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贵华教授治疗慢性脾胃病
2013-03-31指导
,,,指导:*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黄贵华教授治疗慢性脾胃病
周衡1,林华胜2,刘熙荣2,指导:黄贵华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黄贵华教授学宗仲景,看病多从六经着眼,认为慢性脾胃病属三阴病,以太阴、少阴病多见。临床常见脾胃虚寒挟湿、脾寒胃热、脾肾阳虚及脾胃气虚证。治疗慢性脾胃病多从虚、寒论治,临证善用经方,常用桂枝汤、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六君子汤加减,慢性脾胃病大多表现为虚证、寒证,常选用补法、温法治疗。
慢性脾胃病;虚;寒;经方;桂枝汤;黄贵华;苓桂术甘汤
导师黄贵华教授是广西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在脾胃病、呼吸病及疑难杂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尤善用经方治疗脾胃病,其常言:不用经方不是名家,不懂经方不是大家。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慢性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从六经认识 导师学宗仲景,看病多从六经着眼,认为六经辨证包含了八纲,脏腑,是一种综合的辨证方法。认为从六经辨证来看,慢性脾胃病属三阴病,以太阴、少阴病多见。太阴病主症表现为“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从太阴病的病理病性来看,太阴病属虚属寒,属脾阳虚证。少阴为太阴之里,少阴既病,太阴脾胃之气亦必伤损,故在“脉微细,但欲寐”的同时亦伴见呕吐,下利,腹痛,四肢逆冷等症,属脾肾阳虚。厥阴病系少阴病传变而来,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胃气的强弱决定厥阴病寒热趋向及预后,胃气得复,邪从热化,出现热厥,则病有转机;胃气衰败,邪从寒化,出现寒厥,则病情恶化,属于阴证之极,至深且危阶段。正如《伤寒论》第331条原文所言:“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第342条亦曰:“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1.2 病因 慢性脾胃病临床常见脾胃虚寒挟湿、脾寒胃热、脾胃阳虚及脾胃气虚证。导师认为质子泵抑制剂、胃肠抗菌药物及胃肠动力剂,是造成慢性脾胃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代生活中,慢性脾胃病病人多数经过大量西药治疗,以上3类化学药物不良反应愈发突出。[1-4]
黄师还认为,过度输液、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造成慢性脾胃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习惯性的认为输液见效更快,遇到疾病多首选输液;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起居饮食,过食瓜果、冷饮等生冷之品,过食肥甘,过用空调等生活陋习皆可助湿生痰,损伤阳气,形成阴常有余,阳常不足的局面[5]。
2 用药特色
黄老师在治疗脾胃病时尤善用经方,认为其立法严谨、配伍精当,只要辨证准确,效果立竿见影。虽喜用经方,却不排斥时方,本着有是证则用是药之旨,师古而不泥古,对经方多有阐发。临证常用桂枝汤、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六君子汤加减,临床疗效显著。慢性脾胃病大多表现为虚证、寒证,常选用补法、温法治疗。
2.1 脾胃虚寒挟湿 本证多见体质虚弱,饮食不慎即复发者,舌淡胖或有齿印,脉细弱。黄师多用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名曰“桂枝法”。组成:桂枝20 g,炒白术20 g,苍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法半夏15 g,砂仁10 g,石菖蒲15 g,山楂15 g,生姜15 g,大枣15 g,炙甘草15 g(饴糖)。黄师认为桂枝汤助胃气以祛邪:一是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即为温补中气小建中汤,说明桂枝汤组方具有补益脾胃中气之义;二是太阴病可用桂枝汤,即《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金匮要略》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是温脾化湿代表方。2方合用标本兼治效佳。
2.2 脾寒胃热 常见脘腹痞满,肠鸣泄泻或大便溏烂,体质虚弱,口干口苦,舌淡胖或有齿印,苔黄腻,脉细弱或细滑。导师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组成:法半夏15 g,人参15 g,生姜15 g,大枣15 g,炙甘草15 g,黄芩15 g,黄连10 g。认为半夏泻心汤证在《伤寒论》中作为小柴胡汤证变证,邪在少阳,因误下后,损伤胃气,中气大虚,邪由少阳转太阴,少阳邪热转阳明湿热,成胃热脾寒证。病从少阳转太阴,故去生姜加干姜;少阳邪热转阳明湿热,故去柴胡加黄连。如此既可以清阳明湿热,又可以温太阴脾寒,方证相对。
2.3 脾胃阳虚 此证病程长,阳虚甚,胃中冷痛,完谷不化,四肢欠温,舌淡胖,脉沉细。多见于幽门螺杆菌(HP)根治用药后,或经用桂枝法病情有所缓解。方选理中汤或四逆汤加减,炒白术30 g,干姜20 g,红参20 g,砂仁10 g,陈皮10 g,神曲15 g,炙甘草20 g(饴糖),白附片30 g。平素脾胃虚弱之人,中阳不振,一旦外感寒湿,淫邪便会直接侵犯内虚之地。脾胃俱属土,同主中州,病则先形诸腹。寒湿凝滞中土,碍滞脾胃之升降、纳运功能,故现脾胃阳虚证。如《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4 脾虚气弱 此证病程长,脾胃气虚为主,寒热不明显,舌淡红,脉细弱;或经用桂枝汤法治疗病情缓解后。习用六君子汤加味,此法保守中肯。组成:生晒参20 g,炒白术30 g,茯苓20 g,炙甘草15 g,木香10 g,砂仁10 g,陈皮10 g,法半夏15 g,神曲15 g。黄老师认为慢性脾胃病在恢复阶段,主要表现为脾虚气弱,故在选方用药上,以六君子汤为主进行加减。如痛甚加川楝子10 g,延胡索15 g,木香10 g;嗳气加苏梗15 g,吴茱萸3 g;泛酸加神曲15 g,黄连6 g,吴茱萸3 g;便溏加姜炭15 g,神曲15 g;便秘加大黄15 g,枳实15 g;寒甚加干姜15 g,白附片20 g;挟热加蒲公英20 g,黄连10 g,木蝴蝶15 g。
[1]王燕.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91.
[2]赵金凤.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4):142.
[3]张连爱,刘运梅.抗生素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A):82.
[4]谭培,徐小平,尹华熙,等.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的药物动力学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4):283-285.
[5]朱海燕,金小晶.温通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08.
R256.3
B
1007-4813(2013)03-0422-02
周 衡(198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病研究。
*
黄贵华,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Hgh8828@163.com。
201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