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下圣约翰大学的课程教学研究
2013-10-08毛亚男
毛亚男
(复旦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433)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于1879年创办,1952年被裁撤,被誉为“东方的哈佛”,以“光和真理”为校训,曾培养出大批的社会精英,承载了许多学子的梦想。[1]1
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学最为人称道,能说一口纯粹的英语是圣约翰学生的典型标志,学生的英文程度常居国内各校首位。圣约翰的大量学生在外事部门工作,大批社会名流也曾毕业于圣约翰,如“四大外交家”顾维钧、施肇基、颜惠庆、王正廷,实业界刘鸿生,金融界陈光甫,医学界颜福庆、牛惠霖、牛惠生兄弟[2],语言学界林语堂、周有光等等。
这样一所汇聚名流的教会大学中,其课程教学的开展具备着怎样的特色,存在什么缺憾之处,社会时代的变迁又对其教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笔者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和原始档案后,从语言教学的视角,围绕圣约翰大学的课程教学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
一、教学语言的选择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教会大学,首先需要选择教学语言,创立之初,在施约瑟校长主持下,偏重国文教育,卜舫济校长兴起“英语运动”后,英文教育逐渐成为圣约翰的特色。
(一)时代背景
近代中国社会受条约、租借及频繁中外交往的影响,英语掌握程度作为求职应聘的重要标准,懂英语的员工也会享有语言津贴[3],圣约翰大学重英文教育的传统也是社会需求所致。
(二)卜舫济校长积极倡导
圣约翰的英语传统由来已久,在卜舫济就任圣约翰书院院长后,把英语作为传播新教育的利器和关键,认为英语教学可以增进智慧,铲除排外成见,增进东西间情感,扩展国际贸易,服务社会。基于这种认识,圣约翰大学开展了“英语运动”,“圣约翰英语”成为学校的典型标志。[4]
二、英语教学的地位与特色
(一)招生考试标准
据著名语言学家、1948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英文系的胡明扬先生回忆,圣约翰大学入学考试对英语要求很高,与“托福”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极为相似,入学考试科目有四门:英文、国文、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任选一门)[5]3。其中英语在整个录取标准中占据很大比重。
1.整体成绩情况
由表1可见,国文系报考人数共计12人,其中平均分40分以上的仅有6人;而报考外国语文系共计50人,除2人缺席,8人平均分在30~39分之间,其他均在40分以上,分数优于报考国文系的考生;经济系报考人数共计66人,但分数在39分以下的高达34人,另外8人缺席,实际接近录取标准的考生明显少于外国语文系。通过文学院内招考成绩的对比,明显能够看出圣约翰大学在外文系生源质量上的优势,包括优秀生源、报考热度、录取标准等多方面。
表1 一九五零年八月第二次招考新生成绩统计表
2.录取标准
针对入学考试分数的分布情况,笔者相应摘录了圣约翰大学部分录取标准:
第一次录取标准
文学院
新闻系
(1)平均分数在40分到44分之间其,国文与外国语文总分100以上,并国文50分,外国语文40分,政治常识50分以上者录取。
外国语文系
(1)平均分数45分以上,并主修科50分以上者录取。
(2)平均分数40分与44分之间,其国文与外国语文总分102分以上,并政治及国文各50分以上者录取。
其他各系
(1)平均分数45分以上,并国文50分,外国语文40分以上录取。
(2)平均分数在40分与44分之间,其国文与外国语文总分100分以上,并国文及政治常识各50分以上者录取。
转学生
国文与外国语文总分110分以上者,并每科各项50分以上,同时国文、外国语文、政治常识三科总分在150分以上,并主修科及格者录取。
第二次录取标准
文学院各系
平均分数40分以上者录取(外国语文系并须主修科50分以上)。
理学院
化学系
平均分数43分以上,并主修50分以上者录取。
其他各系
平均分数40分以上录取。
工学院
土木系、建筑系
平均分数45分以上,并数学物理两科平均在40分以上者录取
考生成绩不合第一志愿系标准但合第二志愿系标准者,取入第二志愿系;其不合第二志愿系标准或无第二志愿系,但合乎其他各系标准者,重新登记录入其他登记之系。
转学生
与第一次录取标准相同[6]。
文学院的录取标准中分为两类,以平均分为标准或者以外文和国文成绩为标准,平均分的标准分数相对较高,达到这种标准的考生一般单门科目分数不会太低;如果平均分略微低一点,也可以外文和国文成绩总和为标准,也就表明外文和国文成绩作为文学院录取学生的主要标准,特别是外文要求还会更高一些。
通过对比1950年第一次录取标准中的外文系和国文系的录取分数标准,可以看出平均分有约5分的分数差距,第二次录取标准外文系还有“主修科50分以上”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文系和外文系的报考热门程度以及录取门槛的差别。
(二)师生数量
