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研究进展

2013-03-27肖正德井小溪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5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责任农民

肖正德,井小溪

(杭州师范大学 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310036)

作为乡村知识群体的农村教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角色,他们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传承与创新农村文化、有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多元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农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责任。本文基于我国兴起新农村文化建设高潮的时代背景,将近年来国内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做一番总结与梳理,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以希冀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文化责任研究兴起的背景

(一)兴起新农村文化建设高潮的时代诉求

“新农村”这个概念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之后,经过对 “三农”问题的多年探讨和思考所做出的决策,有着崭新的含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既是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也彰显着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其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软实力”,具有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血脉,它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的传承创新,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不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经济如何迅速发展,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这是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教师角色转变的深切呼唤

农村教师在促进村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协助新型农民的培养和促进农村建设的精神培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诉求深切呼唤农村教师的角色要做相应的转变。一方面,农村教师作为乡村的知识群体,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角色,他们应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原因有二:一是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农村教师先进文化的正确引领。对于农村传统文化不是一味地摒弃、也非盲目地崇拜,而是要有所取、有所弃、有所变。农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要对农村文化有深入的认识,对农村文化的发展有长远的思考,从而担负其传承与创新农村文化的责任。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需求需要农村教师来有效满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农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如充分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加强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及其农民生活的联系。对农民进行教育与培训,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协助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站,开发农村文化资源等。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在工作领域之外的交往活动中需要完成由陌生人到熟人的转变,应当扮演社区的熟人角色。[1]农村教师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则必须真正地把根扎在农村,熟悉当地的社区文化,熟悉学生、家长、村民身处的环境,维持与村落中的农民及其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当农村教师能够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认识到农村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并对该文化产生强烈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时,他们才能与社区民众保持更为亲密的关系,对乡土文化拥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更能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村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农村教师应当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成为乡村社会的熟人,他们的责任已从学校内延展到了学校外,从学生扩大到了村民。农村教师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功能得到了新的阐释,时代赋予他们以新的文化责任。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文化责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境遇

关于农村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境遇,国内学者大致有以下几种发现:一是农村教师作为我国农村的知识群体,一直与农村社会文化缺乏应有的互动。[2]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缺乏与当地的联系,基本上孤立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氛围之外。同样,失去了乡土滋养的农村教师,身在农村却背离农村。农村学校有它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围墙,农村教师则局限于围墙之内,只是通过农民的子弟才同乡村社区发生关系。[3]于是,农村教师作为地方社会最广大的知识群体,逐渐蜕变为单纯“教书匠”或 “孩子王”的角色,缺乏与农村经济社会更广泛的互动与联系;农村教师在拥有国家体制内关怀时,却逐渐失去了与乡土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成为乡村社区生活的 “边缘人”和 “陌生人”。[4]二是农村教师的文化价值观混乱甚至分裂。农村教师在接受城市化教育的过程中具备了城市人的基本素质,但他们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仍是被乡土文化所包围着的农村学校,在城市化和乡土文化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无法解决他们的文化困惑。[5]一方面,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不由自主地效仿、赶新潮,极力想摘下 “农村教师”的帽子,在行为上处处体现出城市教师的特质;另一方面,他们工作在农村,是新农村文化的传播者,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育者,扮演好这一角色的前提是理解、尊重和认同乡土文化。然而,农村教师心向城市却身处农村,大多数的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对淳朴独特的乡土文化丧失了应有的认同与激情。这种城乡文化的冲突使得农村教师在困惑中 “逐渐失去了文化的独立性,其对现实的文化批判精神渐趋式微,社会批判立场模糊化、社会批判意识淡化”,成为了 “社会现实生活的适应者、世俗要求的提供者”。[6]三是农村教师在教学中受到了知识霸权和技术组织的支配。脱离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专家学者按照客观的知识观和技术观来推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农村教师便更倾向于达成专家学者为其制定的 “素质”标准,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行为习惯随时会受到外在标准的制约。单一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和城乡同构的教师教育体制使农村教师与农村社会的互动模式不见了,农村教师的默会知识、新知识与本土环境的相互关系往往被忽略。[7]因此,即便是尊重、热爱乡土文化的老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乡村社会渐行渐远,逐渐抛弃自身赖以维系的养料,如自身生存的环境,融入于乡村的行为习惯等。这些最终导致农村教师发展的诸多问题,影响了农村教师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功能

