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一九四二》的字幕英译
2013-03-27丁英美
丁英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引言
电影《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纪实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张国立、徐帆及奥斯卡影帝安德里安·布罗迪等一批国内外优秀演员共同演绎。该片不夸张,不煽情,而是以叙事性手法讲述了1942年河南发生的大逃荒以及老百姓逃荒过程中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一批鲜活而立体的人物形象,真实展现了活着的人生哲学。正如作者刘震云所说,“这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一个时刻,同时又是最温暖的时刻。”这部反映中国历史和人民苦难的影片在国际上备受赞誉,可见成功的字幕翻译有助于电影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
字幕翻译作为一种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性翻译(方梦之2003)。其特有的功能决定了在翻译时,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要服从于译文的需要,服从于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目的,充分考虑目的语的文化规约和读者期待。本文就以电影《一九四二》为例,具体来讨论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理论基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李文革2004)。该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提出了翻译功能与目的的重要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译文的翻译目的,所面对的译入语读者,翻译情境等,基于这些因素选择适当策略,而不仅以原文本为惟一参照标准。下面简要介绍这四种理论:
文本类型理论由赖斯提出,她认为语言有说明、表现和呼唤的功能。在一篇文章中,至少有一种功能会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赖斯将文本分为注重内容或信息、注重语言形式以及注重对读者的影响这三类,后来又补充了以声音为媒介的文本。概括起来,即信息型、表达型、感染型、视听媒体型四类。本文所探讨的字幕翻译属于第四类:视听媒体型,这种类型的文本也被称之为“超类型文本”,因为它可以与前面三种文本进行组合,伴随声音、影像等传播媒介同时呈现出来。
赖斯认为,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所应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是不同的。因此,译者在翻译之前首先要确定原文的文本类型,从该文本的特点和功能出发,然后才能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正如前面提到的,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独特文本类型,有其特殊之处:瞬时性、简洁性、时空限制性要求字幕不能过长,可能要采取简化、省略等翻译策略;通俗性要求语言符合人们日常口语特点,避免复杂、难懂的词汇和句法等等。
赖斯的学生弗米尔发展了赖斯的理论,提出了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原则,即目的论(skopos),这也成为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准则。根据这一理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遵循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目的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都要由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其中包括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吴文安2003)。连贯性法要求译文必须能够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的交际环境中产生意义,属于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强调的是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
应用于字幕翻译中,目的论要求译者要充分考虑导演意图、目的语观众心理期待、文化差异等因素。一方面,力争准确传达导演通过影片想要表达的思想,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了解源语文化,欣赏艺术魅力,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尽力做到简洁、流畅、地道,不给目的语观众增加负担,让他们能够轻松通过字幕获取影片信息。
曼塔利又在弗米尔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拓展,将行为理论引入功能翻译理论中,并重点讨论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等问题,提出了所谓的“翻译行为理论”(马红,林建强2007)。他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转引自李文革2004)字幕翻译正是这样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跨语言转换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手段的有效结合向目的语观众传达一种文化讯息。
最后,诺德在“目的论”基础上,提出了忠诚原则,即“功能加忠诚理论”。该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作者和目的语读者有忠实于原文的双重责任,要在考虑译文功能和目的的同时,注重对原文的忠实,这也是对原作者的尊重(周觉知2006)。
在字幕翻译中,译者既要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的背景知识、文化差异、心理预期、审美观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原语文本做出缩减、增添或使用归化等手段,以帮助观众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尽可能忠实原文,对于译入语中缺少对应的文化专有项的异化翻译等等。
2.功能翻译理论在《一九四二》中的运用实例
据电影网新闻,《一九四二》在北美20家影院上映首周即取得了1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超过2011年同期在北美上映的《金陵十三钗》,并迅速跻身全球票房榜第五位,先后获得了第七届罗马国际电影节—青年陪审团金蝴蝶最佳影片奖、意大利摄影家协会最佳摄影奖,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视觉效果等多项大奖。一部反映中国解放前黑暗历史与艰难岁月的影片,能够得到国外媒体的高度赞赏和观众的入场支持,除了演员们入木三分的精湛表演,可以说字幕的成功英译也起到了助力作用。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该片的英文字幕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影片中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充分运用了功能理论的多种翻译策略,在传递源语信息同时,采用了更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并且注重了字幕语言的特点,做到了简洁、通俗。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事例来看一下具体的翻译策略是如何体现的。
2.1 缩略法
由于字幕翻译本身具有的功能和特点,即在几秒钟的短暂时间内向观众传达关键信息,这就要求字幕必须同步、尽可能对应、简洁、通俗易懂,因此省略、句式调整和口语化等策略的运用必不可少。
(1)爷一时糊涂。
A moment of weakness.(省略主语)
(2)你有万贯家产有什么用?