在圣约翰大学,国文系和外文系的学生数量也相差甚远,民国三十六年(1948年)第一学期,文学院的国文学系共计9人,英文学系为200人,其他系例如教育、政治、经济、新闻系学生数分别为209人、222人、577人、34人[7];1951年国文系仅有 2名学生,而外国语文系有242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数154名,其他系例如教育、政治、经济、新闻系学生数分别为66人、58人、332人、72人。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国文系的学生数量远远少于其他系,而外文系一直保持着较大的招生规模。
本科教师数量方面,1951年外国语文系专职教师14名,兼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有8名,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而笔者未能直接查到国文系的专兼任教师数,但学生仅有2人,难以想象教师的比例情况具体怎样,也难怪国文系教师在学校里经常会受到歧视。英语教员中有大量外籍教师,中国教员也以归国留学生为主,其中包括著名的外交家颜惠庆等,这样高门槛的入职资格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英语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8]
(三)课程比重
英语作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学分的比重情况能够直接体现学校的重视程度。在理学院大一新生的学分规定中,共要求修22学分,其中英语要求3学分,和微积分这样的专业课程占据同样的学分比重,可见英语在整体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对理科生也有较高的英语要求。除专门开设的英语课程外,1890年以后,学校所有科学课程均用英语讲授,教材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学校有关通知和文件也全部用英文发布,这对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引导和促进作用。[9]
(四)校园氛围
语言环境对学习者语言能力培养、语言使用规则的掌握及语言运用机制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圣约翰大学为学生提供全英文的语境,学生从日常生活到课堂教学都需要用英文进行,把它作为日常生活的工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5]5
校园生活也为圣约翰学子学习英语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自办的英文刊物《约翰声》、英语辩论演说、戏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英语的良好机会[1]232-234,熟练运用英语也成为课余活动中的乐趣,注重英文的良好教风和学风逐渐培养起来。
三、圣约翰大学课程教学的缺憾之处
从招生考试到人才培养方式,再到第二课堂,圣约翰大学从方方面面为学生营造了优良的语言习得环境,圣约翰学子在此氛围中深受西方文化渗透与熏陶,然而这样的培养方式是否就真如前人所述,是完美无缺的呢?据笔者查阅的资料显示,圣约翰大学的课程教学上也存在一些欠缺之处,现整理如下:
(一)圣约翰大学自评
在《私立圣约翰大学1950年度教学工作检查报告》中,能够体现各院系对一年教育工作的检查总结情况,各院系从“关于学时学分的规定”“关于政治思想教育”“关于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关于教学的计划性”四个方面对一年来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笔者选取了中国语文系、外国语文系的总结报告部分,发现在课程教学上,学校的自评报告中已经总结了部分不足之处。
1.学时学分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要求每学分应规定为3学时,包括听讲、自习、预习在内,1950年第一学期学校未能严格实施,第二学期把学习时数减到50学时以下。对于计算学时的问题,课外自习并未形成一定标准,仍然较为混乱,导致学分往往并不能代表学习时数。例如小说一课,听讲1小时,自习需要3小时以上,而其他课程有些并不需要课下自习3小时,却仍能够得到相同的学分,这种在学习时数和学分之间的不对等,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未能真正解决。
2.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各课程均有教学大纲,但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研究课程的内容,新的课程也未能真正切合实际。例如课程中添设了会话,但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讨论并不深入,全班三十余人,每人仅有一分钟的讲话机会,而且沿用汉语漫谈的方式,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10]243。又如在《语言练习教学大纲学案》中,有目的、要求、内容、教学方法四部分:
