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学休闲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2013-03-27宋晓林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5期
关键词:意向性内涵生命

胡 绪,宋晓林

(1.绵阳实验中学,四川 绵阳 621000;2.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在教学生活中,教师之间轻松、自然的经验交流,教师独自沉浸在阅读名著带来的喜悦中等都能使教师体验教学生活的自由、高尚与情趣。如果将教师所经历的上述过程,以及在其中所感、所得以一个特有的名词展现出来,我们认为可以用“教学休闲”统领概言。教学休闲不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消磨剩余时间的方式,而是教师借以提升自身修养,升华生命意义的发展方式。它作为教师自由自主的创造性生活,是对工作至上世界的自我否定和内在超越。“教学休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其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教师教学生活内涵的认识。

一、教学休闲的内涵

(一)休闲的内涵

认识教学休闲的本质需从它的上位概念——“休闲”出发,探究其内涵与价值。对此,我们将从以下两个角度明晰“休闲”的内涵:

首先,从词义的角度考察。“休闲”在我国的古文献中多是被分解为“休”和“闲”来理解。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休”被解释为“吉庆、欢乐”。在《诗·商颂· 长发》中释“休”为吉庆、善美、福禄,例如“何天之休。”郑玄注:“休,美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以礼承天之休。”杜预注:“休,福禄也。”而对“闲”的认识,在《论语·子张》中言:“大德不逾闲。”有限制、约束之意,而《易·家人》中有言:“闲有家。”孔颖达疏:“治家之道,在初即须严正立法防闲”。闲在此引申为范围、道德、法度。此外,“闲”还通“娴”,意为熟悉。总之,“休闲”不同于“闲暇”、“消遣”,而是颇具哲学意味,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活动之外的精神活动。例如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审美价值意义。

英文“Leisure”一词来源于古法语Leisir,古法语源于希腊语“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chole”,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1]这种涵义的精华是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并将有社会价值的娱乐区别于其他娱乐。

其次,从哲理层面思考。休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就与人们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的生命意义的丰富与扩展密切相关。在实践中,能与休息、消遣等有别而言的休闲,是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完整的发展。瑞典哲学家皮普尔认为,“休闲是一种思想或高尚的态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的结果,更不是游手好闲的结果。”他认为,休闲作为一种现实存在,首先通过人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并由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其所面临的生活历程和所抱有的生活理想而确立起来的文化样式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休闲同知识与美德、愉快与幸福是不可分离的,是自由、教育与文化的维系,是通过节制行为、限制奢望和避免对世俗占有物的竞争,从而获得的一种内心世界的安宁与快乐的人生状态。休闲也是个体享有的平和、恬静、适意的存在状态,是一种精神状态,正如约翰·纽林格所言:将休闲定义为一种精神状态,而非活动或时间;休闲既非环境,亦非行为,而是与之相伴随的态度;休闲不是依据其地点、内容或时间要素而定义的,而是指与这一切相关的精神状态。[2]美国休闲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3]因此,休闲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心灵的永恒性”密切相关,它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的舞台,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后的重要的思考空间,即,一种社会系统所必须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空间。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一书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把休闲看作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综合上述理解休闲的两个层面,不难发现,“休闲”的内涵包含两个要点:第一,休闲是人自由自主的创造性生活。自由是休闲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心灵的自由。自由的心灵使得休闲超越消遣和娱乐的低级层次,也让主体有过创造性生活的可能性。创造性是休闲内涵的体现,缺乏创造性的休闲等同于随意的休息与娱乐。第二,休闲是人超越生存意义的自我否定和内在超越。休闲是主体生命的延续,是主体生命价值的拓展。休闲的价值在于帮助完善人性,充实人的价值,而不是让人沦为“享受”主角。因此,休闲需帮助主体在满足了自己基本需求之后促成其自我实现与超越。