What good did his wealth do him?(省略修饰语)
(3)儿被杀了,家被烧了,他就躲到县城里哭去了。
His son dead,his home burnt to the ground,nowhere to turn but the country seat.(省略be动词和动词“哭”)
(4)英军一个师加一战车营七千多人被困。
More than 7,000 British troops and trucks are trapped.(省略描述细节的数词)
(5)上帝会听到您刚刚所说的。
From your mouth to God’s ears.(通过转换句式缩短句长,同时更形象生动)
(6)来了个洋人!
A foreigner!(省略动词)
(7)你死哪去了?
Where are you?(省略与核心句意无关词,“死”在这儿主要用于加强语气,无实义)
(8)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
How to go from rags to riches?(rags和riches都是地道的英文表达,既简洁,又易懂)
(9)这风车不能换!
No!(主语、谓语统统省略,只留一个表达否定意思的“No!”加强语气)
(10)日本人进攻河南的手段这么毒辣。
Those treacherous Japanese.(转换句式,同时省略修饰语,因为根据上文语境已知)
(11)是不是又出什么岔子了?
What now?(只用一个“what”不仅完整表达意思,而且富口语化特征,体现对话紧凑感)
(12)叫他信,他不信。
He was warned,and still he refused.(调整句式,省略可通过上文获得的信息,即“相信上帝”)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电影字幕中,省略、句式调整等策略常常交替使用,同时字幕语言在词汇选择上倾向于使用简单、口语化词汇。这既可以满足在短时间内传递有效信息的要求,同时也使得字幕语言更加简洁、流畅,减轻了目的语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负担,从而将他们的注意力综合地保持在画面、声音等各个方面,使影片可以更好地被目的语观众所理解和接受(虞毅2011)。这也是曼塔利“翻译行为理论”的一个很好体现,因为译者通过平衡观众注意力而达到了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多种手段和途径传达文化讯息的目的。
2.2 替代法
替代法是有效的补偿手段,在字幕翻译中也常用到,尤其是当源语词汇在目的语中缺乏对应项时,译者通常会选择一个表达相近意思的目的语词汇或短语来替代(殷玲2008)。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源语意义的亏损,而且有时候甚至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两种文化的交流更通畅。
(1)上回由着你哥的性子,他的命就没有了。
Your brother got a bright idea too and it cost him his life.(“性子”被替换成了“a bright idea”)
(2)搞什么名堂?
What are you trying to say?(“名堂”被替换成了“say”,信息更明确、具体)
(3)你们都很有口才,看谁去见蒋鼑文。
You all like arguing so much.Why don’t you go argue with Jiang Dingwen?(“有口才” 替换为“like arguing”,“见” 替换为“argue with”,充满讽刺意味)
(4)三天两天死不了,且让他们盼着呢。
I won’t die in the next few days.They still have to put up with me for a while.(“盼着”替换为“put up with me”,一种自嘲口吻)
(5)过年的时候到爷爷家里来,爷爷给你发压岁钱。
You come visit us at Chinese New Year and I’ll give you a nice present.(“压岁钱” 替换为“a nice present”,缺少对应项)
(6)这就叫“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This is called “not shedding tears until one sees the coffin.”It must be a rude awakening.(由于两个并列句意思一样,只翻译前半句,后半句采用释义方法)
通过以上几例可以看出,译者通过替代策略的使用,不仅更为准确、具体传递了信息,而且把人物的心态也拿捏得很到位。如例(3)中的话是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对河南各地各部门官员说的。当时大家为了抢中央政府拨下来的救济粮吵得不可开交,可是当听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鼑文扣押了粮政厅和财政厅厅长,需要有人去谈判时,全场鸦雀无声。此处显然“有口才”不是真的夸奖,而是充满了讽刺意味,因此译者选择了“argue”这个词来替换。“argue”在英语中有吵闹、争吵的意思,用在此处比较妥当,将人物话语的真实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例(4)中是实业家张钫的母亲对蒋介石说的一番话,“盼着”显然是老人家自嘲的一种说法,并非真实意思,所以不能选用look forward to、hope这样的词。译者在此处用了“put up with”,在英语中有“忍受”的意思,人物自身风趣幽默的特点跃然纸上。
2.3 释义法(或归化法)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前所述,有些词在目的语中并没有对应项。这部影片反映的又是建国前河南农民在逃荒中的一段历史,因此其中有很多中国文化特有的成语、俗语等等,即文化专有项。对于文化专有项,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到了跨文化的差异,主要采取了阐释的方法。英文字幕的目的是为了向译入语读者更好传递影片内容,因此阐释也要更符合目的语观众习惯表达,即归化法。
(1)老天爷,你是怎么了?/老天爷/我的天爷呀!
God,why me?/Heaven preserve us!/My god!/My goodness!(中国文化中的“老天爷”在西方文化中的对应项应为God)
(2)培基一到河南,也跳进了水火。
Coming to Henan was like boarding a sinking ship.(“水火”在汉语中是一种比喻性修辞,此处用了目的语观众更为熟悉的说法“a sinking ship”,意思传达准确,同时形象生动)
(3)给大爷个面子吧!
