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流失”及补偿策略——以《幽梦影》林译本为例

2013-03-27李蒙刘晓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幽梦典籍林语堂

李蒙 刘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91)

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作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从而实现平等的文化交流。在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典籍对外翻译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文化典籍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传统思想和精神文化。文化典籍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含了一切文化现象和文化文献。(王宏印2009)以中国为例,在文学方面,《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元代散曲、明清小说,还有无数的历史著作、人物传记等都属于文化典籍。本文选取林语堂《幽梦影》的英译本,来探讨中国文学典籍英译中文化的流失和补偿。

1.典籍中的文化词

文化典籍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典籍对外翻译的意义,在于向国外传播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典籍英译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传统文化词的翻译。所谓文化词,就是指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词语。由于文化典籍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故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词。而正是因为大量文化词的存在,典籍翻译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这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典籍翻译的困难,成为典籍翻译中巨大的障碍。正如蒋坚松(2001)所言:“中国古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晶,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意蕴等方面都有不同于现代作品的特点。如果说一般的翻译要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那么古籍作品的翻译则要跨越时间去沟通。”由此可见,典籍的翻译要比翻译一般的作品更有挑战。为了准确地翻译典籍,译者需要克服思想内容、语言形式和文化意蕴上的差异,对源语中的每个词都要进行考据,从而准确地把握并传达其文化内涵。

本文选取《幽梦影》林译本中的部分例子,来说明典籍英译中出现文化流失的原因,以及进行文化补偿的策略。之所以选《幽梦影》为语料,原因如下:《幽梦影》是清代涨潮所著的一部随笔小品集,一共包含了219条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静赏,以及120多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点评;文中使用的是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风格,包含了大量的四字成语、历史典故和文化负载词,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方面。本文通过讨论《幽梦影》英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旨在说明在文化典籍英译中,译者应该采取最佳的态度和翻译策略,以减少文化流失。

2.《幽梦影》译文中的“文化流失”

翻译中的“文化流失”,指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在文化或语言上存在差异,从而造成文化内涵不同意义和不同层次上的损失。(郑柳依2012)在翻译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本时,文化流失是一种普遍现象,有时是由于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造成的,而有时则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林语堂先生是“两脚踏中西文化的”的语言大师,然而即使是在他的译文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化流失。这也印证了文化典籍的翻译绝非易事。一些学者认为,文化流失在典籍翻译中不可避免,下面就分类对《幽梦影》译文中一些典型文化流失的例子做具体分析,同时笔者对其中一些句子给出了拙译。

2.1 专有名词的翻译

研究表明,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更具文化符号意义,文化的不可译性和文化流失现象更加突出。(郑柳依2012)在《幽梦影》中,专有名词指的是人名、地名、朝代名、书名等,这类名词一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名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例1.昭君以和亲而显,刘蕡以下第而传。

Some men and women left a name for posterity because they were victims of some adverse circumstances.

昭君和刘蕡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昭君是王嫱的字,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她因为与匈奴和亲而知名;刘蕡是唐文宗时期的进士,生性耿介,嫉恶如仇,因受到宦官的诬陷而被贬谪。在这里,林语堂先生并未把两人的名字翻译出来,而是将两人泛化为“some men and women”,从而省去了对专有人名的翻译。其原因正如林先生所说,“这是需要详加解释才能使西方读者明白的事。”(张潮,林语堂2012:31)

例2.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妩媚动人……

Girls between fourteen and twenty-five of whatever locality usually have a charming accent...

“燕秦吴越”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四个诸侯国,但在这里,很显然不是指燕秦吴越这四个诸侯国,而是作泛指的用法。这是汉语中指代修辞格的一种,即以专有名词指代一般性名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十四五至二十四五岁的女子,不论是来自哪个地方,都有着娇媚动人的声音。”因此,林语堂先生把“燕秦吴越”翻译为“whatever locality”准确传达出了原文的意义。这种翻译造成的文化流失,是由于源语文本的语义所限,是无法避免的。

例3.心斋不知此苦,还是唐宋以上人耳。

Shintsai is not aware of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force them to do it.He lives mentally in the Golden Age.

本句是天石评论张潮的一句话,意思是张潮就像是生活在唐宋时期一样,不了解当时文人所处的境遇。因为唐宋时期是中国最繁盛的两个历史时期,林语堂先生把“唐宋”一词翻译为“Golden Age”,取得正是这层含义。但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在“Golden Age”后面加上诸如“lik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之类的解释性话语。这样,既不影响源语文化词意义的传达,也可以使西方读者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

例4.高语山林者,辄不善谈市朝事,审若此则当并废《史》《汉》诸书而不读矣,盖诸书所载皆古之市朝也。

Recluse scholars often disdain to discuss affairs of the government.But history is full of affairs of the

government.Should one stop reading history,too?They cannot have meant it.

