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新价值观的重构
2013-03-31邵熙文
陈 芬,邵熙文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尼采新价值观的重构
陈 芬,邵熙文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尼采摧毁传统道德价值观,建立“强善弱恶”的善恶观,划分主奴道德等级观,在虚无主义的大背景下提出“权力意志”,认为只有拥有这正强力,才能支撑人类,改变自我,“永恒轮回”是他对未来社会美好的憧憬,他认为这个思想可以制约人类行动;他创建“超人”学说,鼓励人类超越自我,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价值重构;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
尼采之前,传统的道德价值观长期束缚压抑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将人们禁锢在基督教的上帝世界里,人类根本没有自主权。正因如此,尼采对传统道德价值观予以深刻的批判,他认为所有的传统道德都是对普世的欺骗,都是打着道德教化的幌子愚弄人民,扼杀了人的生命本能,阻碍着生命的发展;他批判传统基督教义,认为所谓的“上帝”束缚了人的本性,因此他昭告“上帝死了”,让人变成自己的上帝,自己的信仰;他否定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主义是对所有与之相对的非理性生命个体的扼杀,对人类自由思想与生命的支配权有着很大的限制性;他企图摆脱虚无主义,认为虚无主义是对生命价值的否定,最终会导致人类最终的自我蔑视。尼采从不同方面对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摧毁,从而开始重估一切价值。
一、建立“强善弱恶”善恶观
“善”为何?“恶”又为何?这是伦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新华词典》中解释如下:“善”——a.善良,品质或言行好,与‘恶’相对;b.交好,和好,高明的,良好的。“恶”——a.坏,恶劣;b.凶狠,激烈。[1]尼采解释道:所谓‘善’,在上层社会的贵族看来,它代表权力、斗争、勇敢等,而相对于下等人,则将其理解为温和、和平、无害等。对于‘恶’的解释,上层人士将其看作是粗俗、低下、平凡的代表,下层人则认为是伤害、危险、残酷等意义。
对于尼采而言,上下阶层人对于道德价值判定的标准是完全相反的,上层人时刻追求超越自己,不甘于现状,崇尚权力与挑战,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将自己作为道德价值的主宰者,相比之下,下层人只会安于现状地祈求平和,他们的满足感只停留在对物质和感性的享受而已,缺乏对自身价值的掌控性与自主性。尼采认为,现代社会的善恶观源于基督教所倡导的善恶观,即下层人的道德观——“奴隶道德”。尼采极力抨击这种道德,他认为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有改变价值改变世界的自主权,善恶也是从人类自身产生出来的。
尼采从道德相对性的角度出发,将上下两层人群对待善与恶的界定联系起来分析,上层人的善对于下层人而言,那就是恶,是不道德;而下层人的善对于上层人而言那就是对道德观的破坏,是恶。这两者价值判定尺度的不同导致对立面产生。下层人仇视上层人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只能通过对上层人贴上‘恶’的标签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而借由上帝,将“善”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由此下层人的善恶观便形成。然而,下层人必须拿上层人的善恶作为自身参照物来判断善恶,他们离不开上层人,没有上层人,就等于丢失了自己。相比之下,上层人完全不会受到下层人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判定标准,是非善恶都由他们自己划分,他们享受这种强有力的自主权,崇尚强者的权力,在他们的世界里,“强”才是“善”,而“恶”只属于弱者。
现今社会,为维护自身形象和利益的统治阶级总会以“善”的身份代表人民大众的道德出现,而与之相对的恶变为其抛弃厌恶的对象,这种大众道德与恶的界定与选择都是由统治阶级自身所掌控的,是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构建出的两个相对面。尼采认为现今社会这种善恶观就是被主体所建构的善恶观,他对善恶关系的描述也转变了以往人们对“恶”的无价值认知局限。他在《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中说道:“‘善’与‘恶’是相互关联共同发展的,[2]正是因为‘恶’的存在和价值,‘善’才存在才具有价值。恶与利益的损害密不可分,而利益又是特定阶级的产物,由此可得,‘恶’是特定阶级时代的产物。[2]然而,现实中‘恶’也是根本不可能消失的,它站在‘善’的对立面,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人们崇尚‘善’,企图在自己身上贴满‘善’的标签,从中获得更多利益,于是便出现了很多伪善之辈,那些“表演自己理想的演员”。[2]于尼采而言,伪善要比坚强的活自己容易太多,而人们这种伪善的行为实则是对利益权力的崇拜。[3]
二、划分主奴道德等级观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具备成为一个人的条件又是什么?在尼采的人生价值观里,他告诉我们,作为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充沛的热情及其敢于突破自我。尼采认为人的生命价值以及精神能够足矣支撑下去的根本就是有着强大意志力的支撑,从而人们才能勇敢的开拓生命中的各种可能,创造各种有意义的价值,在突破与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生命本体更高的价值。尼采认为人不单单只靠理性一种因素支撑,那些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意志,欲望等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更大,被他看做的是组成人的最根本的成分。
