉得哪儿不对劲儿.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之后总结出了一些中美文化所存在的差异,要想真正看懂影片就必须真正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中美文化三个基本差异:(1)中美传统思想的差异:中国的规矩守礼VS美国的自由开放.中国古时的百家争鸣过后,其传统思想根植于儒家、道家和佛家,儒家的“仁者爱人”、“忠恕中庸”,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因果报应,与人为善”,这是中国人世代所秉承的信仰.而美国的历史只有二百多年,当时的欧洲清教徒不远万里来到美洲大陆就是为了摆脱专制和束缚寻求自由,因此美国人的性格和观念里就有反对束缚、寻求自由的特点;(2)中美伦理思想的差异:中国的家族至上VS美国的个人至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群体意识及家族意识,以“忠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就是家族本位的具体表现,与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恰恰相反的是美国的个人主义,在美国,这种个人主义被定义为“反对组织的控制,肯定个人和团体的权利”,具体表现为追求个人自由、个人自立、自由思考和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就不会有人去干涉.所以在大多数的美国好莱坞影片中所表现的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即一个英雄拯救了全世界全人类;(3)中美权距大小的差异:中国的等级严明VS美国的人人平等.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从“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可见一斑,而在美国,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独立宣言》的“一切人都生而平等”,这些使得平等自由的思想在美国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这也是很多中国学生都在问的问题:美国为什么这么开放自由?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文化引导,就很容易形成文化定势.

其次需要分析的就是《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两部影片中对中美两国文化的解读.这里必须要提到的就是奈达和纽·马克,他把语言文化特征分为五大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两部影片中出现的诸多中国元素:中国山水、庭院、长城、庙宇等等,把观众带到了中国的生态地理范围;其他诸如饺子、面条、龙头火炮、轿子、城楼、熊猫、舞龙舞狮、唐装等等则是中国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些统称为表层文化.而其他即为深层文化.迪斯尼为了迎合全球观众的口味,对《花木兰》的故事做了很大改动,所表现出的精神主题与中国观众熟知的《木兰辞》大相径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充分体现了木兰的孝顺和贤德,弘扬的是“孝”字,但很难被其他国家的关注所接收.而美国本土文化以人为本,强调个人人格和尊严,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影片淡化了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突出了木兰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片中的木兰呈现给观众的是女性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特征,从而使全球观众接受了这个勇敢、特别的女孩.

同样的,另一部影片《功夫熊猫》中,阿宝的形象是中国国宝的熊猫,很具有中国色彩,但是他的信念却是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机会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有的学生看到阿宝拿到了秘籍,打开却什么也没有时就有点儿迷惑,秘籍到底是什么啊?心细的学生看到秘籍中映出了阿宝自己的影子,知道了自己就是秘籍.所以就像所有好莱坞大片一样,最好拯救整个地球、拯救全人类的就是一个英雄而非一个群体.从阿宝身上,观众看到了美国人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

4 文化误读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尽管影片折射的是美国文化、美国精神,其实是异质文化所产生的碰撞.西方文化的渗入,使其尊重个人意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自由决定都受到尊重,着重平等相处,即使是父母子女也要平等对待,子女的意见要求必须受到父母的尊重,子女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就是重平等而少尊卑,逐步取代了中国传统的以家庭为基础,必须服从权威与长辈,而人际关系则是根据辈分建立的,不讲求平等,后辈往往成为长辈的从属.这些都是对主题的有意识创造性误读,即实现个人价值和对于深层文化的无意识误读,即个人平等意识.所以说这里所提到的这两部影片以及没提到的其他类似影片和文学作品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属于某一国的文化了,而是上升为跨文化的文本,即: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女性的解放与女性的服从等等.这些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当然,文化误读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为误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原著的“曲解”和“改变”,因此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流失,不利于读者和观众真实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这样容易使文化交流的质量有所下降.所以还是希望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误读,以便更好的促进异质文化间的交流,减少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定势.

5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传播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相互影响,文化转移正在进行,文化误读所带来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正在日益显现.文化边界变得模糊,并不断被更新,全球性阅读已经形成潮流无法抗拒.罗兰·罗伯森说过:“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指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常有争议的结合.”也就是说如今的全球化是文化之间有争议的结合,即文化的过程.所以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全球化阅读的浪潮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导入与文化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了解他国文化,这样才能更准确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减少不必要的交流障碍和失误,从而更好的促进全球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和中流砥柱.

〔1〕白立平.文化误读与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2〕陈一愚.试析《功夫熊猫》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转换[J].安徽大学,2009.

〔3〕董洪川.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1.

〔4〕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G642

A

1673-260X(2013)11-0257-02

猜你喜欢

翻译者异质文学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