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MPA教育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探析
2013-10-08李慧敏
李慧敏
(广东药学院 人事处,广东 广州 510006)
广东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很多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源自这里。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广东多年来敢闯敢试的探索和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土壤[1]。同样地,也为实践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山大学是我国开展MPA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是首批开办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24所高校之一,夏书章教授被誉为“中国MPA之父”,充分表明广东在全国MPA教育初期探索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广东MPA培养高校已基本形成特有的教育模式和发展格局,包括从“单证”教育向“双证”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向多学科综合教育模式转变,从普通高等教育向特色职业教育模式转变[2],从中山大学“单兵作战”发展成7所高校“列编同行”。
一、广东MPA教育的特点简述
MPA教育因其具有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有别于一般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课程结构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广东的MPA教育因其地缘和区位不同,有别于与其他省份的MPA教育,在保持共有特性的基础上,也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而针对这些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厘清广东MPA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探索特色发展新路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学科基础呈交叉发展态势,突出综合性
目前,广东有7所MPA培养高校,均由二级学院承担MPA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一般有三种类型(见表1):第一种是公共管理学院,如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跟MPA关系最直接。第二种是跟公共管理相关的学院,如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这些多以管理学科或行政管理专业为基础。第三种是法学院,如汕头大学。MPA教育的定位、学科导向、课程特点、师资和硬件建设方面,都和承担学院密切相关。尽管各学院的学科基础不尽相同,侧重点和学科优势也各有所长,但从表1可以发现,这些学院的学科基础都不是单一的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而是涵盖了文科类很多专业学科,呈现出交叉渗透、互融共通的发展趋势,体现了MPA教育的综合性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表1 广东省MPA高校办学机构和学科基础
(二)师资背景呈专业多元态势,突出多样性
师资决定教学特点。广东MPA培养高校普遍重视教师学科背景的多样性,大都涉及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学科,极大丰富了师资背景,以师资多元实现教学和传授知识的多元。如,经过调查分析显示(见图1),广东较早设立的4所MPA培养高校均注重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跨学科联合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多学科背景的特点比较明显。与此同时,各个高校还注重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发挥学科优势,强调师资背景的多元化。
图1 广东4所MPA培养高校师资专业背景比较
(三)课程结构呈虚实结合态势,突出实用性
MPA的课程设置不仅关系到其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学位建设中举足轻重。从课程结构来看,广东MPA培养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现了虚实结合的特点:核心课程更多考虑理论教育,方向必修课则根据各校资源条件和优势学科设定,选修课程则设置一些时代性强的伦理教育、电子政务和非营利组织研究等实用课程,专题讲座则针对当前公共管理领域一些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安排。此外,有的学校还安排了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等,这体现了MPA教育追求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实用的特点。如,暨南大学在设置核心理论课程之外,精心打造“MPA大讲堂”,并细分为知名学者系列、政府高官系列、优秀学员系列;社会实践安排了户外拓展活动、“移动课堂”教学活动等内容[3]。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等则强调聘请政府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注重在教学中加强与政府机构的联系与交流。
二、广东MPA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广东MPA教育发展中形成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既有设立全国首批MPA培养院校奠定的良好基础,也拥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优势,并在形成教育模式和发展格局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是,就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形势和MPA教育的远景目标,基于广东省自身具有的优势,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言,MPA教育任重道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必须充分挖掘内在的潜力。
(一)培养高校过度集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当前,广东现有7所MPA培养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5所在广州地区,加上深圳大学,6所均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偌大的广东省,除粤东有一所汕头大学之外,粤西及其他地区没有一所MPA培养高校。可见,广东MPA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市,导致了MPA培养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利于粤东西北地区有MPA教育需求的人们报考和就读,不利于MPA教育的全面和长远发展。从GDP总量排在前4位的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比较来看(见图2),江苏有10所MPA培养高校,山东和广东均为7所,浙江则有3所(毗邻的上海尚有10所);与江苏13个地市、山东17个地市相比,广东的21个地市数量最多,而MPA高校分布在3个地市,分布率就明显偏低,也表明资源过于集中,没有实现均衡发展。
图2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4省MPA培养高校比较
(二)培养特色“粤味”不足,教育竞争力弱化
一方面,由于MPA培养高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缺少自主权,国家硬性规定的核心课程占据了较大比重,自拟课程分量偏轻,导致了课程设置上多有雷同,相似度偏高,课程模块的可选择性较差,学校自身的学科及培养特色优势很难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广东MPA培养高校缺乏创新动力,没有充分利用广东固有的特色优势,设置一些具有“粤味”的课程内容,真正展示广东的独特品牌。与此同时,有些省外高校在招生、办学中恶性竞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异地办学等不规范行为屡禁不止。它们瞄准广东生源丰富、MPA培养需求旺盛的市场和时机,在广东高校特色优势不足、吸引力缺乏的情况下,趁机蜂拥而入南粤大地,到广东各地进行异地办学,抢夺生源,将广东MPA教育的“大蛋糕”分而食之。
(三)培养模式仍较单一,校外的互动与支撑不够
调研显示,广东各所MPA培养高校虽然课程设置上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教学教育仍然陷入“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灌输、轻实际运用”的常规模式中,并没有跟其他研究生教育很好地区别开来。主要体现在: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对脱离,跟校外联系不够,缺乏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支持配合,使MPA学生跟一般研究生学习的模式并无两样,摆脱不了“闭门造车”的传统桎梏。纵使有一些校外活动,诸如到基层政府或公共管理部门参观考察,或邀请政府官员作辅导讲座,在具体实施或操作中容易流于形式,成为应付式的“自选动作”。跟校外的联系互动,各培养高校虽然都作过一些尝试探索,但实践中并没有建立足够紧密的联系,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因此,不少MPA学生反映,MPA教育中提升实务能力的课程、实践性课程较少,对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背离。多数MPA培养高校仍然“校门紧闭”,不愿意“走出去”,没有真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这对于各种社会资源丰富、社会力量强大的广东来说,太可惜。