《史》即《史记》,《汉》即《汉书》,是中国两部著名的史学名作。在这里,林语堂先生并未将这两部著作直译出来,而是用history(史册)一词代替了具体的《史》和《汉》。然而,笔者认为源语中的这两个文化形象是可以保留的,例如可译为“Should one stop reading history,lik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istory of Han?”这样,不仅可以保留这两部中国历史著作的形象,而且还能使西方读者理解“Historical Records”和“History of Han”是中国的两部史册。

2.2 汉语特有物质名词的翻译

例5.圣藻曰:晨钟夕磬,发人深省。

Shengtsao:What a profound warning!

在中国文化里,有“晨钟暮鼓”之说,敲钟击鼓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磬”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晨钟夕磬(或晨钟暮鼓)比喻使人警觉醒悟。在这里,“晨钟夕磬”和“发人深省”意思一致,因此林语堂先生采取“合二为一”的方式,把该句翻译为“What a profound warning!”,完整地出传达出了原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意译也使得译文丧失了“钟”和“磬”的形象。若是能加上适当的解释则更好,例如“What a profound warning like the striking of a bell or a qing(a musical instrument in ancient China)!”

例6.有牙签玉轴而不能读者,蠹鱼也,书贾也。

...and those who are in daily touch with rare editions and fine bindings but cannot read them-the moths and book dealers.

在中国古代,“牙签”是象牙骨等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上作为标识,以便翻检图书。“玉轴”是用美玉制成的卷型书的卷轴,也是为了便于查阅图书。因此,“牙签玉轴”一词也是借代用法,指精美的图书。在译文中,林语堂将“牙签玉轴”翻译为“rare editions and fine bindings”,恰当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遗憾的是,这种译法却让西方读者失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若是将“牙签玉轴”翻译为“rare editions and fine bindings with ivory sticks and jade scrolls serving as bookmarks.”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2.3 典故的翻译

文化典籍中常常含有大量的典故,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带有较浓厚的文化色彩。典故可以分为四类:成语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文学典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典故的形式十分简单,但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却非常深厚。因此,文化因素是翻译典故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下面就以《幽梦影》译文中典故的翻译为例,来探讨一下文化流失的现象。

例7.鳞虫中金鱼,羽虫中紫燕,可云物类神仙。正如东方曼倩避世金马门,人不得而害之。

Be a goldfish among the fish and a swallow among the birds.There are like Taoist fairies that go through life like the witty Tungfang Manching,safe from harm from those in power.

“避世金马门”属于历史典故,源自《史记·滑稽列传》,“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闲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由此可见,这个历史典故用来形容身为朝官却逃避事务。林语堂先生未直译出“东方朔避世金马门”这一典故,而是用“the witty Tungfang Manching”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这种译法固然省去了繁琐的注释,但译文中的信息明显少于源语中的信息(即翻译欠额),因而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笔者认为,可以对译文改进如下:“...Taoist fairies that go through life like the witty Tungfang Manching who serves as a court official in the West Han Dynasty,but fails to do his duty.”

例8.大家之文,吾爱之慕之,吾愿学之;名家之文,吾爱之慕之,吾不敢学之。学大家而不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名家而不得,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矣。

One can admire and try to imitate the writing of great thinkers,but not that of a famous writer.One can fail and yet not make too bad a mistake in the first case,but the result may be disastrous in the second.

“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则典故源自《后汉书·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为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在这里,林语堂先生仅仅把典故的意思表达了出来,却没有顾及其文化内涵,从而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笔者认为,可以在原译文后加上诸如 “Just as if one fails to carve a swan,the result will still be like a duck;but if one fails to draw a tiger,the result will unfortunately resemble a dog.”之类的语句,这样就能完整地表现出这个历史典故。

3.《幽梦影》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而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尤其是文化词的译介是典籍翻译成功的关键之一。(朱义华,王宏2005)译者在翻译典籍中的文化词时,必须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文化补偿,因为文化词负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如果不采取补偿手段,则造成文化流失,不仅不能传神地表达出原意,还会使国外读者失去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因此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在《幽梦影》的译本中,主要的文化补偿手段有三种,一种是加注法,一种是增译法,另一种是两种方法的结合。其中,加注法又可以细分为音译加注法和直译加注法两类。下面就对这三种补偿手段举例阐述:

3.1 加注法

3.1.1 音译加注法

音译加注法是翻译文化空缺词的一种常用方法,即用汉语拼音将词汇“翻译”出来,同时用注释的方法对其解释,以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减轻他们的阅读负担。例如:

例1.宜于耳复宜于目者,弹琴也,吹萧也;宜于耳不宜于目者,吹笙也,擪管也。

Musical instruments that are good to listen to and to look at playing are the chin and the shiao [a flute];those good to listen to,but not to look at playing are the sheng[small reed organ held close to the mouth]and the kuan[oboe-like instrument].

在这个句子中,萧、笙和擪管都是中国传统的乐器,当然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因此林语堂先生便采取音译加注法,来翻译这几个中国传统的乐器名称。

例2.如何是独乐乐,曰鼓琴;如何是与人乐乐,曰奕棋;如何是与众乐乐,曰马吊。

To amuse oneself,play the chin,to amuse oneself with a friend,play chess,and to have general entertainment,play matiao[a game of cards,ancestor of mahjong].