农村教师作为有思想觉悟、有文明素养的文化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启迪民智、激浊扬清、革故鼎新、示范带路的文化功能。[8]具体而言,一是在对青少年的培养上,学者认为农村教师应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育者,农村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他们不仅承担着提升农村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升入高等院校学习打下广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肩负着训练农村青少年的生产劳动和职业技术技能,为他们毕业后参加新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有关的知识、技能准备的任务。[9]农村教师应提供各种优质高效的职业技能培训,使青少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拥有一技之长。二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有学者认为农村教师理应成为价值的引导者、规范的守护者、文明的引领者、文化的弘扬者和生活的帮助者。在价值的引导上,维系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主导价值;在规范的守护上,能够指出农村现存规范的不合理之处,参与规范的制定与修正,对村民不认同的规范进行合理化解释,从而使规范成为习惯并得以传递;在文明的引领上,既要对新文明的合理性与意义进行说明,又要将其转化成为村民的行动纲领;在文化的弘扬上,可以通过课堂、乡村生活或自身的文化修养来引导村民进行文化的选择与文化的再创造;在生活的帮助上,能够在农村生活实际中为村民提供帮助,有效改造农民的生活。[10]同时,农村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还能够提高法制意识,创新本土文化,及时表达政府意愿与党的方针政策,开创先进文明之风气,为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教师理应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保持向上的精神姿态。[11]三是在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递上,有学者认为农村教师通过加强与当地农村的文化对话,可以在传统文化的保存、传递与创新以及现代文化的引入传播和融合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农村教师要培育参与精神、实践精神与批判精神,践行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成为传统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播者。[12]他们能够深入整合传统农村民俗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突出乡村纯朴、真切、野性的独有魅力,继承与发扬丰富的民间文化,并引导群众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如生育观、环境观、法制观、休闲观等,引导农村文化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13]四是在新文化与农村生活的联结上,认为农村教师肩负着实现新文化与农村经济社会联结,并转化成新的文明成果,服务农村社会的使命。农村教师具有为农村培养新人,并与他们一道传承乡土历史文化的积淀,将新文化合理地融入农村生活,创造现代农村生活与现代农业文明的文化责任。从而促进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最终从根本上体现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现代化意义与文化价值。[14]五是在塑造新的农民精神上,认为农村教师是农村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导力量,能动员与发动农民,组织建设与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农村教师不仅对中国农村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一直是中国农村建设的根基。[2]进而言之,农村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传达先进的生产力,动员与发动农民,组织与塑造全新的农村精神,传播、理解和发扬人类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改变人的价值观念。[15]综上所述,农村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育,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递,新文化与农村社会的联结,科学技术的推广以及新农村精神的建设等方面。

(三)农村教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路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教师责无旁贷。在有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文化路向的论述中,有学者认为农村教师要深入农村社区,举办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参与指导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促进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使农村学校成为农村社会学习的中心组织;还应该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决策,预警农村社区问题,预先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措施,对农村社区提供有价值的建议。[16]有学者认为农村教师要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站,将农村学校校舍改造成农村社区的活动场所。[17]以此把农村教育和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作为 “知识分子”的农村教师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促进农村优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诚然,农村教师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他们也能在产业领袖的培植和新型农民的培养上发挥作用。有学者认为当代新农村建设应该定位在精神重建上,农村教师要协作精神的重建、产业领袖的培植和新型农民的培养。[18]有学者强调农村教师要弘扬农村传统道德,推广农业科技培训,丰富农民文化活动,激发农民文化自觉。作为农村教师,一方面,理应围绕其所处的农村地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应培育参与精神、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践行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培养扎根农村教育,服务农民子弟的信念,以 “局内人”的社会角色,成为传统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播者。[12]他们还可以辅助举办农民运动会,实施全民健身工程;通过用浅显易懂的戏剧、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来宣讲科学文化知识和党的各项方针,以此扶持业余农民文化队伍。[13]倡导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破除赌博、迷信活动等。此外,也有学者将农村教师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概括为三种基本方式:阵地式、社区式、辐射式。[19]农村学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农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这块阵地,充分履行教师职责,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农村社区是传播优良文化的重要场域,农村教师应参与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协助办好图书馆、文化站、俱乐部等文化场所。学生是教师联系社区的桥梁,他们能够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思想、知识传播到农村社区的各个角落,因此农村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中介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文化责任研究的反思

