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职与农村中职联合办学共同发展的调查分析
——以湖北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例
2013-04-02廖伦建
廖伦建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部署,国家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安排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城市与农村中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试点任务。二年多来这一试点项目有了可喜的收获,也还存在着重要的攻坚任务。
一、试点改革的基本举措与初步启示
(一)试点改革的基本举措
咸宁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一所——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理工、农林、经管类专业48个,教职员工1 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4 000余人,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市区建有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是省部教育改革试验合作项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重点项目。全市共有中职学校10所,在校生33 000余人。其中,赤壁市机电信息技术学校是国家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示范职业学校;崇阳县职教中心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示范中职学校。承担联合办学试点任务以来,根据试点要求和区域实际,试点地区实施了如下试验举措。
1.破各自为战,立抱团发展。一是学校与企业抱团发展,于2011年成立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的成立使校企合作内涵更加深入,合作领域更加广泛。如与湖北远升集团合作成立了远升建筑学院,与大观园生态旅游度假区合作成立了“大观园旅游学院”。二是中职与中职抱团发展,于2012年正式组建了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集团学校实现园区办学,将咸宁市中心城区的咸宁市电大、市卫校、市生物机电学校、市工交技校、市艺术学校、市交通学校、市商校、咸安区职教中心等8所中职学校集中于职教园区联合办学。三是中职与高职抱团发展,拟于2013年成立鄂南职业教育集团。此项工作紧锣密鼓,进入最后审批阶段。
2.畅中职出口,拓高职入口。任何改革试点的目的都在于给试点地区和推广地区带来更多更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必须解决中职“终点教育”带来升学无望的出口不畅、同时解决高中生源逐渐减少带来的高职入口不畅问题。试点地区中职毕业生近20%升入高职,一石二鸟地使中职的出口与高职的入口问题不同程度得到了解决。
3.抓合作育人,重资源共享。生源是中职与高职合作的重要纽带,合作育人是联合办学的核心。一是中职借助高职联合招生,提升招生吸引力,共享高职资源;二是部分实现中职与中职、中职与高职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解决办学经费不足问题;三是优质教师在集团内互聘,解决优质师资不足问题;四是在毕业就业信息上实现集团内的资源共享,促进中职高职的共同发展。
4.树职教品牌,优社会服务。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有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近年来在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前三名,在湖北省会计技能竞赛中连续夺冠。该校以这一资源为基础,集职教集团之力量,正在打造湖北职业教育会计品牌。以品牌形象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政府与社会更多的支持。
(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初步启示
1.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是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的要求,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而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是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1]。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中职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块头小、办学特色欠突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即使在国家大力提倡、政府提高补贴的情况下,其生源质量与高中相比,也是每况愈下。不仅如此,生源数量今后几年的整体下滑,更会给高职和中职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通过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使中职与高职衔接有了坚实的纽带,有了办学效益的积极驱动力,在区域职教体系建设上找到了政策的支撑点,有利于促进中职和高职的持续发展。如咸宁市城区8所中职学校组建的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解决了原8所中职办学条件差、专业设置重复、生源无序竞争等问题,可以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集中精力打造精品专业,规划出咸宁市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
2.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是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要条件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鄂教职成〔2012〕11号)等文件要求,要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联合中职学校、有关行业企业等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正是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要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办学道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2]。开辟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力求达到“三个减轻、三个提高、三个保证”之目的(减轻中职学校招生压力、就业压力、办学经费压力,提高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高职院校的资源利用率,保证中高职的发展规模、人才质量、办学效益)。通过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各自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职业教育办学实力和水平。
3.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是创建区域职业教育品牌的重要基础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意见》(鄂政发[2012]77号)、《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设湖北职业教育品牌的通知》(鄂教职成〔2012〕16号)的精神,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应注重发挥职业教育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品牌的打造单靠一所高职学校,或几所中职学校都是力所难及的,也难以发挥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3]。如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赤壁市机电信息技术学校、崇阳职业技术学校和有关企业抱团合力,着力打造“一个基地、两种服务、三个结合”的湖北会计职业教育品牌,即立足咸宁、面向武汉城市圈、辐射湖北,倾力建设中小企业会计岗位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中小企业经济持续发展培养会计类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区域的会计业务研发、科技推广、技能培训、继续教育服务;在办学体制机制上坚持政、校、行、企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合作育人与工学结合,在教育体系上实现高职与中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相结合。实现会计专业群与区域中小企业产业链会计岗位群紧密对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有力的人力资源供给和技术智力支持;促进湖北省会计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实力、水平的不断提升,铸造湖北职业教育品牌,彰显鄂南职业教育特色,推动鄂南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4.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是职业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不仅仅体现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体现在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重要性上。独木不成林,蓬柴火焰高。这种联合促进了城乡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了农村中职生的优质教育与职场发展,拓宽了更多农民家庭奔小康的途径;这种联合使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大大提升,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有效保障;这种联合有利于服务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了良好的育人机制。[4]
1.2.2.1 选择体重20 kg左右健康波尔山羊27头,随机分为3组(1、2、3栏),每栏9头(公母比例一致),按配方D加工山羊全混合颗粒日粮,卫生管理方式不变,开放式水桶自由饮水,羊群换颗粒饲料舍饲,进行投喂观察,观察羊的采食行为。
二、试点改革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试点改革中的主要困境
城市高职与农村中职联合办学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由于管理体制上某些壁垒尚未完全破除,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过去长期各自为战,职业教育经费的紧张,尤其是学校决策者认识上的某些差距,使试点工作面临诸多困境。
1.中职与中职联合缺少广度。试点地区中职与中职园区办学仅限于中心城区的8所中职学校,种种原因造成另外5县(市)的中职学校仍在各自为战,无序竞争。专业设置重复、优质师资匮乏、实训设施滞后等现象鲜有改善。特别是每年的生源大战,各县闭关自守,互不往来,用尽各种“市场”招生方法,有损职业教育声誉,有损人民教师形象,更有损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有损于技能型人才的优质培养。