目的:
(1)配合业务学习熟练语言表达的方法。
(2)为学习群众语言打下分析语言的基础。
要求:
(1)能清楚地比较正确地表达普通话的基本字音和语言。
(2)能把本人的方言和普通语言作初步比较分析的研究。
(3)能把浅近文言或文学语言适当翻译成群众容易了解的语言。
(4)能熟悉并运用中国字拉丁化的基本记音法和拼音法。
内容:
第一阶段
(1)讲授并练习中国字拉丁化字母的读音法和拼音法(包括读音及拼写音节练习,计三星期)。
(2)讲授并练习基本语言的表达(包括字调、词调和基本朗读并练习,计三星期)。
第二阶段
指导练习广播讲话、说故事、演广播剧及电影、幻灯片讲解等在教案业务上的应用语言。
教学方法:
(1)基本技术 用集体讲授方法并随时按方言分组练习。
(2)语言练习 包括业务上要求的各种材料,随时指定,个别练习、当众讲说、在麦克风前作广播练习。
(3)在基本技术学习阶段,注重讲授个别元音,自学自习,互助学习。
(4)在语言练习阶段,注重互助学习、互相批评及实地应用练习。[11]603
从这份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重点在于开口练习,应该属于国文教学方面,单看教学大纲,非常注重学生参与,这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史料不全的原因,无法得知此课程选课人数、开课对象、成绩评定方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学大纲有些流于形式的原因,提供信息不够完整,而且实际开课情况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选课学生过多,那么就无法给予每个人发言的机会,如果学生过少,则无法实现互助学习,因此,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是圣约翰大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困境。
3.教学的计划性受阻
国文系因为主修学生过少,新课程只能陆续添设,添设了诸如工具书使用法、文艺学等课程,但院系间学生数的极不平衡,也给课程的实施带来诸多不便。
(二)校友反馈
1.重英文教学,轻国文教学,学生文化素养出现偏失
据著名的语言大家林语堂先生回忆,教会大学偏重英文教育,忽视国文教育,导致学生在中文文化素养方面缺失,甚至缺乏一些基本常识[12]。教会大学在推行英语教育时,近似美国式高等教育的翻版,学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过少,因此对国文常识的了解甚至少于对国外文化的了解,这对于圣约翰大学毕业生来说,如果自己未能在国文修养上加以重视,则会导致中文文化底蕴的不足。
2.由于学校相对轻视国文教学,学生听说能力较强,而语言理论方面相对欠缺,笔头翻译水平相对薄弱
圣约翰大学并未专门开设语法课、口语课,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并不纠正,学生很大程度上要“鹦鹉学舌”,自己改变句子结构和词语[5]5,逐渐学会怎样说,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外语习得,能够很自然地掌握外语,特别是口语,通过日常运用可以灵活自如,熟练表达;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学生知其然,却未知其所以然,知道怎样表达,却缺乏较为深刻的语言理论指导,这样在书面表达上就相对薄弱,在中外文翻译过程中也容易因为国文基础薄弱而在斟酌字句时遇到困难。
四、社会时代变迁对圣约翰大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无论圣约翰大学内部教学怎样开展,它首先是一所教会大学,经费来自于美国圣公会,在办学理念上一直是美国的办学模式,在中国虽然经历着本土化的过程,但并未发生明显的剧变,因而英语教学也一直占据独自尊大的地位。语言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语言教学在语言变化的基础之上,也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会大学作了很多调整,这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上有诸多变化和影响,这种前后变化,在如下方面更为明显:
(一)考试科目
笔者在上海档案馆所查档案中,得到有关1950年8月第二次招考新生的成绩统计情况,此时考试科目较胡明扬先生所述之时的四门考试科目,增加了政治常识、中外史地等,这与建国初期高等教育效仿苏联的特殊背景有关,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在教会大学这一特殊的组织机构中,从入学考试科目的变化中得到了反映。
(二)课程设置