三、开辟MPA教育特色发展的广东之路
广东不但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也是先行先试。同时,广东的市场主体数量最多、社会组织最活跃。特别是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后,各种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会公共管理的需求空间非常宽广,为广东MPA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而随着MPA教育走上稳定发展轨道,建立在行业自律基础上的质量保障机制将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市场和质量成为MPA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4]。而学校的价值在于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又是学校有为的前提[5]。为此,特色优势将成为MPA教育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广东MPA教育必须在继续完善综合性、多样性、实用性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打破常规,立足顶层设计,着眼长远发展,“求新不求全”“求优不求全”,努力走出一条彰显广东办学特色优势的MPA教育发展新路。
(一)立足“联”字,建立MPA协同培养机制
合则愈强,协同共进,事半功倍。广东要综合利用政界、业界以及学界的丰富资源,努力构建各方资源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精品教育,形成协同培养的联动机制。首先,MPA培养高校要加强与政府机构、公共部门的战略合作,大力宣传,吸引优质生源;建立协同定向培养机制,以地方急需人才为导向,联合组织人事部门,定向招收MPA学生。其次,建立省内MPA高校协同教育机制。如,广州地区乃至全省的MPA高校,可探索建立同盟关系,推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联手打造广东MPA教育的“航空母舰”。又如,现有MPA高校可以和粤西、粤北、粤东北地区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MPA学生,避免这些地区的人员因为报考难、就读难而错失接受MPA教育的机会。最后,在MPA培养高校内部,也要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协同合作机制,运用校内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切实将MPA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
(二)突出“融”字,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培养战略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地区,广东具有“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特殊优势。一方面,要善于“打开校门”,想方设法把国外一流大学的优秀办学理念和先进教育经验,引进来予以借鉴,与广东MPA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师夷长技为我所用。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教育强调以经济学为主要学科基础,注重用经济学定量方法来研究公共政策;普林斯顿大学的伍德·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强调国际事务与公共事务的融合。这些先进经验都可以移植到国内,结合广东自身实际,进行吸收消化融合再创新,引领国内MPA教育。另一方面,要勇于“走出校门”,甚至“走出国门”,跟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开展合作,加强交流互通,促进教育实效。如,可以采取互派交流生的做法,或者不定期以举办论坛等形式,开展与境外学生面对面的沟通,相互促进提高。此前,来自台湾地区的大学曾主动派出MPA学生访问团到中山大学,与该校MPA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形式生动新颖,很受学生欢迎,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中山大学也随后组织学生前往台湾回访,拓宽了本地MPA学生的视野,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然而,这种境内外MPA教育的交流机会太少,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在这方面,广东的MPA培养高校应该大有作为,大胆突破,打通与境外的培养渠道,必将有助于提升MPA教育的综合水平和影响力。
(三)专注“优”字,打造公共管理人才教育培养高地
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并且具有公共精神、科学管理素质与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是广东MPA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MPA培养高校要围绕这个目标做文章,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优质公共管理人才。一方面,要做强学校优势学科,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本土化的专业研究方向。就广东而言,MPA高校在合理配置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MPA教育模式,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发挥MPA教育各自优势,形成各培养高校既“百花齐放”又“自成一体”的教育格局。如,中山大学以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为特色,华南师范大学以教育管理为特色,华南理工大学以电子政务为特色,暨南大学以领导科学与人力资源管理为特色。另一方面,要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力量。如,仅靠某一个系或学院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队伍力量单薄,而MPA教育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为此,要统筹考虑,加大校内人才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人才潜力。同时,要加大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措施,积极从国内外招聘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或者从国外聘任客座教授,使MPA教育和学科建设接近国际领先水平[6]。通过优质的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优质的教育成果,使广东成为公共管理人才教育培养的高地。
(四)务求“实”字,擦亮南粤MPA教育的自有品牌
广东历来具有重实践、重应用、重实效的精神。要充分弘扬这一传统,注重与各级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加强密切联系与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同时,鼓励MPA学生从本职岗位和基层中走出来,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MPA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培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量身定做”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课和选修课,围绕MPA学生和委培单位的目标需求,开发设计一系列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培训专题,重点推行“菜单式”选课和“模块式”组课,为MPA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本领提供智力支撑。在实践教育中,建立学生与公务员、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座谈交流的制度,使他们可以就共同关心的公共管理改革问题深入探讨交流,博采众长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本领。既要让有工作经验的非全日制MPA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展开调研,撰写论文;又让全日制MPA学生有机会深入地方政府机关实习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 胡键,岳宗.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纪实[N].南方日报,2012-12-13(1).
[2] 李慧敏,赖得挥.广东省MPA专业学位教育现状及展望——基于与美国MPA教育模式的比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6):16-19.
[3] 卢文刚.暨南大学MPA教育,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214-217.
[4] 沈勇,程文浩.中国MPA教育: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63-65.
[5] 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1999-200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7.
[6] 邢媛,周志刚.加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推动MPA教育健康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