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探微
2013-03-31郑美珍
郑美珍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昆山 215300)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探微
郑美珍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昆山 215300)
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顺应这一要求,积极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基础课”进行的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概论课”进行的以“信仰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都是对这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价值取向的有益尝试。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国特有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特征,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培养模式“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的表述形式,具有操作性和规范性。[1]“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给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高职思政课要抓住契机,正确处理思政课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工学交替和思政课的特点,积极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经验。
一、基于“基础课”的感恩教育
作为高校思政课重要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与职业素养等。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下,由于学生在学校与企业(或实训基地)之间交替学习,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时间比普通班的学生要少近一半,所以无法按照常规教学面面俱到地授课,必须抓住重点,切中要害,入脑入心,教出实效。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模式,我们建议在“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家书教育”为重点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家书教育”为重点的“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新生拿起纸和笔给至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写封亲笔信,并恳求写信的对方也以这种古老又经典的方式给孩子回封家书,以此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以满分30分的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通信结束后,教师在课堂上要组织讨论会,或谈谈这次通信的感受和意义,或摘抄家书中最精彩最感人的片段与他人分享,这些都能深刻地教育了每位学生。[2]
从教育实践来看,家书见证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展示了他们的心境、情感和远志,有着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感恩知恩,重识人生。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怀感恩之心,都知道父母之恩恩重如山,但又有多少人大声亲口地对父母说:“我爱您!”、“感谢您!”?又有多少人哪怕把这极具份量的三个字写在小纸条上放在父母能看到的地方?很多学生道出原委:“爱在心口难开!”,其实,还有另一个答案:父母之爱伴我们走过几十年了,我们习惯了,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种伟大的爱就像水和空气一样自然、不可或缺!而我们当然不会感谢水和空气!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都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感恩之情,也重识了人生。
天真浪漫,民主和谐。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教期最长的老师,同学们回忆了与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时光,重拾彼此教学相长、趣味横生的花絮。“爸,我经常想起在家时和您一起玩的美好时光:想您总是‘剥削’我的劳动力,以多少多少钱为条件让我给您拔白头发;想起那晚我给您洗脚;想起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把您背起的搞笑场面……”试想,有多少人给父母洗过脚呢?
敞开心扉,抚平代沟。父母与孩子之间难免有“代沟”,新时期的大学生与父母很少沟通、很难沟通,是普遍社会现象,通过“家书教育”活动,可以写出学生的心声,说出了平时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话,并就如何改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助于抚平代沟、和谐家庭
立志成才,谢恩报恩。一旦感恩之心被激发,学生顿悟了,长大了,明白了肩上扛的责任,自然而然都会树立起立志成才,谢恩报恩的理想,也有助于他们将更深刻地理解“校企合、工学交替”的深刻意义,这种模式可以以“工”抵免一半的学费,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减轻家庭重担。
而家长们的回信则展现了新时代家长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时代日新月异,家长也与时俱进,但不变的是舐犊之情。他们的谆谆教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意补充和完善,学校教育永远不能脱离家庭教育走单行道。
话语朴实,句句通心。许多家长,都是结合自身积累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和人生体会,循循善诱地教育自己的子女,没有华丽的篇章,却句句朴实在理。
旁征博引,充满哲理。不少家长都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他们引经据典,颇有文采,家书充满哲理,耐人寻味。品之如品陈年老酒,酒香四溢,又如与智者对话,醍醐灌顶。
接汝信笺,吾与尔母亟阅之,甚慰;盖不枉养育之劳损,教子之呕心矣!子既成人,气宇兮不凡,英姿而飒爽,猝惟畴昔,犹以襁褓年幼,呱呱而啼叫,前揽乳哺,休哭,及今青壮,堂堂七尺有余,杳非当日之孩童。窥汝文章也,憬孝义,悛改心志,此臻道之伊始。孔圣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惟就大事者,其咎在先,自省忖度,而改,终展鸿图……[3]
身教心教,不摆架子。新时期的家长不会在信中用霸道的语气强迫自己的孩子必须做什么,绝不能做什么。他们放下家长架子,身教心教,入情入理,用柔美醇厚的爱滋养自己的孩子。
回味往事,感悟成长。孩子的离家求学、孩子的离校赴企实习都会让父母十分牵挂,家长通过在信中回味孩子一路成长的点点滴滴,细心感悟,心手相连,对在企业工作实习的学生而言是宽慰、是温暖、是爱。
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下,思政课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运用“家书教育”显得更加必要。学生在校园与企业(或实训基地)两种截然不同的时空来回穿越,在“校园人”与“职场人”两种大相径庭的角色之间轮番对调,新鲜感稍纵即逝,接下来要面对是不适应,不少学生有厌学、厌工的情绪,甚至逃学、逃工的现象。通过“家书教育”,将进一步发挥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在家庭爱的温馨中抚平学生不良情绪。事实上,学生在给家长写信和品读家长来信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教育的过程,有些原本不懂的道理,写着写着就顿悟了。
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下,“家书教育”系列活动还可以不断推陈出新。一是鼓励学生通过书信、微信、电邮、短信等方式与思政课教师紧密联系,使学生的烦恼、困惑、困难及时排解,健康成长。二是鼓励大二学生给大一学生写励志公开信(这一活动还可在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前进行,要求即将成为学姐学长的大一学生给即将步入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写信),信的内容要求积极健康向上。老生以自身“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经验勉励新生要直面困难、勇于实践、不抛弃不放弃,在勉励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而新生从老生的励志信中读到的经验教训,可能更有信服度。
二、基于“概论课”的信仰教育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职思政课的又一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良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发展的意识;内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坚定思想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开阔眼界,明确责任与使命。课程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下,亦不能按部就班地教学,建议抓重点、谈信仰,让国情教育、信仰教育贯穿全课程。