笔者在查阅圣约翰课程教学的有关档案时,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课程设置上有一些变化,例如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一年级的公共必修课程中,1944-1949年课表中占2学分的《三民主义》相应地变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这两门课程,分别为3学分,政治课程在整体学分中的比例有所提升,即使是中文这种与政治并不直接相关的专业,也能够看到特定时代的印记。另外,建国后出现了《中国新文学史》(2学分)、《中国现代话》(4学分)、《文献政策法令》(2学分)等课程[9]408,可以看出语言教学不再单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逐渐向为政治服务而演变。中文系3学分的《英文》演变为1-2学分的《外国文》,英文不再像建国前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外国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包含俄文课程。
(三)专业设置
建国前文学院中设有英文系,而1950年后,外国语文学系分为了英文、德文、俄文、法文,英文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以往的课程体系,而德文、俄文、法文的课程相对简单,只有基本的语言课,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教会大学在建国后随着社会需求逐步调整院系专业设置,适应新的语言教学需求。
(四)教学评价
在《私立圣约翰大学1950年度教学工作检查报告》中,外国语文系在“关于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作此总结:
从前外国语文系课程均由美帝支配,中心在使学生欣赏英美文学,养成崇拜英美文学心理,而对于文学本身反而不重视,故课程分配极不合理。例如一年级仅有基本英文6学分,即每周3小时,其他均为共同必修课,二年级仅有基本英文3学分,作文4学分,其他大半为文学课程,如英国小说、英国诗、18世纪散文之类,结果学生在4年中,甚少进步,若入学时程度较差,毕业时撰写论文难免错误百出。[10]459
做出这样的教学总结,可见学校的立场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更大程度上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看待,英语教学的重心转向了语言本身,而不再侧重于英美文学,英美文学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渗透,是教会大学在中国开办的目的之一。
另外,外国语文系对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中列举到,“大一第二学期的课本原为一短篇小说,其主题为讨论因桥圮殒命的五种死亡原因,或者归于命运,或者归于神的支配,思想甚为落后。委员会决定不用,改用苏联的有关材料……”意识形态上的倾向性已经在课程内容中产生了明显对比,否定之前的思想,肯定苏联的有关思想,这样的明显转变也能够体现出建国初期教会大学的整体倾向,更加趋向于为本国服务。
五、小结
有关圣约翰大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在英语教学方面也已有较为丰富的材料,然而笔者在选择主题与搜集一手材料的过程中,在前人对圣约翰大学英语教学特色之处梳理的基础上,得到了目前还未引起广泛关注的信息,因而除了圣约翰大学语言教学的优势这一广为关注的切入点之外,笔者还有意选取了其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社会变迁对课程教学的影响这两个独特视角,从而透过一所教会大学的语言教学变化来看社会历史的变迁,提取出可供后来高校借鉴之处。
圣约翰大学以英语教学而著称,培养了诸多社会名流,最终学校的消逝也令人惋惜。它那些丰厚的语言教学经验、先进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思想,连同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教学上的点滴影响,都已化为尘封的历史,令后人感叹不已。
[1] 熊月之,周武.圣约翰大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许步增.圣约翰大学创始人:施约瑟[J].档案春秋,2006(11):31-34.
[3] 陈雪芬.晚清圣约翰书院英语教育特色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4):155-157.
[4] 转引自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五十年史略(1879-1929)[M].上海:圣约翰大学生出版委员会,1949.
[5] 胡明扬.外语学习和教学往事谈[J].外国语,2002(5).
[6] 圣约翰大学关于录取的情况分析[Z].上海:上海档案馆,Q243-1-612.
[7] 三十六年度第一学期私立圣约翰大学学生数报告简表[Z].上海:上海档案馆,Q243-1-408.
[8] 1951年圣约翰大学学生数、本科教师数[Z].上海:上海档案馆,Q243-1-462.
[9] 圣约翰大学各系课程及学分表文件[Z].上海:上海档案馆,Q243-1-408.
[10] 私立圣约翰大学1950年度教学工作检查报告[Z].上海:上海档案馆,Q243-1-459.
[11] 语言练习教学大纲学案[Z].上海:上海档案馆,Q243-1-603.
[12] 谢泳,智效民.逝去的大学[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