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元四大家辨治水液病变探析

2013-03-31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刘完素利小便水肿病

(1.辽宁省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理论研讨·

金元四大家辨治水液病变探析

陈凤春1,谷峰2*

(1.辽宁省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对水液病变的辨识,刘完素力倡“火郁湿阻”说,张从正则认为“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李东垣提出“津液不能停”理论,朱丹溪创“阳水”“阴水”之说。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在对水液病变的辨治过程中,得以清晰体现,对后世中医临床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金元四大家;水肿;水液病

所谓“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最著名的便是所谓金元四大家。其学术思想各异,对后世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水液病变,为临床所常见。刘、张、李、朱四大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在其对水液病变的辨治过程中,亦得以清晰的体现,本文试对此加以分析。

1 刘完素“火郁湿阻”说

刘完素力倡“火热论”,其对水肿病病机的认识,亦从火热立说,认为水肿的形成,多由火郁而湿阻,力主通利泄水,使水湿之邪由二便而解。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湿类》云:“紿肿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过湿则为泥,湿为病也,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故甚则紿肿矣。”水肿肌肉浮软而松驰,按之凹陷而不起,如泥之状;“土过湿则为泥”,在人体则水肿亦由湿阻肌肉而致。湿邪为病,可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质量加重等,这些疾病,均易出现水肿之变证。

而水湿之生,则由火热导致。《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在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时说:“地之体也,土。热极盛则痞塞肿满,物湿亦然,故长夏属土,则庶物隆盛也。”《宣明方论·水湿总论》:“夫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物燥干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这是由自然界火热生土湿而提出的人体“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凡病湿者多自热生”的结论。又从五行制化而言,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于水化。”又观其病机分析,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云:“或但伤饮食,而怫热郁结,亦如酒病,转成水肿者不为少矣。终不知怫热内作则脉必沉数而实,法当辛苦寒药治之,结散热退,气和而已。或热甚郁结不能开通者,法当辛苦寒药下之,热退结散而无郁结也。所谓结者,怫郁而气液不能宣通也,非谓大便之结硬耳”。

刘完素力倡水肿之湿热相兼说,主张苦寒以燥湿清热,虽有偏执一辞之嫌,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水肿病的病机理论。

2 张从正“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

作为攻邪派代表人物,张从正的医学思想,在有关水饮病的治疗,亦体现得极为鲜明,主张水饮首应攻下。《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二十四》详细阐发了这一观点。 张从正首先分析了水饮病的成因,指出:“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饮证虽多,无出于此。”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入探求水饮病的病机,“夫愤郁而不得伸,则肝气乘脾,脾气不化,故为留饮。肝主虑……亦为留饮。人若病饮者,岂能出此五者之外乎”?

最后总结水饮病的特点,说:“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生燥,久则成痰。在左胁者,同肥气;在右胁者,同息贲;上入肺则多嗽;下入大肠则为泻;入肾则为涌水,濯濯如囊浆。上下无所之,故在太阳则为支饮,皆由气逆而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厥;在中者,支满痞隔痰逆。在阳不去者,久则化气;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

《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被视为治疗水饮病之大法。不过张从正却不以为然,称:“今之用方者,例言饮为寒积,皆用温热之剂,以补之燥之。夫寒饮在中,反以热药从上投之,为寒所拒。水湿未除,反增心火;火既不降,水反下注;其上焦枯,其下寒眎。《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渠不信夫?况乎留饮下无补法,气方隔塞,补则转增。岂知《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何后人不师古之甚也!且以白术、参、苓,饮者服之,尚加闭塞,况燔针艾火,其痞可知”。观其论点,主要论据在于“夫寒饮在中,反以热药从上投之,为寒所拒”,其说或有以偏概全之处。

张子和虽被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然在祛邪的同时亦重视正气在机体中的作用[1]。张氏治疗水饮病,宗刘完素,主张苦寒泻下,然并非一味乱攻,曰:“夫治病有先后,不可乱投。邪未去时,慎不可补也。大邪新去,恐反增其气,转甚于未治之时也。”其实仍是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如病势以邪实为主,应先祛其邪气,“邪未去时,慎不可补也”。

总体而言,张氏强调水湿饮邪之邪实性质,并发挥其临床治疗大法。不过对于因脾虚而生水湿之邪实,则认识不够并加以反对,虽有偏颇之处,亦为一家之言,对攻下法治疗水液病多有发挥,于中医学理论不无贡献。攻下之药,以大黄为先。当代医家亦不乏善用大黄治疗肾病之案例[2]。

3 李杲“津液不能停”理论

李杲《脾胃论》提出燥热则“津液不能停”的理论,以解释饮食劳役所伤而致自汗小便数。《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云:“饮食劳役所伤,自汗小便数,阴火乘土位,清气不生,阳道不行,乃阴血伏火。况阳明胃土,右燥左热,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与汗,皆亡津液。”《脾胃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也说:“夫饮食劳役皆自汗,乃足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数也。”李杲非常重视阳明燥火致“津液不能停”的理论,在《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中,提出“足阳明胃经,行身之前,主腹满胀,大便难,宜下之,盖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发汗、利小便,为重损津液,此二禁也”。

4 朱丹溪“阳水”“阴水”说

有关水肿病的分类,丹溪提出著名的“阳水”“阴水”说。“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丹溪阳水、阴水的分类,主要是以虚实为据,阳水为实,阴水为虚。究其意,是对医家不能辨水肿病虚实,一味以祛水药攻之的纠正。“腰以下肿,宜利小便;腰以上肿,宜发汗。此仲景之要法也。诸家只知治湿当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佑丸之类大下之,此速死之兆。盖脾极虚而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阴损正气,然病亦不旋踵而至。大法,宜大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不尔则死。”“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用二陈汤加白术、人参、苍术为主,佐以黄芩、麦门冬、炒栀子制肝木。”“戴云:水肿者,通身皮肤光肿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渗水利小便,进饮食,元气实者可下”。

从丹溪的论述可知,医家多有凡遇水肿之病,不问虚实,“只知治湿当利小便”“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佑丸之类大下之”,殊不知若患者因脾虚不能制水而水渍停积,下之而重伤脾气,愈下愈虚,病不可愈。字里行间,皆以强调“大补中宫”“补中”“健脾”“进饮食”为要,“元气实者可下”。

关于水肿病的病机,丹溪认为“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水则肾主之,土谷则脾主之,惟肾虚不能行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又因虚而不能传化焉。故肾水泛溢,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强调脾胃虚衰,水液不化,在水肿病发病中的重要性。即便虚象不显,“证虽可下,又当权其重轻,不可过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剂,一发不收,吾恐峻决者易,固闭者难,水气复来而无以治之也”。

除此之外,临床常见的“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病,据考证,亦最早出于朱丹溪的有关医案[3]。

[1]陈浩彬,谭晓媚.略论张子和攻邪中的扶正观[J].光明中医,2011,26(10):1987.

[2]曾庆祥.妙用大黄治肾衰[J].吉林中医药,2007,27(8):11.

[3]潘之敏,刘坤.提壶揭盖法验案举偶[J].吉林中医药,2012,32(5):526.

R228

A

1007-4813(2013)03-0377-02

陈凤春(1972-),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

*

谷 峰,E-mail:lngufeng@sohu.com。

2012-12-11)

猜你喜欢

刘完素利小便水肿病
严谨治学勇闯新路
刘完素治湿别论*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综述
《伤寒论》辨小便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高尚先生”刘完素
刘完素“玄府学说”与中医眼科的关系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诊治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