Show a little respect! (“面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此处结合语境,换成了“respect”)
(4)望主席在拨救济粮的时候,明镜高悬。
When the time comes to distribute relief grain,I trust you will treat Yanjin County favorably.
(5)蒋司令率威武之师奔赴前线,河南三千万民众箪食壶浆。祝司令长官马到成功,旗开得胜。
As Commander Jiang prepares to lead his forces to the front,the 30 million people of Henan greet your troops with food and drink.We wish you and your soldier a swift,decisive victory.
(6)这不正是因为僧多粥少,咱才不能撒胡椒面。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re is not enough to go around that we can’t distribute grain at random.
(7)如果不是十几万警察忍饥挨饿地维持社会治安,河南早出了洪秀全、李自成了。
If it weren’t for the thousands of police braving hunger and enforcing law and order,we would already have had a revolution in Henan.(“洪秀全”“李自成”都是中国早期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此处暗示的意思其实就是“a revolution”)
(8)人一喝墨水,就是条喂不熟的狗。
A girl gets a little education and she thinks she’s special.(汉语中“喝墨水”意味着受教育、有文化,但英语中没有这样的意思,只能直接阐释)
(9)眼前还飞蛾子,能纺花。
My sight is blurry,but I can still weave.(“飞蛾子”为民间俗语,阐释意思更妥)
(10)咱现在是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
We’ve had nothing but bad luck at every turn.(民间歇后语,根据意思进行阐释)
以上我们用具体实例讨论了释义法在电影字幕中的应用,这种方法尤其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非常有效。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的角度出发,英文字幕的目的或者说导演的目的肯定是准确传达影片中信息,因此在处理一些目的语观众不理解的词汇或短语时,不如将其改为他们更熟悉的表达方式。虽然不能保留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但至少影片的意义得到了有效传递。这应该是翻译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如有余力,可在细节上再进行二次加工,看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既能传达意思,又能传递浓郁的源语文化特色。
2.4 其他方法
缩略法、替代法和释义法(主要是归化法)是影视字幕翻译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三种策略,但由于翻译的复杂性,有时也会灵活使用其他策略,如异化法、增补法、重构法等等。不管使用哪种策略,字幕翻译者在翻译时都必须尽力做到:尊重并尽可能忠实于源语文本,这同时也是对导演和观众的尊重;始终牢记字幕的特点,力求简洁、通俗;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以最大程度传递影片信息为目的,采用目的语观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
3.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三点思考
功能翻译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创立以来,并没有停滞,而是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一个适用范围广泛,实践指导意义强大的理论体系。除了字幕翻译之外,它还被应用于诗歌、小说、新闻、广告等多种文学形式的翻译中。下面简要归纳对该理论的三点思考:
首先,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之处。在此之前,翻译理论多重视原文文本,更多的强调忠实性原则,较少考虑到翻译的功能、目的,译入语读者的期待,文化、习俗等反面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翻译中,完全的忠实于原文几乎是不能的,尤其是在文化专有项较多,译入语中缺乏对应的情况下。目的论的提出,使人们的视角开始转向译文的功能、译入语读者或观众的期待、不同文化间差异等方面,尤其对字幕、广告等特殊艺术形式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采取缩略或简化、增补或注释、替代、归化等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葛雅静2013)。
其次,功能翻译理论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经典流派之一,丰富了翻译理论。整个20世纪被誉为“翻译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日后成为经典的翻译理论,如本雅明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观、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模式等等。功能翻译理论既对它之前的理论有继承,同时也有批判,比如它认为奈达的对等理论只适用于特定范围内、特定条件下。另一方面,它也对后来的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之,功能翻译理论以其相对完整的体系,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促进了当时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为其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的,功能翻译理论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目的论”的提出固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但它是否可以完全取代对等理论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其次,“目的论”在实践中具体应如何操作,如何避免译者出于自己的某种利益考虑而扭曲原文作者意图、随意篡改原文等仍值得深入讨论。
4.结语
2012年对中国电影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有很多部华语影片在国际上亮相,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虽然中国电影很早就开始走出国门,但以往不论票房还是影响力都远逊于欧美大片在中国的巨大反响。随着《一九四二》的热映,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叙说卑微普通的小人物故事,渗透中国人生存哲学的影片走向国际舞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更进一步交流。
要走好这一步,英文字幕的成功翻译是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对于那些已经成功走出国门,传递中国文化的影片进行不同视角的字幕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为今后的字幕翻译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在此过程中,也需不断探索功能翻译理论更大的应用价值,使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为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方梦之(2003).实用文体汉译英 [M].青岛:青岛出版社。
葛雅静(2013).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电影字幕翻译——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为例[J].影视翻译(7)。
李文革(2004).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红,林建强(2007).功能翻译理论及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J].外语学刊 (5)。
殷玲(2008).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词语的处理[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
虞毅 (2011).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字幕翻译 [J].外语研究 (6)。
周觉知(2006).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J].求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