在这个句子中,“马吊”一词具有中国文化色彩,是古代的一种纸牌游戏,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麻将,在翻译这个词语时,林先生也采用了音译加注法,向读者解释了这个词的文化含义。

3.1.2 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也是翻译具有文化色彩词的常用方法,即按照源语字面意思翻译,同时加注对其解释,以免造成目的语读者的误解或困惑。

例3.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

Spring is the natural disposition of Heaven[the creator];autumn is one of its varying moods.

例4.天极不难做……

Is it very difficult for heaven[God]to bring peace to the world?I do not think so.

上面两句的翻译,林先生采取的都是直译加注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天是最主要的精神信仰,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老天爷”、“苍天”、“上天”等词汇就可以看出。因此,林先生在翻译这两句中的“天”时,均将其直译为“heaven”。但在西方,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中的上帝,即“God”(或“the creator”)。因此,为了不使西方读者感到困惑,他分别对两句译文中的“heaven”一词加了注释。

3.2 增译法

《幽梦影》原文中有些文化词若是直译,则有可能会使西方读者产生困惑,或给他们的理解增加负担。而林语堂先生采用增译法,即在译文中添加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从而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和了解中国文化。

例5.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

Different types of rocks should be selected for different places: “primitive” ones should be placed with the plum tree,rugged,heavy ones near pines,slender slabs near bamboos,and delicate varieties in a flowerpot or tray.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懂得赏石,如在书房中摆放彩石,在客厅里置放雅石。另外,不同植物旁放置的石头也不尽相同,石头的大小和尺寸,必须要与植物的特点相符。在这句的翻译中,林语堂先生在句首增加了“Different types of rocks should be selected for different places”,较清楚地解释了下文中“不同地方放置不同种类石头”的原因。这样的译法既避免了译文突兀,也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石文化”有了简单了解。

例6.(杜)茶村曰:田单之牛亦曾效力疆场,至马之隐者则绝无之矣。

Chaochun:Once under General Tien Tan,the cow was used in battle by having its tail set on fire to rush the enemy lines,but I have never heard of a retired horse.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个历史典故:在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将军巧布火牛阵,打败燕及诸国,并收复齐国失地。在原文中,并没有对这个典故的详细介绍,而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补充了典故的具体内容,从而增加了原文没有的信息,便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历史。

3.3 增译加注释法

例7.《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Among the classics of fiction,the Shuihu[about a band of rebels in times of a bad government]is a book of anger,the Shiyuchi[a religious allegory and story of adventure]is a book of spiritual awakening,and the Chinpingmei[Hsimen Ching and His Six Wives],a book of sorrow.

在这个例子中,林语堂先生在译文中增加了“Among the classics of fiction,”从而使西方读者明白,下面提到的书都是中国的古典小说。同时,他在翻译书名时,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分别对各部书做了简要概括,从而使西方读者对这些古典著作有大致的了解。

例8.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The following flowers create each a mood:the plum flower goes with poetry [which alone of all flowers blooms in pink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snow],the orchid with seclusion [flowering on mountain cliffs content with being unseen],the chrysanthemum with the rustic flavor,the lotus with simplicity of heart,the cherry apple with glamour,the peony with success[power andwealth],the banana and the bamboo with gentlemanly charm,the begonia with seductive beauty,the pine tree with retirement,the plane tree with absence of worry,and the willow with sentimentality.

本例的汉语原文十分简单,但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赋予各种植物以不同的文化含义,诗词文章中不同的植物形象,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而西方读者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无法了解这些植物代表的文化内涵。因此,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首先采用增译法,增加了“The following flowers create each a mood:”对整个句子进行了总的概述,同时还采用直译加注法,简单解释了每个植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很好地保存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结论

本文通过对《幽梦影》林译本中“文化流失”现象及文化补偿策略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林译文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化流失”现象,这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有关,同时也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关。林语堂先生在翻译《幽梦影》时,之所以舍弃源语中的诸多文化形象,正如他所言,这些文化词是“需要详加解释才能使西方读者明白的事。”毫无疑义,这样的翻译确实能减轻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负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翻译方法却造成了汉语文化的流失。这似乎与典籍翻译的初衷相背,因为典籍翻译的目的正是为了宣传其中的传统文化。因此,从文化交流的目的来看,译者在典籍翻译工作中,要积极探索最佳的翻译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最终实现平等的文化交流。

蒋坚松 (2001).古籍翻译中理解的若干问题 [J].外语与外语教学 (11)。

王宏印(2009).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潮,林语堂(译)(2012).幽梦影:汉英对照 [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柳依 (2012).从翻译中的“文化流失”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2)。

朱义华,王宏 (2005).典籍英译传统文化词的传译难点与策略 [C].汪榕培,李正栓主编.典籍英译研究(第一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幽梦典籍林语堂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幽梦影》:古人的朋友圈评论区什么样?
探访林语堂故里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一枕闲情入夏,且等幽梦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