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环境下针对法语专业初学者的文化教学
2013-03-19周晓飞
周晓飞
(四川外国语大学 法语系,重庆 400031)
1.语言与文化
语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并不是孤立、封闭的系统。在提到“语言”的时候,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与“文化”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化”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大的方面讲,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与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它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并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演变、发展。战争、民族融合及统治者实行的文化政策都对语言的使用与变化产生重大影响。而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属于同一社会环境下的个体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解他人的想法,实现个体间的文化交流;同样,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个体或团体通过语言了解不同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引起自己的思考,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文化。
鉴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不可只局限于语音、语调、语法等知识的传授,而应当将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在汉语环境下,法语初学者的法语文化学习情况是怎样的?该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呢?
2.在汉语环境下,法语初学者的法语文化学习现状
笔者已从事了六年的法语基础教学,在每一年的第一堂课,笔者都会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初学者们对法语文化的了解情况,但每一年的回答都基本相同。尽管在之前的暑假中已经知道自己所选择的本科的专业,但这些初学者们并没有通过各种途径来查阅法语文化知识,只是有对法国的大致印象:浪漫、美食、奢侈品,认识一两个电影明星,说的出一两部电影的名字,而高中时学理科的学生,更没有了“优势”,甚至对法国著名作家、重大历史事件都无从知晓,在法语文化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所以,文化的学习也非常有必要。
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大学法语学习——或者说小语种的学习——有不同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特殊性。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学过九年左右的英语,早已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读懂、听懂一定范围内的文本,并对其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英语专业就可开设更多方向、种类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加深认知深度。
相比之下,法语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除了极个别曾在外国语中学学过三年法语或者利用假期学习了发音和简单句型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在法语方面都是一张“白纸”。因此,为了实现法语初学者在一年的时间内可以用法语自如表达的目的,根据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针对法语专业一年的学生开设了精读、阅读、视听、口语四门基础课程。不难看出,目前法语初级阶段的培养偏重语音、音调等语言基本功的学习和纠正,注重的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老师们渐渐发现:一、二年级没有开设系统的文化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在高年级听文化、历史、文学等课程时的不适应。这些学生没有掌握过硬的听说语言能力,不能理解完全用法语讲解的内容,加之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了解,接收比较慢,就出现了脱节。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刚进入大学、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求知欲是很旺盛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他们想尝试很多新的东西,逐步跨入了成年人的行列,他们也已开始用自己的意识判断、思考。但是,与之相矛盾的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却是从最简单的问好开始的。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内,如果他们接触的总是简单的内容、简单的对话,时间一久,刚刚养成的思考习惯也会被慢慢的懈怠,学习没有了深度,所以刚进入高年级的时候会不适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尝试了在低年级开设法语文化课,考虑到学生语言水平,绝大多数时间用中文讲解。在课堂上,老师梳理法国历史脉络,介绍重大历史事件,讲解影响法国物质与人文精神发展的、有代表性的重要因素,如,宗教、艺术等。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高年级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们饶有兴趣地感受着法国的“大文化”,在课堂上慢慢体会法语赖以生存的环境所彰显出的法兰西精神。
刚刚提到的“大文化”,指的是历史时期、重大事件,这些对于一个国家的形成及发展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对了解这个民族的个性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文化无处不在。这些大事件也不过是了解这个国家、民族的一个切入点,还有更多的文化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小文化”。“小文化”可以通过照片与文字来展示,而更重要的是,它离我们很近,我们可以真实地融入到异国的环境中,在与法国人的交流中贴近他们的生活。想要真正了解法国人及其生活,就需要学习怎样正确地与他们交流;而语言交流总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该怎样说?总有些无形的条条框框在制约着,一旦打破了这个“框”,就会造成误解,导致交流双方不欢而散,也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法国及法国人。因此,“小文化”同样很重要。虽然没有开设相关“小文化”的专门课程,但“小文化”的传授却应贯穿在每一堂课上、每一种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3.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
在这部分的题目里,我们强调“有效”这个词,也就是说文化教学不应是机械、片面、流于表面的,而应当是灵活的、全面又深入的,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他们学习如何对待文化差异,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要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或步骤:
3.1将文化穿插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或者说,文化属于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而语言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教学,也就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学习如何说,如何做,如何成功地交流。
选择真实的材料,努力营造真实的环境,这点非常重要。以“在饭店就餐”这一主题为例。现在的教学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我们可以听一段客人点菜的录音,观看法国电影中有关饭店里餐具摆放、点菜、餐具使用的视频,从网上下载法国某饭店的菜谱,请学生以菜谱及听到的对话为例编写并表演对话,从中归纳出部分冠词的用法。从这些真实材料出发,老师灵活地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于此同时,这些材料中展示出的用餐人的衣着、餐具摆放及使用顺序、菜肴与葡萄酒的搭配就是最基础的文化知识。学生在了解这些之后,与法国人在法国餐厅用餐或与法国人谈起此话题的时候,不至于出现由于不知如何“行动”而导致的误解或尴尬场面。
3.2文化的传授与其它知识一样,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借助部分真实材料完成了文化传授的第一步——介绍,但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文化知识是流于表面的,且具有片面性。根据约见对象的不同、选择饭店的档次或类型的不同,我们的“行动”也要有所改变。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就需要其它的、多样的真实材料来改变、完善最初的印象。这些不同的真实材料使学生的知识全面化,同时,学生们也据此分析,探讨由此反映出的法国人的生活习惯、态度——完成更深一层的学习。比如,学生从阅读材料或电影中了解到法国晚饭时间持续的比较长,一般3~4个小时;他们有时会只要半杯葡萄酒或一杯咖啡就在餐馆坐一个下午……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这些现象反映了法国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学生们讨论出比较一致的答案,老师加以补充、总结。至此,本次的认知过程并没有结束。学生们了解了法国人,但在与其交流的时候,骨子里的中国文化会与脑子里的法国文化发生碰撞,文化差异始终存在。我们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支配会很自然地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或者受理性的控制按照法国人的方式去“行动”,却仍然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衡量法国人的“行动”。比如,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一起吃饭,点菜的时候,法国人点了份肉菜,中国人觉得再点份汤,两个人才够。由于双方的文化不同,法国人通常点自己的菜,中国人通常点一桌子的菜,双方都以各自的文化为标准衡量对方的做法,便导致了“法国人小气”、“中国人没钱、节俭”的片面看法或误解。所以,在了解了法国的文化后,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看清自己是怎么做的、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法国人的不同点。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及其他人的差异,才能在与其交流过程中有意识的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只有看清自己,才能说得清楚,才能让他人在交流时用另一种文化来衡量自己。只有这样,双方才可减少或避免误会,完成交流的目的。
3.3对于法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部分真实材料他们不可能都懂,所以,根据情况,老师可选用中文讲授文化。“讲”,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教”,“教”会学生注重文化,“教”会他们了解文化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个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受家庭、学校、个人经历的影响就已经形成了某些固有观念或思考问题的方法,而在大学阶段的外语文化学习中,老师需要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教会学生全面认识和深入思考文化的方法,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
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及其差异,与外国人建立跨文化关系,有时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必然要建立某种文化定型。比如,在前面提到的“在饭店就餐”,文化定型可以理解为对个体特征进行归类而产生的,能使信息更清楚、有效地被利用。因此,文化定型可以起到与陌生群体交流时的导向作用,避免盲目性。由此可见,文化定型在认知体系的形成中是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它也是片面的。因此,我们用文化定型来了解某一文化现象,但之后需补充信息,消解文化定型,重建认知体系。但当新观念确立时,它又开始固定为新的文化定型,所以这个过程并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通过练习、分析、讨论不断地对其反思、消解、重建。而在此过程中,认知也越来越深刻、正确。与此同时,我们不仅深刻了解了他人的文化,也通过对比,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思考,学会了从别的角度看待问题。学生若掌握了以上的跨文化交际方法,便可在对外交流中减少误会,使交际顺利进行。
4.结论
我们生活在语言文化中,也要用语言文化与他人交流,它们既属于生活环境,也是生活工具,所以掌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法语专业初学者的文化学习,我们将“大文化”与“小文化”结合起来,针对前者开设专门的文化课,而后者则贯穿所有课堂教学中,这样保证了学生文化学习的完整性及有效性。通过文化学习,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自主关注文化的习惯,领悟文化学习的方法,学习接受他人的评判标准,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完善认知体系,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
[1]范捷平.论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2]高一虹.“文化定型”和“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3]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要因[J].外语教学,2002(5).
[4]文卫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J].外语教学,2002(3).
[5]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2002(1).
[6]俞晓霞.交际中的文化定势[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
[7]郑立华.语言与交际:互动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8]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