在不同道德、宗教、教育等环境下产生出的人是各异的,尼采依照其不同历史背景将人分成了“主人”和“奴隶”两类,同时他认为这两类因素也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呈现。主人和奴隶这里都是借喻,指的并不是现实中的贵族与奴隶阶级。尼采从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1)生命真实个体的角度。“主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富有激情的意志,以及充满力量随时准备超越的决心;相反的毫无热情,颓废沮丧并且体弱多病的这类人,便是与之相对的“奴隶”。(2)性格的角度,尼采定义主人是自我的主宰者,他追求一切以自我为价值依据,他独立且强大,不需要依赖外界,而站在对立面的“奴隶”,则完全没有主见,弱小怕事,从不主动追求自由,他找不到可以追寻的强大力量,只能懦弱的依赖于神灵的庇护。(3)精神意志的角度,主人拥有强大的精神意志,他们目标明确,自主创造和超越能力强,他们通过自己的意志引导他们获得价值,反之对立面的奴隶则显得颓废堕落,没有意志力,没有自主力,毫无精神追求,他们只会惟命是从,等待主人的召唤,否则一直持续低迷状态。(4)站在整体角度俯瞰,主人无处不散发着权力意志笼罩下的光芒,他的生活积极向上充满热情,他的生命丰腴而饱满,较之而言,奴隶则是卑劣不堪,堕落萎靡,毫无欣赏的必要。
尼采的道德类型由此也划分为“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主人道德,指的就是上等人贵族所奉行的道德,他们有创造力,征服欲,精力旺盛且积极向上,他们的自主性与超越性决定了他们高高在上不受束缚,这些人只会通过自己的意志来进行改变。主人道德以“善”与“高贵”作为其价值取向,他们鄙视那些“恶”与“卑下”的道德。正是在道德上的这种优越感才决定了他们的地位,贵族的主人。“贵族的信条之一便是,平民百姓都是不可靠的,贵族称自己为可信赖之人,显而易见,自视高贵的人将自己作为价值的决断者,他们认为凡对其有益或有害的,其本身就是如此。他们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认可,他们在超越自我创造价值,处于强者地位,他们也会施舍帮助下人,但注意,这绝不是怜悯和同情,这只是强者旺盛的权力欲望所致。”[4]相比之下,奴隶道德指的便是下层人普通人所奉行的道德。他们对生活毫无斗志可言,他们懦弱,没有自己的意志,他们把作为强者的主人当做是恶人,与此同时又祈求主人压制对于生命急切的渴望,爱护怜悯他们,企望主人能接受他们的奴隶道德。在尼采看来,这种行为实则是为了实现平等,减少强弱差异,而奴隶道德的根源则是基督教。他们把基督教道义作为反对强者的工具,妄图改变自己的地位。这种行为实则是具有破坏性的,它削减了人的本能与激情,有碍人对自身生命的超越。“奴隶的道德,即第二种道德,则别有一番不同。假定那些所有受压迫受欺辱受苦受难和不自信的人来谈论道德,他们的共同点会是什么?肯定大部分都是对这个社会的谴责与不满而表现出的悲观主义情绪。奴隶不相信主人的道德,怀疑那些强者们所谓的善,他们认为主人的幸福绝不代表真正的幸福。与此同时,那些抚慰受苦受难者摆脱困境的德行却被大肆追捧,怜悯,友善,温和,同情等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在这里只有这些德行是有用的,由此可见,奴隶道德实则是完全体现了功利主义道德。强权意志和那些掌握捉摸不透力量的强者道德被看做是恶,他们视引起恐惧者为恶人,而主人道德则站在对立面认为,恐惧是善人所引起,恶人都是卑鄙者”。[4]比较于两者,尼采极力崇尚“主人道德”,他认为只有强者才是王道。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提出,无疑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阵波澜,尼采对传统思想的重估摧毁了一切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在这两者的道德论述里,尼采对于代表主人道德的贵族阶级立场表现的极其明显,他的这种观点和立场作为伦理学理论指导,在日后被统治阶级奉行为极好的统治权力的弓箭,如同众人皆知的希特勒纳粹一样,无论尼采本人最初的意图是怎么样,但依旧逃不出世人的误解。
三、创建“超人”学说
1.“超人”的超越
“超人”顾名思义,一个超越于正常人的存在,此概念在虚无主义时代是相对于“末人”而提出,“末人”即那些卑微低等,下贱猥琐却又洋洋自得的人,这两个概念可参照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的主体来解读。在传统道德体质逐渐崩溃之时,新的信仰与价值体系随之建立,而“超人”便是这信仰的源头。
尼采所指的“超人”指的是那些具有自我价值意识,能够克服传统道德价值观并且战胜虚无主义的人,很多人对此概念有所不解,尼采在自传《看哪这人——尼采自述》中说道:“‘超人’与现代的人,善良的人,虚无主义者和基督教徒完全不同,他是至高无上的。这个词源于查拉图斯特拉,他让‘超人’成为摧毁传统道德的第一人,用意深刻。尽管如此,他仍被误解为是作为超人的对立面而存在,有人认为超人是半天才,半圣徒,甚至是头顶犄角满腹经纶的达尔文主义者。”[5]作为一个民族优劣与否的价值标尺,“超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只有能征服并统治对手这一切才有生存的价值,而这一切只能依靠“超人”来完成。人本身不是目的,“超人”才是目的,他超越弱者并超越自我,主宰世界万物,他取代了上帝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成为了支配整个世界的人。“超人是世界的意义,让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将是世界的意义!”[6]
