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发展探究
2013-03-27曲静
曲 静
校报发挥着宣传教育、舆论引导、传播信息、普及知识、批评监督等功能,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闻的传播渠道呈现出由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组成的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在大中城市的普及和高校校园局域网的开通,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的优势与劣势
(一)高校校报的优势
1.条块结合,重点突出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历来就有重点新闻和一般新闻的区分,校报可以充分利用版面规划与编排来实现对“头版头条”新闻重要性的突显,这与网络新闻只能按时间发布顺序进行排序相比,更便于师生及时了解学校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
2.真实可信,权威性高
与网络信息纷繁杂芜不同,校报上的言论都经得起推敲和考证。校报通常是由党委宣传部主办或直属于党委,是学校的“党报”、“机关报”,校报所代表的更多的是学校的官方,稿件的选用和刊登,经过编辑、编辑部主任、宣传部领导、校领导层层把关。在高校中,校报所采用和发布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是校园内权威性仅次于公文的信息发布平台,而其他媒体则很难超越校报的地位。
3.易于阅读,文献性强
纸质媒体的一大优点是可以随身携带,方便阅读,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而要阅读校园网络新闻,网络和电脑是必备条件,阅读浏览成本相对较高。与网络新闻相比,校报不会因病毒、磁场或误操作而被删除破坏,便于存档和长时间保存,其固定的出版周期也为检索提供了便利,具有较强的文献性。
(二)高校校报的劣势
1.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
校报受编排、制版、印刷和出版周期的限制明显,无法像网络新闻一样可以及时将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在第一时间进行发布,新闻的实效性不强、传播速度较慢。校报一般为周报、旬报、半月报或月报,读者看到的校报周期长、速度慢。据统计,目前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报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出报周期长必然导致时效性不强,报纸出版时新闻早已成为旧闻,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
2.信息量小,承载量少
校报的信息量与其版面大小和多少有密切关系,以多数高校校报所采用的四开纸为例,采用小五号报宋字体,一般每版的文字容量在7000字左右,一期包含文字和图片的报纸共计30000字左右,并且校报还要为理论版、文艺版等版面留出空间,面对学校每天发生的各种新闻,即使是周报也只能保证学校重要新闻的空间,对于一般性新闻只能予以舍弃。而网络有着海量存储空间,理论上说其信息承载量可以无限扩展。
3.位置被动,交互性弱
校报编辑往往是集采、写、编、校为一体,与校报的主要受众——广大师生沟通联系较少,无法及时了解师生对校报的具体看法,使办报常常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中,而网络的交互性则可以大大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新闻点击率可以准确了解报纸的阅读量和读者的关注角度及口味;通过读者点评,可以及时了解读者对新闻的态度、评价和反馈意见。
4.形式单一,内容呆板
报纸作为四大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传播介质,自唐代产生以来,其固有的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就几乎没发生过改变,表现形式单一,表现手段缺乏。而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融合了当前几乎所能采用的全部表现形式,创造出了声、光、电一体的综合展示模式,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表现手段,可以使读者获得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另外,校报在采写新闻报道时总是采用长期养成的公文式的写作习惯,使得报道方式单一,那些冗长的会议消息、泛泛的领导讲话、乏味的工作总结往往占据校报的大部分版面,弄得报纸生硬、机关味过浓、校园味不足,严重影响了校报的信息量、新闻性和可读性。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比较,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校报完全可以吸收网络媒体的长处,不断挖掘平面媒体的优越性,充分展示纸质媒体的特性,使校报成为师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从而确立高校校报的媒体地位。
(一)做好三个贴近,提高校报亲和力
为了能给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校报需要提高与师生员工的亲和力,使它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信息的纽带与桥梁。校报记者要深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深入到师生当中,以师生员工为本,在新闻报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校的教学安排与改革、学生的进步与思想动态、教师的科研进展等与师生员工密切相关的事宜成为校报关注的焦点。同时,通过开设专栏,报道学校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以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刻苦学习。通过满足师生不同方面的需要,让师生真正感觉到校报是可亲近、易阅读的报纸,是我们自己的报纸。
(二)加强深度报道,提高可读性
全国高校的校园网对校内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都很及时,有的学校甚至为了抢得“先机”,在重大会议召开还未结束时,校园新闻网就有了关于会议召开的报道。而对于校报来说,其时效性远远赶不上网络发布新闻的速度。从时间上来看,校报对事件报道虽较网络迟,但校报就有着较充裕的时间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以及对新闻事件背后的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高校校报的主要受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师生员工,他们的接受力、理解力都较普通社会大众要高,因此,要拓展校报的生存空间就要求校报不能简单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平铺直叙地还原,更要从深度广度上做文章。这种深度报道可以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更加吸引读者,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三)不断强化版面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校报想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任何事物要想吸引读者的目光,“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校报要在版面创新上下功夫。首先,要在版面设计上大胆创新。高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的机关报,一直以来在版面的设计上庄重有余、活泼不足,这对于校报的主要受众——喜欢新鲜事物、追赶时尚潮流的青年师生来说显然吸引力不强,这就要求校报要学习大众传媒的一些前沿设计理念,如采用大图片、多色彩、无框式分栏等设计手法,在保证风格一致的情况下,增强版面设计的跳动性,鲜活性;其次,要加强版面策划的作用。现代报纸版面常常把策划提到十分重要位置,很多版面往往先搞策划方案,再向记者下“订单”,记者的新闻报道则必须听从版面策划的调度。经过策划的版面,突出受众关注的热点,版面特色会更加鲜明。
(四)借鉴网络新闻优势
毋庸置疑,网络新闻因其声、形、图、文及超链接为一体的新闻样式,使它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独特性。但校报完全可以借鉴其优势,变革自身,以适应网络时代读者的需求。一是借鉴网络超链接的思想来设计校报的版面。如,可以采取“编者按”和“相关链接”的形式在报纸版面上安排新闻事件的背景。二是借鉴网络新闻专题的多文本组合的思想,变深度报道版面黑压压的文字堆放的单调形式为图文并茂的多文本版面形式,以报纸版面的形式美吸引读者。三是利用新闻网络,将纸质校报制作成电子版校报,使校报有更广大的读者群。
总而言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校报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校报如果能遵循新闻规律,改进报道方式,真正把自己作为一张党报所拥有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新闻优势,把校党委的声音尽最大可能向深度和广度传播,必将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迎来自身跨越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