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留痕》中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探究
2013-03-27边洪芹
边洪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引言
石黑一雄是现当代著名的日裔英国小说家,他曾获得了在英语文学里享有盛誉的“布克奖”,他的每部小说几乎都被提名或得奖。近年来,他的作品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作品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石黑一雄的小说题材涉及面很多,包括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等等。本文试图对其获得英国布克奖的《长日留痕》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人物、地点、事件等不同方面,对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其真实性进行了深入探究。
《长日留痕》以一位英国贵族管家史蒂文斯的视角叙述了其为期六天的短暂旅程。在这篇第一人称日记式小说中,又不断插入了史蒂文斯回忆的种种,逐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英国贵族达林顿府邸的兴衰过程。文中大量篇幅围绕着史蒂文斯和肯顿小姐的关系展开,这也是史蒂文斯此次旅行的一个重要目的,他们两人的关系也从另外一个视角暗示了达林顿府邸的命运。在这所古老的贵族建筑中,发生了很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事件,达林顿勋爵,高级宴会,还有那些统筹世界格局的决策人物,这些事件人物到底是真是假?这些发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些贵族社会兴衰变化的背后所隐含的社会历史及其真实性,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文献回顾
作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石黑一雄受到了世界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其作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意。《长日留痕》,作为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之一,更是被广大学者所青睐。许诗焱(2010)曾把故事与现实进行比较,对《长日留痕》中的男主人公史蒂文斯进行了现实生活的阐释,从故事的角度再现了个体在繁杂纷扰的现实世界中的迷惑与无奈,从《长日留痕》中唱出了人性的哀曲。金万锋(2011)也曾就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中的时代互文性进行过解释,对历史进行了再审视,对与当代英国的现实处境构成的反讽性互文关系进行了讨论,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帝国垂暮的感叹;步朝霞(2012)认为《长日留痕》的叙事形态是以老管家史蒂文斯的独自展开的,但在这个主观视角的叙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对话性因素。肯顿小姐和达林顿勋爵以内视角的方式与史蒂文斯的“独自”形成对话,如此对生命的悖谬性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本文将从历史真实性的角度对《长日留痕》进行再次探索与研究。
2.小说的历史真实性探究
2.1 小说的纪念人物——雷诺尔·马歇尔夫人
小说上来就写到了:谨以此书纪念雷诺尔·马歇尔夫人。雷诺尔·马歇尔确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她是20世纪的美国诗人、小说家,并是一名和平爱好者,比石黑一雄稍早一段时期的人。她致力于和平事业,反对死刑,并加入到反核活动中。因其命名的美国马歇尔诗歌奖,就是授予给那些为艺术和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可见雷诺尔·马歇尔在当时还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同时,她曾经在英国的多塞特郡住过,在英国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石黑一雄也在《长日留痕》中多次提到多赛特郡,这就与雷诺尔·马歇尔有了一定的交集,并且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雷诺尔·马歇尔女士死于1971年,《长日留痕》发表于1989年,这在时间上是恰好符合的,逻辑上也是行得通的,从这点来看,小说是具有一定真实性可言的。
2.2 小说中的地名
首先是故事的发生地—达林顿府邸,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达林顿府邸展开的。达林顿府邸在历史上并未有详细记录,但是达林顿镇确实真实存在,它是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小城镇,有着几个世纪的悠久历史。早在盎格鲁-萨克逊时期就已经存在,是一个古老的城镇,并以早期铁路而出名,曾是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的终点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除此之外,《长日留痕》中的其他地点都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中提到的多塞特郡、萨默塞特郡、德文郡、康沃尔郡、索尔兹伯里等等都是英国的真实地名,从这些真实的地名出发而展开的故事叙述,无疑增加了小说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2.3 小说中的人物
文中涉及大量重要人物,像阿道夫·希特勒,确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核心人物,与小说记叙的时间语境均吻合。文中曾写到在德国大使里宾特洛甫先生与英国首相的见面,这里的里宾特洛甫先生确是是二战期间德国的大使,为德国纳粹党成员,致力于扩大德国纳粹党的影响范围。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当时的历史环境,都是相吻合的。文中提到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人物,并且与实际的时间地点都相符合,这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而文中其他的人物像达林顿勋爵、路易斯先生、杜邦先生在历史上并未有记录,但并不能说明其未存在过。能名存青史的毕竟只有极少数的人,大部分人就像一粒沙子,随着生命的逝去,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这些相对较小的人物在历史上没有记录也是很正常的。
2.4 小说中的主要事件