“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做如下设计:
观看央视政论片《信仰》、《复兴之路》、《国情备忘录》等。考虑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班的学生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建议利用晚上自习课时间给学生放映,也可以在校园网上专辟“思政课实践教学优质教育片”展播专栏,让学生自行观看,这一方面使思政课教育效果从课内延续到课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优质视频教材兼取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国情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体验“伟人的创业史”(或历史人物创业史)。在这一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一个学生讲或写一个“伟人的创业史“(或历史人物创业史),要求人物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会。这一活动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认真细致地学习伟人的艰辛创业史,联想自身“工学交替”的实际困难,从中受到教育、汲取力量,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他们也是平凡的,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为后代敬仰、传颂,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中心论”,从没落的晚清民国到崛起的新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谱写充满荆棘而又辉煌的创业史,他们创党之大业、国之伟业,尚且不怕,我们面对企业严格的锻炼、流水线的无情岂能屈服?正如,有学生写道: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精神,无不感染着我们,我们去企业实习会面临种种困难,是退缩呢?还是像雷锋那样坚强果敢?我们的行动给出最直观的答案。
“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之“我的财富梦”主题演讲。信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坚信“只要共同努力,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习近平主席有关中国梦的阐述,汇集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人人享有出彩的机会,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梦想。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较早地踏入工作岗位,开始以“工”谋酬,心中已筑起财富梦,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很紧迫的。财富梦绝不是金钱梦,“我的财富梦”主题演讲,紧扣“中国梦”的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对财富的理性正确理解,大胆谈出自己的财富梦,让同学们共同见证追逐财富多彩轨迹。思政课教师可结合“概论课”相关知识如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方式”这一知识点,给学生详解创造财富的种种可能与可行途径;结合党的十八大的“收入倍增计划”,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实现收入倍增,我们该怎么做?十八大报告最牵动人心,也最让普通老百姓振奋的莫过于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4]
书面作业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既是授课教师检查授课质量的手段,也是学生自测自省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思政课的书面作业很大程度上没有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更谈不上思想教育实效性的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风,弱化了思想教育”。[6]无论上“概论课”、还是“基础课”,对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班同学而言,思政课教师都可以在书面作业上多花心思,可以把教材设计好的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或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在企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做到教材与实践活动的无缝对接。
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时,不妨设计这样一道作业: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在企业实习时遇到的困难是否动摇了最初的职业理想?再如,对于刚从企业工作回来的同学,可以布置一篇讲述在企业工作经历与感悟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还有,对于即将去企业的学生可以布置《企业蹲点日记》、《我眼中的“工学交替”》、企业访谈等书面作业,让他们带着任务、带着使命去企业。各种书面作业让学生尽情敞开心扉,思政课教师则要细心地从学生作业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少“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班的大一新生,入学两个月左右就要去企业工作(工作一般为两个月),他们在企业里干的活与企业老员工无异,甚至更繁重、更累,但收入要明显低于他们,他们还稚嫩的心理要承担许多压力,本是大一新生,确已职场中人,这其中的苦难、困惑,若不及时排解,后果将不容乐观。而且这些作业设置的问题都是和学生自身生活、学习和工作密切相关问题或者是社会热点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6]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得到积极有效开展。当前推行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又使得专业课开始挤占公共基础课教学课时。思政课也因此受到课时减少的冲击,课时被不断压缩。因此,要想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必须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1]郑学平.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郑美珍.“家书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121.
[3]郑美珍.感恩知恩终报恩,心动情动泪满襟——我院“家书教育”活动纪实报告[R].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0:1-3.
[4]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5]肖宝华,孔凡英.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业模式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30.
[6]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责任编辑 刘范弟]
Design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ENG Mei-zhen
(Suzhou Top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Kunshan,Jiangsu 215300,China)
On the backgroun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teaching mode of"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study alteration"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adapt to the new personnel training mode,and innovate the design of practice teaching actively.The successful practice with"thanksgiving education activities"as the theme in the"elementary courses",and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with"belief education"as the theme in the"theoretical courses",are the beneficial attempts for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ork-study alteration;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practice
G71
A
1672-934X(2013)05-0131-04
2013-08-02
郑美珍(1975-),女,福建周宁人,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