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教材:现状、评价与展望

2013-03-27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程英语口语模态

刘 媛 刘 芹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引言

2007年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2007)。 因此,以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英语口语教学已成为现今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口语教材作为口语教学的范本,可以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和文字是英语交际的主要内容。图像、颜色和动作等副语言仅是对语言交际的补充,仅起到辅助作用。然而伴随语言中心地位的动摇,包含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多模态表达和交际形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际模式。同时,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外语课堂已逐渐过渡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课堂形式;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室也已被多媒体、甚而网络化的教室所取代。那么当今口语教材的发展和现状是否顺应了这一潮流,是否为现代英语口语课堂提供了多媒体、多模态的教学范本,是否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口头交际能力呢?为了对这些问题有全面而具体的认识,本文拟对当前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教材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为今后口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建议。

1.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教材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主要采用如下两类教材:纯口语教材和与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配套的视听说或听说教程。这些教材名目繁多,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以下我们拟就其中一些较常用的教材分别进行分析,以求从点到面,探讨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材的现状。

1.1 纯口语教程

《英语口语教程》(吴祯福等编2002)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这套口语系列教材(第2版)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册。该书运用“话题”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共涉及100多个情景,包含500多分钟由英语国家的学者和专家配音的录音和近300张图片,课文内容有阅读和对话两部分,练习形式以问答、复述,看图说话为主,逐渐过渡到各种专题讨论和辩论。这套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它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语言和信息输入。尤其重要的是,很多内容都与中国的国情有关,如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体制问题、医疗制度的弊端等,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另一特点就是在每篇课文之后都列出了扩展性词汇和常用的功能结构,有利于学生自我表达。

该教材的不足之处有四点:1)缺少与学生自身生活相关的话题和练习活动。书中材料的内容虽然都是时尚话题,但毕竟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2)每册在内容安排上完全一致,缺少新鲜感,容易使教师和学生感到乏味。3)中级以后的阅读材料书面语过多,生词密度偏多,影响学生说的信心。4)缺少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信息和逐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语言活动(张翠萍2001)。5)该书配套的教学光盘仅以课文录音为主,缺少英语原版的视频材料。且课文录音的语音语调较呆板,缺少生活气息,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

《大学英语交际口语教程》(李争鸣编200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该教程(第1版)是以一套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功能性教材。全书共分八个单元,内容难度由浅入深。从日常交际用语操练逐渐过渡到看图说话、角色扮演、专题讨论等较复杂的语言活动。话题和情景新颖,具启发性,且每章配有相应的文化注释。

但该套教材过多重视语言输出,口语活动较多,而语言输入较少。教材前半部分的日常交际用语示例多以有限的简单对话为主,且对话的语言结构浅显,不够地道和生动,所以课堂气氛较为单调。后半部分的口语活动则仅仅设置了交际情景和步骤,而无相应的语言输入。并且该书缺少配套的多媒体音像资料这一有效的语言输入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真实的语料输入过少,语音语调等无从纠正,口语活动中无据可依,无所适从,因而常常出现中式英语。

《任务型英语口语教程》(安德鲁·芬奇等编 2006)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这套教程(第1版)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编写。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布置相关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言交流和应用能力;培养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程设计了新闻、脱口秀、演讲、戏剧、求职、广告、会议、选举等八个学习项目,同时书中侧重练习,课堂活动较丰富有趣。但该书内容较为繁杂,实际操作过程繁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往往会渐渐消融。

纯口语教程的编写都以相应的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如依据听说法和情景法编写设计的 《英语口语教程》、依据交际理论编写的《大学英语交际口语教程》和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任务型英语口语教程》。在内容的编排上,这些教材也各有特色。有的注重口语学习中的模仿练习;有的侧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强调跨文化特色。但这类教材往往由于各有其理论指导,而忽略了真实语境中语言使用的多样性。有的教材口语活动单调,仅注重某些口语能力的培养;有的教材只注重口语活动的设置,不注重语言输入;有的教材语言输入的材料不够贴近学生生活,难于被学生接受。同时,无网络材料支撑是这类教材的通病,甚而其中一些无配套多媒体光盘。这样,这些介质单一的教材不能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动觉模态、触觉模态等多个模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

1.2 大学英语听说及视听说类教材

2007版《课程要求》确定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重点是学生的听说能力。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此展开。各大出版社随之推出了新开发的各类大学英语配套教材,它们都配有听说课本或视听说课本。各高校的大学英语必修类课程设置上也相应压缩了读写类课程课时,增加了听说课课时。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部分学生选择了英语口语课程外,多数学生也是通过大学英语听说或视听说课堂锻炼英语口语能力的。那么顺应《课程要求》而开发的这类是否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呢?我们将以《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及《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这三套较为常用的教材为例,探讨这类教材的优缺点。

