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芥蓝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3-04-01付前英
付前英
芥蓝为十字花科芸薹属草本植物,食用器官为薹叶和菜薹,每 100 g 含维生素 C 51.3~68.8 mg、钙176 mg、镁 52 mg、磷 56 mg,是一种理想的保健蔬菜。近年来,芥蓝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沿海地区迅速传入江西、宁夏、河北等地。江西芥蓝种植近年发展迅速,已成为江西省重要的出口蔬菜之一。但随着芥蓝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年限的增加,芥蓝菌核病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保护地栽培更是发生严重,成为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直接影响了芥蓝的产量,给芥蓝产业造成了极大损失。
1 田间症状
芥蓝菌核病在各生育期都可发生,以冬春保护地生产较常见,主要为害芥蓝茎基部。植株发病多从下部叶片或茎基部开始,叶片上发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部迅速腐烂,并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和黑色菌核,在干燥条件下,病部干枯穿孔,也可见白色絮状菌丝体和黑色菌核。中上部叶片染病,多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干斑,空气潮湿时产生少量白霉。茎基受害呈暗绿色水渍状腐烂、稍凹陷,病部表面生浓密的絮状白霉,后期白霉转变成鼠粪状菌核,茎腐朽呈纤维状,茎内中空,最后逐渐萎蔫死亡。
2 病原及发病规律
2.1 病原
病原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科核盘菌属,是一种宿主范围极广的病原真菌。病菌菌核初为白色,后表面变黑,由菌丝扭集形成,一般为(1.3~1.4)mm×(1.2~5.5)mm。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浅褐色子囊盘,子囊盘杯状或盘状,盘中产生许多子囊和侧丝,盘中的孢子成熟后弹射出来借气流传播。子囊内生8个无色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细胞,大小为(12~16)μm×(6~8)μm。
2.2 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通过土壤、浇水及气流传播。当温度在5~20℃且菌核充分吸水时会萌发产生子囊盘,盘中孢子成熟后弹射出来借气流、雨水传播,孢子首先在生长较弱的叶片上侵染,获取营养后,再通过菌丝侵染健部。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0℃,最高可耐30℃高温,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高于85%时发育良好。栽培条件对该病发生影响较大,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棚室内主要通过病组织上的菌丝与健株接触传染,使病害蔓延。一般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湿度大是病害发生的主因,播种期、密度、长势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3 防治方法
3.1 种子消毒
用10%盐水除去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减少初侵染源。再用55℃温水浸种30 min,杀死菌核。
3.2 合理轮作
菌核病发生严重田块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避免与茄果类或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翻。
3.3 清理病株
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防止病菌扩散,将病叶、病株带出田外集中深埋,切忌乱扔、乱放,以免发生重复侵染。
3.4 降低大棚湿度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明显减少水滴;适当延长大棚放风时间,夜间覆盖保温,防止叶片结露。
3.5 化学防治
播种前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拌种或浸种进行消毒;发现病株后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 (农利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菌核净1 500~2 000倍液、25%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药2~3次。连续阴雨天发病时,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或15%速克灵烟剂闭棚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