(二)教学休闲的本质

教学休闲的内涵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教学休闲的内容。因此,探讨教学休闲的内涵,应以复杂思维整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首先,教学休闲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一般而言,休闲与工作相对,因此教学休闲也会被误认为是教师教学工作之外的休闲娱乐,但是,如果我们据此而论教学休闲这个概念就不再是其本身,而是教师工作之外的自然生活。因此,教学休闲必然是在教师教学范畴之内的概念。其次,教学休闲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理性超越,是提升自己的教学生活品性的活动。教学休闲提升了教师对教学生活的理解,增强了教师对教学生活的感性认识。这是教师对教学的理性与感性的整合,是对自己当下已有教学水平、教学智慧等的超越。因此,教学休闲就是教师在工作时间内,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自由选择的能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境界,并直接指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活动。

二、教学休闲的特征

教学休闲的内涵与外延决定了教学休闲具有本真的和谐性,发展激活性,动态的生命性,内在的自由性与教育学意向性等特征。

(一)教学休闲具有本真的和谐性

教学休闲是教师教学生活中一种高尚、有品味的生活方式。教师享受自己的休闲时光的过程,是教师身心愉悦,自然轻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放松的状态,自己的心绪由上课和工作时的严肃、紧张逐渐恢复到了平静、祥和,教师的整个生命进入一种精神上的和谐境界。这种和谐境界是教师内外生命有序交流的结果。

从内在生命看,教师作为完整的人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学管理知识的综合体,他更是有更广泛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一般个体与作为教师的特殊身份的整合体。教学休闲作为教师教学生活的高级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正是其能帮助教师确立、维持和谐的内在生命体系。从外在生命来看,教学休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人的参与,这就表现为拥有完整内在生命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教师之间无约束、自然的交流为教师真正进入有境界、有意义的休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教师的内在生命得到了彰显与深化,因为分享、收获与成就感让教师体验到了教学生活的幸福,同时也让教师高尚的人格得到了展现。

(二)教学休闲具有成长激发性

我们是在教学生活的语义范围内讨论教学休闲的内涵、外延与特征。因此,不能忽视教学休闲对教师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教学休闲对教师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现有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两种观点:一是外力主导的专业发展。这种专业发展路径是以技术理性为认识论基础,采用一元式思维方式,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一个纯粹的知识的问题、一个方法的问题和技巧的问题;二是内发式专业发展。这种专业发展路径以解放理性为认识论基础,视教师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而是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注重教师主体性的彰显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意味着教师追求的是一种自主、批判和反思的主体性发展。[4]

相较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应该是有个性的内发式发展,教师应该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而教学休闲正为实现教师的内发式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并彰显了内发式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教学休闲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一种自觉、内隐的学习与成长活动。在教学休闲中,教师之间有充分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的范围与对象更集中,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就让交流更有效果。而对于交流的成员而言,取长补短成为了潜移默化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学休闲让教师逐渐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体。教师的地位可以由社会赋予,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地位主要由教师自己确立。由教学休闲的内涵所决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自己确定发展主体的过程。

(三)教学休闲具有动态的生命性

既然是统摄与教学生活这个范畴,教学休闲也须具有教学生活的特性,其中就包括动态的生命性。

首先,教学休闲本质上是尊重生命的体现。教学活动是人为、为人的活动,其中的“人”不仅是学习主体学生,而且还包括学习主导者——教师。在现实世界里,教学的科学世界因为主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导致了学校教育充斥着知识主宰、理性遗失、主体性压抑、生活遗忘等异化和非人性化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充分证明了教学的科学世界对生命的忽视。因而,教学的生活世界亟需唤起对生命的重视,而不再将教师当作是片面的科学与机械化的人。对此,因教学休闲重视教师内在的发展性与创造性,以及对自我的超越性,其也就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强调了对彰显生命光辉的重要性。

其次,教学休闲彰显了生命的动态性。教学休闲是生命体的休闲,是彰显生命活力的休闲,而生命的重要特征是生生不息,因此,教学休闲彰显了生命的动态性。一方面,教学休闲彰显了生命间的动态性。教师在通过一定的教学休闲方式,参与到了更广泛的群体交流中,也就与更多的生命建立了联系。在各个同质与异质为一体的生命之间,互动成为了“联系”的方式与本质,教师的生命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活现。另一方面,教学休闲彰显了生命内在的动态性。对教师个体而言,其参与教学休闲的过程也是展现其内在生命动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直接或间接获得的知识与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进而实现了自身生命意义的提升与凝练。

