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包块的超声分析
2013-03-22杨晓惠
杨晓惠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辐射污染及工作压力的增大,乳腺疾病已经成为女性患者常见的就医原因,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并且发病率有年轻化及逐年上升的趋势,乳腺保健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简便易行、无辐射、无痛苦、可动态观察等特点,已成为筛查诊断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2011年5月~2012年10月对来我院就诊37 例患者,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37 例乳腺包块患者,年龄19~68 岁,平均年龄38 岁,其中女36 例,男1 例。所有病例均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
1.2 方法 仪器:采用philips IE-33 型彩超诊断仪、aloka 3500 及α5 型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7~10 MHz。检查操作:受检者取仰卧位,以乳头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连续转动扫查及纵横切扫查,对双侧乳房各象限进行放射状扫描。在病变部位重点观察包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衰减及增强等,然后观察包块周边及内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情况及其分布,确定血流最丰富的断面后,再用多普勒取样,计算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值,对图像特征、血流信号、及频谱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术后随访与病理进行对照。
2 结果
2.1 检查情况 本组37 例患者共39 个乳腺肿块中,29 例超声诊断为乳腺良性病变,有1 例误诊为良性肿块,诊断符合率为96.5%;另8 个超声诊断为乳腺癌,有1 个误诊为恶性肿块,诊断符合率为87.5%。超声提示乳腺增生声像图8 例(其中,包括单纯增生1 例,增生伴结节4 例,乳腺囊肿3 例),占21.6%;纤维瘤16 例,占43.2%;哺乳期乳汁淤积及乳腺炎3 例,占8.1%;乳房部位多发脂肪瘤1 例,占2.7%;乳腺癌8 例,占21.6%;导管内乳头状瘤2 例,占5.4%。
2.2 超声表现 先对病变部位进行二维超声检查,了解其范围、形态、边缘、有无包膜、内部回声、有无微小钙化点、后方回声有无衰减,然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仔细扫查包块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并检查双侧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见表1。
表1 患者超声检查结果
3 讨论
乳腺恶性病变时由于其病理及生理学特点,决定其生长呈浸润性膨胀性生长,其外形往往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及毛刺样改变,周边可见“恶性晕”,表现为包块前、侧壁不规则、厚薄不均的强回声包绕。而良性病变外形通常较规则,边缘光滑而完整,有时会出现侧方回声失落,乳腺炎形成脓肿时边界增厚不光滑。
乳腺癌内部多呈低回声,实性衰减暗区,分布不均,少数呈等回声或强回声,恶性钙化为组织异常而产生的钙盐沉积,表现为多个微小钙化点成簇状分布。乳腺良性病变常常回声较均匀,当乳腺炎或囊性增生病回声分布不均,可见粗大光斑,呈短线状或弧形钙化。在良性病变中有些病灶尚不具备恶性特征,但为癌前病变,其二维声像图表现可能会出现恶性特征,如回声不均、细小光点等。根据肿块内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分成4 个等级:0 级,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 处点状血流或一条状血流,长度小于包块大小的1/2;Ⅱ级,中等血流,可见3~4 处点状血流或一条管壁清晰的血管,其长度接近或超过包块的1/2,或见2~3 条小血管;Ⅲ级,丰富血流,可见4 处以上点状血流,或2 条管壁清晰的血管,或血管之间交织成网。与乳腺良性包块相比,乳腺癌无血流检出率远低的多,而血流丰富的检出率显著提高。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均有血供,尤其是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呈侵袭性浸润性生长,其新生滋养动脉血管快速增多,血供相对丰富明显,所以利用CDFI超声检查可以明显提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而乳腺小肿块的彩色血流信号的多寡与包块的大小密切相关,即直径小于等于1 cm 的小包块无论其良恶性,彩色血流显像的敏感性均大大降低。若检测到1 条以上的动脉频谱时,选择PSV 及RI 较高的1 组,脉冲多普勒血流流速曲线图上测及收缩期血流峰值(PSV)和阻力指数(RI)。阻力指数(RI)是反映血管血流动力学特征的指标,指数高表示远端毛细血管阻力大,血流量减少,指数低表示远端毛细血管阻力低,血流量大,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血流走行的通畅程度。阻力指数在良性病变时也较癌变时(0.68~0.85)明显降低。峰值流速往往无明显差异。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而炎症出现时也可能出现周围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转移淋巴结声像图表现为类圆形低回声结节,纵横比(L/S)<2,包膜回声粗糙、不完整,皮髓质分界不清,淋巴髓质消失,皮质增宽,可见淋巴门偏离中心现象。这表明超声检查对附近淋巴结出现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对肿大和转移的辨别特异性不高。
乳腺包块的超声学表现在术前进行良恶性鉴别时需要结合二维超声声像图的几个方面及彩色多普勒综合判断,其中包块内微小钙化灶、血流分布情况及阻力指数等为其重要的关键因素,应着重考虑。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 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98-399.
[2]严松莉,主编.乳腺超声与病理[M].第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0.
[3]张劲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98.
[4]Adler DD,Carson PL,Rubin JM,et al.Doppler uhrasou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J].Uhrasoud Med Biol,1990,16(6):553-559.
[5]荣雪余,姜玉新.超声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5):317-318.
[6]燕 山.浅表淋巴结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3):2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