(一)提升理论水平,丰富研究内涵

从近年来相关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往往以经验总结性的研究为主,主要介绍农村教师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和路径,仅从经验上分析了农村教师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起到的作用,缺少理论提炼。事实上,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研究本身是复杂综合的,是一个宏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了很多概念,例如对责任、文化责任、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等核心概念的界定。缘此,该研究并不是单纯地列举出农村教师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表层做法,不是简单地进行经验性总结,而是需要理论的提炼,广泛吸收各相关领域,如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将多种理论进行有机融合,提升理论水平,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正是在进行理论提炼的基础上,在不同理论相互渗透的前提下,才能使该研究得以广泛吸收多门研究成果,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研究问题才能在理论上得以树立,从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该研究的内涵。

(二)拓宽学科视角,开阔研究视野

从近年来已有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大多只从单一的教育学视角来分析农村教师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少有从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角来探讨农村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责任。现如今,学科综合与学科界限的模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跨越学科或专业的边界,是顺应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举措。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突破过去学科或专业之间森严的壁垒,促进学科或专业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有助于从跨学科或多学科的视角透视教育问题,获得这些问题的全面认识。”[20]而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研究既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学问题,同时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文化学问题。譬如,试图探究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就必须紧密结合农村社会文化变迁,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背景,理解农村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熟识文化学中涉及到的文化变迁、文化责任、文化自觉、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相关知识。因此,仅从一种学科视角对此进行研究,视野未免过于狭隘。对于农村教师文化责任的研究,我们应拓宽研究视角,吸纳其他多门学科,如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方法,进行整合研究,以此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展开全新的研究图景。

(三)进行协同攻关,深化研究主题

由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研究涉及的概念较多,难以把握,因而以往相关研究基本处于零散状态,并没有对某一主题作过集中、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所以只是零星分布在农村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之中。譬如,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只单纯地研究农村教师的教育责任而不是攻关研究其承担的文化责任,研究农村学校、农村教育的使命而不是把农村教师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等等。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相关研究的主题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常常零星散落到其他研究当中,所以无助于理论的深化,无助于我们对问题实质的把握与解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集中研究主题,积聚力量,各个击破,使每一个问题系统化、深入化,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进行协同攻关研究。从而形成尽可能完备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以明确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全面促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1]魏峰.从熟人到陌生人:农村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9).

[2]唐松林.农村教师: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N].光明日报,2006-07-19.

[3]李书磊.村落中的 “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

[4]张济州.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8,(9).

[5]高小强.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0).

[6]刘旭东.对教师 “去理论化”现象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

[7]唐松林.乡村教师的公共性质与社会责任[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8]肖正德.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学校的文化使命及其变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9]肖正德.美国多元文化教学及对我国乡村学校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

[10]李长吉.农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兼论农村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J].教师教育研究,2011,(1).

[11]娄立志,张济洲.乡村教师疏远乡村的历史社会学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

[12]吴惠青,王丽燕.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学校的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13]马连奇,唐智松.农村学校与新农村建设[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14]冯君莲,唐松林.现代农村教师的责任和追求[J].教师教育研究,2011,(2).

[15]彭赟.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28).

[16]杨运鑫.平民精神:乡村教师公共性回归之所[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17]袁桂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实施途径[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18]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9]王灿明.农村教师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1).

[20]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5,(11).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责任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期望嘱托责任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