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意识与文化自觉——教师从教的基本素质
2013-03-27李芝
李 芝
陶行知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他们的言行与品格不仅引领着学生成长的脚步与后劲的勃发,更要担负起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国民素质,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
那么,教师靠什么来担此重任?我认为,教师的经典意识与文化自觉是基本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既要具备了敬畏经典,秉承传统之心,又要具有构建文化自觉,融汇多样文化的能力。
一、崇敬经典,传承文明
随着“后现代”思想日益成为国人的话语,史学界、出版界、电视媒体甚至他们影响下的青少年一代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历史文化名人泛娱乐化的倾向。他们挖掘古圣贤和历史文化名人的缺点、缺陷,追求“新、奇、怪”以获得惊人之语,不关注他们的历史贡献、思想遗产和高尚品格,反而关注他们的私生活,用现代的语境去解读古圣贤的生活,颠覆他们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推翻大众对他们的认同。似乎不将之娱乐化,就不足以吸引大众的目光,获得众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就不足以发泄心中颠覆性的快感;就不足以标新立异、旗帜鲜明、彰显个性;就不足以赚取钱财维持生计。
文化经典的泛娱乐化现象使得我们急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如何才能继续得以正面弘扬?站在教师的立场,我们如何对待经典,又如何引导学生来传承经典?
古人说“取法乎上而得其中”,教师一定要具备经典意识。所谓“经典意识”,就是要研究究竟什么是“经典”(即“经典著作”),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经典”,即怎样对待“经典著作”以及相应的“经典作家”。所谓经典著作,就是在一定历史时代产生过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当代仍然有重要影响,并且在将来仍然能够产生影响的那些学术著作。就学科性质而言,经典著作一般都是某个学术领域的开山之作。这样一些伟大思想家的代表性著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它们是具有典范意义和恒久学术价值的杰出著作。所以,我们对人类历史上那些经典著作应该怀有一种崇敬的心理。
教师的经典意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以崇敬之心阅读经典,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导学生以敬重之心传承经典。
古人就认为“开卷有益”,在这一观点的指引下,便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韦编三绝”等类似的勤奋见证。很多教育大师、著名学者的经典著作,不仅对一定历史时代产生过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仍然有重要影响,并且在将来仍然能够产生深远影响,是其智慧的结晶,具有典范意义和恒久学术价值。
阅读经典,可以唤起教师心灵的力量。帕克·帕尔默说,教师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来启迪生命。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唤醒自己的内心力量,保持与自我内心世界畅通无阻的对话。只有当教师能够真实地倾听自我,能够自如地与自我内心意识对话交流,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这可以由教师的阅读而开启。
阅读经典是教师积淀文化底蕴、构筑文化课堂的理想选择。经典阅读的延伸化成了教师的人文修养与文化气象,也增强了教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文化气息在课堂上氤氲在学生周围,那些诗意的浪漫、生命的激情会慢慢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温馨而又坚韧。教育的终极关怀不是单纯去传授知识点,也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具备一些技能,而是要在知识的积淀和技能的习得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一种人道的人生情怀,具备一种坦然面对世界的人生气度。
引导学生以敬重之心传承经典,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经典的特质包含了典范性、权威性,最具代表性,经久不衰,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最完美。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视界而完成的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经典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经典是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
因此,面对人类经过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无数优秀文化,教师必须怀有一种崇敬的心理学习经典原著,尽量吸收其中的丰富思想营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自己的认识能力。学习经典重在发现经典的现实意义,在经典的启发下开阔视野,入木三分地观察、研究问题。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经典意识才能高瞻远瞩,才能在智慧的陶冶下终身受益。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尤为要本着对公众、对青少年的教育、对文化传承负责的态度,本着对古圣贤和历史文化名人敬畏与尊重的态度,引导学生崇敬经典文化,传承灿烂文明,完成人类文化的精神之旅。
二、构建文化自觉,融汇多样文化
学校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主流文化推进的前沿,教师是改良文化、延续生命和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个人和智力“平台”的提供者。在当前的文化境遇下,教师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育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文化自觉的传播者。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一个教师观察教育问题的视角。这就需要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其中一个含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句话概括了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
对教师而言,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教师对这种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这种文化的起源、历程、特色、作用和未来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能够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它使教师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
我们的孩子都是在中国环境中长大、浸润在中国文化当中、并受其影响,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但并不代表他对此有所认识,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初衷。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在每个学生心中,使他们理解所处的社会。
所以,作为一个“文化自觉”的教师必须能够高屋建瓴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提取出精髓,为教学所用。费孝通先生就说:“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间去”。这从教师的角度来谈,就是教师要有对经典文化的思考力,能够从博、深的中国文化中选取有利于教育的内容,为我所用,从而提高教育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趋向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整合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更为了解各民族的丰富文化。但在“请进来”的同时也要“送出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开阔的思维和视野,将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进来,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之中,让它们擦出激情的火花,照亮学生语文学习之路。同时,也需要更进一步地将中华文化同当代教育结合起来,并将中华文化建设变成学生关心的事情,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再创造。
文化表现在教师身上,应当是一种超越或超迈的、不为名缰利锁的内在气质,表现为高尚的道德人格、高卓的学术品质和高雅的审美趣味,总之,就是健全人性的自由和谐显现。拥有文化自觉的教师必须具备极高的人生修养、高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品格、宏阔的视野和高远的追求,他才会以非凡的气度做人,以独到的眼光教学,他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像诗一样美丽,像交响乐一样振奋人心,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学中要尽量融入社会的、生活的、人文的、世界的、民族、艺术的、文学的思想和文化,努力使文化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文化。
总之,真正成功的教育塑造出来的是对中国文明具有充分文化自觉的中国精英。我想,只有让经典意识成为他们的一种文化自觉,让他们能自觉认识中国文明在当代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才能开创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局面,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神圣而庄严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