《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虞苏美,李慧琴主编2001-2003)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003年出版的这套教材(第1版)是对以前听力教材的突破,增加了围绕每课主题和听力材料的口语专项练习:Speaking Time。并且每单元都列出了扩展性词汇和常用的功能结构,有利于学生自我表达,但形式较为单调。如第三册的口语活动均由Reflection on the texts和Debating两部分组成,活动的开展仅限于讨论和辩论两种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感到单调乏味,使学生学习口语和操练口语的兴趣大大降低。其次,该教材为配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真实语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如词汇替换等。因此其语言输入并非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同时,教材配套录音虽由外籍人士录制,但语言生硬,无生活气息;语调平稳,考试腔严重。

由于对金钱和欲望的追逐成为生存的核心目标,精神的餍足、情感的充实与道德的完满,因此显得“虚无缥缈”,它们在金钱和欲望的挤压下成为可肆意驱逐和鄙弃的对象。而一旦它们遭到驱逐与鄙弃,人们的精神世界就逐步变得空虚,而生活也便失去了意义,“无意义感”成为一种典型的精神症候。正如吉登斯所说:“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⑦

《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郑树棠,叶兴国等主编2005-200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006年出版的这套教材(第1版)兼顾了口语教学的功能性和情景性需求。主题选择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话题新颖有趣。内容难度由浅入深,从简单的对话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有一定深度的长对话、访谈及专业性演讲等。教材版面生动、图文并茂、口语活动兼顾多样性、实用性与趣味性。同时,与教材相配套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查询、指导和交流平台,是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但这套教材的某些选题有重复,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心理。其次,视频中某些情景的设置略显生硬,语言略显教条。网络教学平台操作繁复,学生注册及自学并不是很方便。再次,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模态的运用仍然比较单一,大部分为文字和声音模态,图片模态单调,动作模态则几乎没有体现。

《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格林诺等编2008-2009)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009年出版的该教材(第1版)由1到4级组成。每课包含Starting point、Inside view、Talking point、Outside view、Listening in、Presentation skills、Pronunciation、Unit task 和 Unit file 九个部分。该教材在语言层面上兼顾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特点,使学生对这两种英语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取舍和模仿。在跨文化层面,通过三个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学生,展示三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语言输入的同时还进行了文化的输入。同时,该教材的口语活动设置丰富多样,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对于有限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时而言,这套教材每册10个单元,每课9个部分的内容过于繁复。同时,在内容的难度上,其“Outside view”和“Listening in”部分虽选用了英语小视频和访谈等真实语料作为输入内容,但难度较大,且每册的难度未拉开距离。在教学中,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模仿和启发他们开口。

听说及视听说类教材的编写理念先进,,能综合体现各种教学理论;也都注重了语言输出和输入的平衡,选用了很多的真实语料作为输入内容。但难度的把控上都有欠缺。有些教材为了迎合考试需求,对真实语料进行了删改,将难度控制在了考纲以内,甚而用书面语替代了生活化的口语,语音语调考试腔严重,无生活气息。这将很难满足学生以后的语言真实交流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真实语言交流能力。有些教材所选内容难度过大,难易层次不分明,很难激发学生模仿和开口的兴趣。其次,虽然这类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合理,都配有按功能分类的常用表达,并配有口语练习,引导学生灵活使用,口语活动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多彩,但在教学中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学生和所有内容。因此,教材的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或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超强功能(陈坚林2007)。再者,虽然这类教材都有配套的多媒体光盘和网络学习平台,便于学生进行自学,但光盘和网络版的内容又与课本内容重复,很难提高学生再次学习的兴趣。

2.大学英语口语教材编撰展望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这几类大学英语口语教材都各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又各自存在一些问题。理想的口语教材应该做到教学理念先进化、教学内容立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陈坚林2007),教学效果可测化。为此,我们提出开发未来大学英语口语教材的设想。

2.1 编写教材不盲目套用理论

在教材内容中应融入英文原版的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真实语境的实际情况,向他们展示真实语境中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并在教材中设计多种相应的练习环节,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调、体态语等丰富口头交际,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同时,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也不应只提供音频和视频的原文以及练习的正确答案,还可增加供教师参考的操作步骤和评价标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言语和非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2.2 教学材料满足学生需要