尼采提出其核心价值原则: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权力意志的德文原文为“Wille Zur Macht”,通俗理解就是“祈求强大力量的意志”。这个词语出自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并以此而贯穿于日后所有的著作。所谓的权力意志,是基于生命本体而言,顾名思义是指生命力,作为支撑人自身和整个世界的根本而存在。如果把我们的生活本能成功理解为一种意志,我们完全可以将我们全部的力量都称之为强力意志。尼采认为“生命=权力意志”,人的核心生命力就是作为这种力量而存在着。生命的本质就在于超越自我,人要永远高于自身,超越自己,追求更强大的力量。是否选择做一个强者,就要看你自身如何度定,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权力意志,其他什么都不是,对于你自身也一样,除了它,你什么都不是。
尼采首次提出永恒轮回是在《快乐的知识》一书里,标题为“最大的重负——永恒轮回”。其中他这样说道:“如果有天傍晚在你最寂寞孤独的时刻恶魔闯进你的思想,他告诉你‘你现在所过的生活将会是你今后的每一天,它日夜重复周而复始的轮回,毫无改变,在你身上出现过所有欢乐、痛苦、惋惜、难过等一切情绪与事情将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顺序重复上演,你会不断遇到像我这样的恶魔,他们吞噬你的灵魂,周而复始,从不间断,你只不过是这个时间沙漏里的一粒尘埃而已!’”[7]这所有的一切都将不断轮回,将人折磨殆尽,这便是尼采所谓的“最大的重负”。与之相比,在尼采《看哪这人——尼采自述》里将“永恒轮回”思想作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的宗旨,称其为“最高的肯定公式”,精神三变形也是围绕此学说展开。此书中尼采对于永恒轮回思想的阐述完全与前期作品大相径庭,作为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的导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意欲解放人,意欲乃创造,我如是教人。显而易见,这是在传统道德观崩塌后人类为了提升改变自我,丰富生命意义,挣脱束缚拯救自己的方式,它是基于阐释生命无意义的“最大的重负”提出来的。在此刻,“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相互联系,不再矛盾。
处在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的人已不再是传统道德所定义的弱者,而是能够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超人”,他不仅是对人本体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他是人类在永恒轮回与权力意志形态中渴望超越的目标。在传统基督教的笼罩下,尼采企图为人的生存发展寻找新的栖息地,他把“超人”设定为人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希望能够为生命寻求新的意义。然而,这个设想的主体毕竟是少数人,作为高高在上的“超人”,他鄙视那些平庸无为的普通人,视他们为卑劣、庸俗的代名词,而自己则是世界的中心人类的主宰。作为这种存在明显等级制度划分的学说,“超人”思想迅速成为被压迫民族和反传统革命者翻身的契机,他们顺着这种足以激励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争做自己思想上的主人,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超人”不是幻影,而是每一个世俗个体的存在,他应该摆脱一个平凡人的形象塑造一个崭新的个体来表达自己,这便是精神的三变形,从骆驼到狮子最后回归到小孩的一个升华过程。骆驼代表人类的最初境界,人对困境与逆来顺受的忍耐,忍耐到极限后喊出了“我想要……”由此便成为了狮子,在这个阶段便拥有了自由,张扬自我,可当他想挣脱牢笼时却受到了传统价值观的阻碍,为了争取真正的自由,它必须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得抛弃原本在骆驼阶段积攒的虔诚和忍耐,抛开过去一切观念,清空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最终便回归成为天真无邪的小孩。“精神的第三个境界像孩子,我的兄弟啊,狮子无法做成的事,孩子又怎能完成呢?为何要从狮子过渡到孩子呢?原来是因为孩子健忘、无邪,是一个新的开始,赋予了神的肯定。如同小孩创造一个新游戏,人们需要对自己予以肯定,用意志主宰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的。”[6]这里的“超人”展现的是一种自然的价值观。
2.“超人”的意义
超人对于人类而言如同人类与猿猴的关系一样,人类是猿猴进化后的高等动物,同时也是能够进化成超人的本体。尼采的“权力意志”在万事万物中生根发芽,迫使人类遵循内心那股强大力量的召唤——“成为你自己”。于尼采而言,人类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只是一个过程;人类之所以可贵,源于他是一座桥梁而并非是一个目的;人类之所以如此伟大,因为他足够能力成为自己乃至世界的超人。尼采在不同的时期发出相同的心声——“成为你自己”,呼吁人类应当为自己而活,人在世上所参与所做的一切都无法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而他的这种心声仅被少数人所采纳,并且对其中更少部分的人而言是多余的。尼采的“超人”学说批判否定了人类的一切孱弱,它具有如下意义:
(1)“超人”提供了一种价值取向。作为超人,他并不是人类之前所信奉的神,也并非完美之人,他只不过是个勇于面对困境,努力克服自身缺陷,积极向上且不断寻求超越自我的人,他给人类提供了自己的这种价值取向,意在告诉你,若想超越他这样的“超人”,就必先超越自己;
(2)“超人”树立了一种精神。“超人”着眼于未来,而非昨天和今天。他是人类值得追求的精神榜样。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尼采提出第三个沉思:“人必须赋予生命意义,否则人的存在便是一个无思想的偶然。”[8]如何赋予生命意义,归根结底就是要认清真实的自己,克服自身不足,并且超越自我,向通往“超人”之路不断迈进。这是尼采所塑造的新的人性,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归宿。
综上所述,在虚无主义的大背景下,尼采的三个学说——“权力意志”、“永恒轮回”和“超人”说诞生了。“权力意志”重在给予和创造,它所谓的“强力”并非是对意志的强求,它所强调的重点是作为本体的这个人。“永恒轮回”作为形成“超人”的胚胎,是人在进行行为活动时所参考的准绳,人在其状态下要时刻考虑自己所产生的价值是否有意义。最后,在这两种形态之下的“超人”才是作为人最高价值的肯定,是尼采定义的新人性,是人本质的回归。在《尼采》一书中,海德格尔详细的描述并概括了尼采这些思想观点间的关系:“尼采的‘权力意志’是存在本身,是本质;‘虚无主义’是背景,为存在者提供历史依据;‘永恒轮回’代表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即实存;‘超人’是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所期盼的人类,是新人类。”[9]就此,尼采思想宣告了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崩溃,以虚无主义为思想背景,发挥人潜在的强大意志,贯穿于整个永恒轮回中,最终超越成功成为“超人”,这便是尼采伦理思想价值重建的宗旨所在。
[1]韩作黎.新华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9.731. 208.
[2][德]尼采.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谢地坤等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2.149.82.
[3][德]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0.
[4][德]尼采.尼采存在哲学(杨恒达等译)[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3.185.187.
[5]F.W.Nietzsche,Ecce homo,KSA 6,S.p300.
[6][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黄明嘉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208.57.
[7][德]尼采.快乐的知识(黄明嘉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45.
[8][德]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李秋零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7.
[9][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574.
[责任编辑 刘范弟]
Nietzsche’s Reconstruction of New Values
CHEN Fen,SHAO Xi-wen
(School of Marxism,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Nietzsche destroyed the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and established a new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which is demonstrated in his division of master-servant moral ranks.In the background of nihilism,he proposed that only with the positive power of the"will to power"can humans sustain and bring changes in the self.His"eternal recurrence"is a better vision of future society,and he thinks that this idea can be used to constrain human action.He created the"Superman"doctrine to encourage humans to transcend themselves and be the master of their own fate.
reconstruction of values;will to power;external recurrence;superman
B516.47
A
1672-934X(2013)05-0056-05
2013-09-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对资本的伦理批判”(12YJA710013)。
陈 芬(1966-),女,湖南长沙人,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WWGK应用伦理学研究;邵熙文(1988-),女,陕西西安人,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