《长日留痕》中有两次比较大的事件,第一次是1923年的会议,涉及到几十位英国、法国、德国及美国的重要人物。历史上对这次事件并未有详细记录,也并未有任何的线索可以追溯,所以对其真实性也就无从考究了。但是从文中的记叙来看,会议中不同国家的各个人物的语气、内容与二战中各个国家的地位是相吻合的,并没有与真实现实颠覆性的描写。其次是对这次会议的细节性描写,包括对英国贵族生活、贵族仆人工作的描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描述的栩栩如生,与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极为相似。第二次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大使与英国首相的见面,处在对立国的两个重要人物,其见面肯定是秘密进行的,更是无从考究了,其真实性也就无法加以确认,但并不否认其存在的可能性。
2.5 作者的态度
《长日留痕》出版后,石黑一雄接受采访时称,他写这篇小说的最初动机只在于个人关切,与20世纪的历史画卷并无联系:
“我常常从历史书中搜寻,采集资料的方式如同电影导演也许会从他已经写过的题材中寻找电影剧本的素材一样。我会在历史中寻找最适合我目的的环节。我意识到,我对历史本身并不感兴趣,我是在用英国历史或者日本历史说明占据我心灵的东西。我想这使得我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没有归属的作家。我与英国和日本历史之间都不存在密切的情感联系,我只不过是让历史为我所用而已。”(Ishiguro 1991:115)
从这可以看出,石黑一雄并没有刻意去写历史,但他也不否认对历史的使用借鉴,并且他还承认他会借历史来为自己所用。也就说明了他小说中的记叙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虽然这并不能说明小说的真实性,但是生活在特定政治历史语境中的作者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其作品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历史的影子,尤其是像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事件,对作者来讲,肯定会有影响的。在《长日留痕》中,对人物事件描述的极为详细:
“马歇尔先生第一次展示出那些光洁如镜的银器,其光洁度在过去是无法想像的,使得那些访问查利维尔府的女士和先生心醉神迷。紧接着全国上下的男管家们承受着来自其雇主的压力,他们自然而然地对如何擦亮银器的问题全神贯注。”(石黑一雄2011:127-128)。若没有历史的借鉴,又怎能写得如此逼真?这至少说明了小说中的事件是可能存在的。
2.6 当时的社会背景
首先,英国是典型的贵族等级社会,《长日留痕》正是恰到好处的对这种贵族社会进行了逼真的描述,小说中史蒂文斯的管家形象更是典型的英国贵族特征的一种体现,史蒂文斯自己也说“在英格兰才真正有男管家”,因为“节制情感是英国人的独到之处”(石黑一雄2003:40)。从《长日留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英国贵族社会。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德国作为战败国,需要支付英国大量赔款。但是英国其实实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反对一国在欧洲大陆鹤立鸡群。一战后法国异军突起,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想用德国来牵制法国,以维持欧洲的实力平衡。
“《凡和赛和约》这种处理方式既不公平也不现实。”(张连松2004:6)
“首相詹姆斯·拉姆齐·麦克唐纳认为‘德国确有冤情,应予以纠正。’”(张连松2004:2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政府也曾公开场合多次宣称,一战是法国为1870年德法战争复仇所挑起的。他和大部分英国人认为,英国是被迫加入一战的。德国虽然因为“德皇威廉的愚蠢”和他在扩张上的野心犯了错,却是英国天然的兄弟。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日后英国暗中帮助德国,使其军事迅速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英国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很大一部分英国人都认为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厉,对德国持同情的态度。达林顿勋爵的行为正是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看法,小说的描写正好是和当时英国流行的观点相吻合的。一战后的德国更是企图拉拢英国,争取英国的同情,以求尽快恢复国力。小说中里宾特洛甫先生的行为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他反映了德国当局的看法与观点,从这一方面来讲,小说的描写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逻辑上合情合理。
3.结论
《长日留痕》围绕着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格局展开,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可能在历史上并未有记录,但是却与当时的社会形势背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大部分人的观点及态度。除此之外,作者石黑一雄也并未正面的否认小说的真实性,而且地名和很多人物也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由此推断: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并不一定真真实实的存在,但是却反映了当时社会一部分人的想法和态度,是 当时社会的一种缩影,是人们大众的真实呼声。
Ishiguro,K.(1989).The Remains of the Day[M].London:Faber and Faber.
Ishiguro,K.(1991).The novelist in today’s world:Aconversation, interviewwith Kenzaburo Oe[J].Boundary(2).
步朝霞 (2012).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中生命的悖谬性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金万锋 (2011).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的时代互文性 [J].日本研究,2011年第2期。
石黑一雄 (2003).长日留痕 [M].冒国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石黑一雄 (2011).长日留痕 [M].冒国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许诗焱 (2010).人性的哀曲—评石黑一雄的“布克奖”获奖作品《长日留痕》[J].译林,2010年第3期。
张连松 (2004).世界大战(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