一方面,教学材料的内容编排应适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涉及的内容应是学生喜欢的、关心的、有兴趣的、切实有用的,他们才会认真地听和说。真实生活中的会话内容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英语课堂应该反映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活动。因此,不同的单元应尽可能按不同的主题编排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项目以及各种语言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教学资料应该与学习者的需求吻合。根据学生学业和工作需求,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开发实用性英语口语教材。如学术英语类口语教材,用以指导学生有效参与专业英语课堂讨论,用英语作口头学术报告,学术演讲等;以及专门用途英语口语教材等。

2.3 采用学习者语料库设计针对性练习

口语教材的编撰者在编写过程中对中国大学生口语能力的具体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学习者口语语料库正是编者了解我国大学英语口语能力和水平的最好途径。对语料库中学生口语真实语料的分析可以为编者提供编写建议。使他们能清楚和直观地了解学习者口语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和不足,因而在教材中增加某些方面的训练体量,为学习者言语和非言语能力的培养提供更有效和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并帮助学生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如刘芹和潘鸣威(2010:42)对上海某高校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笔试的学生的口语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大学生在非言语交际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倾向于使用升调作为唯一的句子声调,使言语显得单调;在谈话中与同伴的目光交流偏少,有些存在着一直看考官和其他地方的问题;手势、头部活动和面部表情等辅助表达方式较少,而且形式单一、缺乏自然性。”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多年使用的英语教材,包括口语和听说教材中重语言内容,轻语言交际形式;重应试、轻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在口语教材中应针对从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中提炼出来的常见错误,设计相关练习。

2.4 教学资料编排有梯度

口语教材的难度应适中,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张弛有度,收放自然。太难的教材会让学生无法完成而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太容易的教材,学生一看就懂,也同样会丧失兴趣。因此,英语口语教材不宜太难,也不宜太容易,应当难度适中。Krashen与 Terrel认为,比学生的现有水平略高一筹(Interlanguage+1)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是难易适度的学习材料。因此,教材可分级编写,以体现教学的阶段性并满足不同语言程度的学习者的需要(张翠萍2001)。在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先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准确性的语言活动,如语音练习、句型操练、情景会话等较容易的内容进行编排,再逐渐过渡到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流利性的语言活动或交际活动,如个人演讲、复述、变换措辞、小组讨论、辩论等较难的内容。

2.5 补充多模态网络资源

在教材编写中引入多模态交际可以使受话人通过多通道获得信息,比单模态话语更容易使受话者理解和记忆(张德禄2010)。然而,现行的口语和听说教材中,模态的运用较单一,文字和声音仍占主要部分。教材内容和练习主要注重对学习者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较少涉及学习者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如何通过教材实现多模态交际呢?胡壮麟(2007:3)认为“模态和媒体的关系归根结底是话语和技术的关系,两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当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模态交际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多模态交际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立体化的口语教材中,多媒体光盘和网络教程,这些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对学生进行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知识的输入,又可在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在学生的网络互动中,通过触觉模态和动觉模态,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输出。因此,多模态的口语教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针对大学英语口语和听说课堂课时紧,学生多,师生比例不协调的问题,纸质教材的内容宜精不宜杂,可以通过网络教程补充内容。网络教程和多媒体光盘不应仅是课本内容的重复,而是课本内容的扩充。网络平台内容应经常更新,使整套教材更加灵活、先进、真实、符合实际和易于操作。纸质课本、多媒体光盘和网络学习平台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转换的有机的整体教学结构。

3.结语

通过对现有大学英语口语教材的分析和展望,我们认为未来的口语教材应由以课本及若干纸质平面辅助资源构成的单介质,单模态的教材转变为由英文原版影视素材、纸质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网络教程构成的,兼顾文字、图像及音响资源的多介质,多模态的立体化教材。教材的功能也须从向学生传授听说知识为主转变为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口头交际能力。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拟以此为出发点,尝试构建多模态英语口语教材,以期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贡献绵薄之力。

安德鲁·芬奇(Andrew Finch),韩霆一,胡壮麟等编 (2006).任务型英语口语教程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陈坚林(2007).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5)。

格林诺(Simon Greenall),文秋芳主编(2008-2009).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胡壮麟 (2007).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 [J].语言教学与研究(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争鸣主编(2008).大学英语交际口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芹,潘鸣威(2010).多模态环境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研究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

吴祯福,李又文,王一虹主编 (2002).英语口语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虞苏美,李慧琴主编(2001-2003).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翠萍(2001).关于英语口语教材编写的思考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6)。

张德禄(2010).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 [J].中国外语(3)。

郑树棠,叶兴国等主编(2005-2006).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教程英语口语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融合计算思维的国外项目式创客教程分析——以微软micro:bit CS教程为例
初中生的我们怎么训练英语口语?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挽碧制作教程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高效渲染教程
浅谈加强高中英语口语教学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