(四)教学休闲具有内在的自由性

教学休闲的本质要求教师是休闲的主体,教学休闲的过程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因此其就具有最大的自主与能动性,进而彰显为教学休闲具有内在的自由性。

首先,教学休闲的自由性是教师心灵的自由。在教学生活里,教师的教学休闲再不是简单的消遣而已,它俨然已经成为教师高品质教学生活的表征。而这个表征的核心价值在于教师在教学休闲中享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身处教学生活的教师,势必会受到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要求与限制,出于工作的原因,教师的身心也都处在特定的规范中。概而言之,教师通常缺乏本应拥有的心灵自由。而在教学休闲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生活的体悟、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感受来自学生的喜悦等方式,提升了对教学的情感体验,品尝着来自教学的幸福感。这种体验进而让教师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让教师体会来自内心深处的自由。

其次,教学休闲的自由性体现在休闲方式的自由。既然属于休闲的范畴,教师在选择教学休闲方式时也就具有自由性,否则,就与教学休闲本真的诉求相违背。同时,自由地选择教学休闲方式,也是教师自由的内心世界决定的,内心的自由无形地指导着教师自由地选择休闲方式。

(五)教学休闲具有教育意向性

这是教学休闲的最根本特征。意向性是哲学家胡塞尔借用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人的意识对某种东西的指向作用。[5]胡塞尔用它来强调人的意识独有的特性——主动建构性。教学休闲是在教育范畴内的存在,必须具备教育学意向性,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教育学意向性是教育者在教学休闲中,心理和行为上对教育教学的指向和关注,随时将教学中的疑惑作为交流与思考的对象。马克斯·范梅南十分强调教育者的教育意向性,强大的教育意向性贯穿着教学休闲的始终,给教学休闲以方向的保证和动力的支持。缺少了教育意向性的教学休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休闲,如教师在教学时间内谈论与工作无关的,或是重心放在教学之外。教育意向性是以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为支撑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自己所教授学科的喜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整体地支撑着教师的教学休闲始终具有教育意向性。

三、教学休闲的意义

发掘教学休闲在教学生活中的价值一方面有助于重建教师教学生活,另一方面也关注与彰显了教师的内在生命活力。

首先,教学休闲拓展了教师教学生活的内涵,有助于我们重建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生活。教师的教学世界不是世外桃源,它承载着社会的期盼,也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持与约束。因此,无论何时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中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学主要关心的是如何达成上级教育部门设置的具体目标,而忽视这些目标是否真正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价值追求。在这种工具主义思想指导下工作,教师的教学生活也逐渐机械化、僵硬化,教学生活也随之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意义。因此,重视和发掘教师教学休闲的内涵,着眼于重建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生活,是教学论及教师教育研究的新视点。因此,重建过程必须重视教师群体和个体的和谐、自由与发展。

其次,教学休闲研究有助于彰显教师内在生命价值。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生活的特殊性,其在表象上是由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机构、制度等建构起来的复杂世界,对教师的评价也就主要参照其在规定的世界里能否完成规定的动作。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就沦为了规则的玩偶,机械地上班、下班,其生命活力淹没在了制度的构架下。基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发掘教师的内在生命力,让其生命更有价值,一种内生的自由的价值。教学休闲研究从教师教学工作的休闲意境为出发点,探讨教师生活中教学背后的精神世界,是对教师内在生命力的关注。同时,教学休闲研究的更深层次价值是激发教师关注和彰显自己的生命活力,让自己所处的教学世界因内在心灵的解放而闪耀生命的辉光。

[1]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59-64.

[2]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一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31.

[3]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

[4]胡绪.研习科学史:促进科学教师的内发式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2011,(6):115-119.

[5]刘放桐.现代新编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08-313.

猜你喜欢

意向性内涵生命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