2.高职与中职联合缺少深度。一是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只找到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突破口,科学的衔接还有很多工作要深入下去。如中高职专业的对接、课程的对接、教材的对接等,目前多停留在规划上。二是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主要停留在人才培养上,高职中职联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尚未找到有效途径,联合开展实用性技术开发研究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3.集团与园区办学缺少力度
高职与中职集团办学、中职与中职园区办学缺少力度,进展缓慢,如组建鄂南职业教育集团历时近一年,至今未果。联合办学动力不足,除缺少必要的经费外,最重要的还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各人自扫门前雪都顾不及,一些可行的合作措施也就难以落实,不少学校缺少真抓实干。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认识到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是构建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是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的关节点,是创建区域职业教育品牌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得力举措,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如此才能变观念、出思路、出措施、出动力、出效益。
(二)试点中困境的对策分析
城市高职与农村中职联合办学试点中遇到的困境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它在我国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普遍性,必须清除职业教育中的某些障碍,创新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与模式,优化职业教育环境,改善办学条件。
1.创新共同发展的管理体制。城市高职与农村中职联合办学、集团运作,必须打破部门、行业界限,铲平高职、中职的门槛,协调市域、县域的自身利益,对市域县域内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实行政府统筹、部门参与、归口管理、行业(企业)配合的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改变职业学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规模较小、专业重叠和竞争力弱的状况,创造有利于区域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区域职业教育品牌创建的良好环境。
2.创新共同发展的办学机制。为提高联合办学的效益与活力,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在建立和完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统筹、市县统筹、校企合作、校校联办、“上挂下联”,探索高职与中职、本科院校、企业资源的联动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互通,达成高职与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5]
3.创新院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与中职联合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需求,以打造品牌专业、提升服务能力为依托;以提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质量为核心,创新“五年一贯制”高职办学模式,探索技能高考选拔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家庭困难学生半工半读助学方式;试行灵活的“分段学习,学分累计”的弹性学制,以保障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
4.借用“四个合作”指导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仅适用于校企合作,而且适用于“高职与农村联合办学”的教改试验。虽然二者的内涵会有一定差异,但这一原则是十分正确和管用的。中职与高职通过人才培养这一纽带,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合作办职业教育、合作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通过高职与中职教师交流、基地共用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可有效提高中职的教育质量、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效益的内涵性合作。[6]
5.校企合作为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创造条件。校企合作为中高职学校的实践课教学提供了高质量的兼职教师,为中高职教育的学生实习、顶岗实训提供了重要的基地,通过订单班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为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可靠基础。如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与南昆山大观园生态旅游度假区实行订单培养,该订单班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积极安排毕业生就业,并为订单班学生三年内每人提供7 000元的企业资助。订单班的同学们珍惜机会,利用这个平台,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效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希望之梦及政府与学校的作为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等诸多因素,为高职与中职教育的联合办学创造了叠加的机遇,为职业教育的春天描绘了美好的蓝图。现在所需要的是高职与中职更有力的联合,政府有关部门更有力的支持,行业等有关方面更有力的推动。
(一)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的希望
一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城市高职与农村中职联合办学共同发展”,这一项目本身表明国家对高职与中职联合办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中职与高职资源优化组合配置的重要性。二是《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将中高职衔接发展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三是《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鄂教职成〔2012〕11号)等文件,提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而高职中职联合办学是集团化办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设湖北职业教育品牌的通知》(鄂教职成〔2012〕16号)等文件,要求加快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需要高职中职联合办学,做大做强品牌,提升服务能力。
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高职中职已经对联合办学合作发展有了充分的认识,职业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品牌等已经成为眼中所见、口中所言、心中所思,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成为职业人中国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中职联合办学政府与学校的作为
1.学校要依托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加快创建区域职业教育品牌。通过举办职业技术技能竞赛、区域职业教育论坛、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途径,加强高职与中职的联系,打造中职与高职紧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链,促进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学校要依托区域中、高职联合专业建设委员会,深化联合办学的内涵建设。探讨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对接、课程对接、教材对接、基地对接,努力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教改试点项目向纵深发展,促使中高职联合办学有条不紊地推进。
3.学校要依托不断深化的校企合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从合办实训基地,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从学校向企业聘请实践课兼职教师指导职校生实训,到校企专职兼职教师联合调整专业、开发课程,共建多功能产业园区;从一般的技术技能培训,到横向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专业群对接区域支柱产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政府要营造高职中职联合办学的政策环境,促进中高职的共同发展。建议有关省份尽快完善在高职院校开展“五年一贯制”等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推进技能高考力度,给相关试点项目学校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逐步推行高职教育单独高考、单独招生,使职业教育这一类型从其源头上提高起点,给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不断推进中职与高职联合办学,适时开展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联合办学试点,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强大。
城市高职与农村中职联合办学是职业教育跨区域、跨层次合作发展的有益尝试,是职业教育办出品牌、办出实力的大胆突破。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指明了航向,扫除了障碍;高职与中职的真诚合作,攻破难关,踏向通途;行业与企业的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团结出力量,实干出效益。
[1]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意见》(鄂政发[2012]77号).
[4] 蔚丽娟,曹晔.江西省城市与农村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情况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3):11-14.
[5] 邢晖.试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兼议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1):49-56.
[6] 周景芝.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J].中国培训,2004(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