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范式转变的思考与路径
2013-09-12马理惠
马理惠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无疑是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基本要求,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为,现代大学四大职能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职能而拓展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性环节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转变教学范式无疑是其中的当务之急。
1.大学传统教学范式:亟待扬弃与转型
大学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高教领域教学者以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也就是说,大学教学范式是人们对大学教学所作的最基本的界定或基本的解释。现代大学教学范式的基本理念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张杰、藏文君,2010):一是教学学术观。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和“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提出疑问,学会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民主观。教学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拥有充分的表达权。教师与学生要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三是教学协作观。大学的学习是高级学习,需要师生协作,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学生之间的协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通过协作与相互启发,促使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
约翰·塔戈曾经用“知识工厂”一词,形象地描述了这种传统的大学形象:“按照传统的教学范式,大学就是一个知识工厂。学生从知识工厂的流水线通过。学生通过时,每位教师给他们安装上专门的知识。然后,他们沿着流水线走到另一位老师那里,那位老师再给他安装上另一块知识。流水线上的工人视野狭窄,只限于他们要安装的那部分知识。”(帕克·哈斯,2004)大学传统教学范式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理论为基本特征,以泰勒原理为课程理论,以系统讲授为手段,追求技术理性和对知识的继承和复现,强调外在程式对于教与学的规范。在这以教学范式中,教师始终处于绝对权威中心,以课本为依据,传授知识为目标,主要采取灌输式讲授法,是没有沟通对话的独白式教学,是垂直式、单一线性的教学过程。中国目前的大学教学范式,基本上是传承了这一范式,是一种规范性和灌输式为主的教学范式。其主要特点为:
(1)教学评价体系是静态的,评价方式单一,积累知识和吸纳前人的知识遗产成为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虽然创新的基础在于对已有知识的深刻理解,但如果过于拘泥于已有知识框架,则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性。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为主,这难以体现出教育的科学评价功能。
(2)教学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都是围绕着教师进行安排。诚然,教师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如果过于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容易造成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不畅;而即使有所交流,也通常是一种单向交流,基于信息反馈的双向交流并不存在。而这也是我国现有教学模式下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填鸭式”教学方法亟需改变。
(3)教学内容很少变化,内容跟不上时代。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学校课程内容之间的差距已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需要教学改革来体现学与用的适应性。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如下十种发展趋势:基础化趋势、综合化趋势、职业化趋势、简约化趋势、实践化趋势、选修化趋势、个性化趋势、国际化趋势、信息化趋势、开放化趋势(张连生、丁德全,2004)。上述趋势都要求我们积极突破已有范式,寻求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4)教学内容不合理,中国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理科分类教学,再加上高校细分化的专业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面越来越窄。在当今科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传统教学范式已经与社会发展脱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这就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范式。不难看出,大学教学范式的转变,根源在于对人类学习的重新认识,是一种学习观的转变。吕林海认为这种新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构建性、社会性、情境性、文化性以及复杂性,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学习范式。康普贝尔和史密斯则进一步对大学教学的新旧范式作了如下的对比:
大学教学新旧范式的对比① 资料来源:吕林海.大学教学的范型更迭:基于学习观转换的视角[J].公告管理高层论坛,2007(1):281-290.源出处: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5.
在当今科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大学教学范式明显地制约着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传统的教学范式是以“照本宣科灌输型的教学范式”为特征的,其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书本知识和积累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很少变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学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教室被动听讲记笔记;考试方式单一,培养学生死记硬背的功夫,忽视了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知识面过窄,大学专业的过于细分使学生所学知识面越来越窄,素质教育被弱化。因此,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转变大学传统的教学范式,植入科学的教学范式迫在眉睫。
2.科学教学范式:“五位一体”的集成
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教学质量,跟上时代前进和科教迅猛发展的步伐,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传统的教学范式必须向科学的教学范式转变。笔者以为,科学的教学范式的路径是“五位一体”教学范式的集成,即:“研究型教学范式”、“启发型教学范式”、“实证型教学范式”、“互动型教学范式”、“开放型教学范式”的集成。
(1)“研究型教学范式”鼓励科研与教学的契合。高校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搞科研,并且要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给学生以学科最新和前沿知识和信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给学生的知识都是“过去时”的,而不是“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的知识、更不是“将来时”的知识时,课堂教学就难以激发起学生对教师讲课内容的共鸣,就达不到传道授业的教学目的。所以,作为高校教师,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把科研作为研究型教学范式的内生机制。通过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一是大力促进世界范围的一般成果向有中国特色的成果转化,解决好东西方文化、科学精神的碰撞与磨合问题。我们要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指导思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总结过去、着眼未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善于把世界范围的一般成果转化为有中国风格、有中国气派、有中国特色的成果,并在这种转化中不断创造教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二是大力促进理论型成果向应用型成果转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大学教学带来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促进理论型成果向应用型成果的转化,经邦济民,为促进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三是大力促进科研型成果向教学型成果转化。高校不仅要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出高质量的人才,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传承与创新文化。因此,高校教师应该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使各类科研成果进课堂、进书本、进网络、进头脑。大学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该采用研究型教学范式,以“发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逆向思维”等方面的应用、创造与创新的能力。
(2)“启发型教学范式”关键在于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型教学范式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互动式、渐进式等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新知识与高中知识的有机结合,经典知识与学科前沿知识结合、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办法来传授知识,注重调动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理念,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方式,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在欧洲,启发型教学范式从提出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对话教学。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学问隐藏在事物的表象背后,只有通过对感官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才能发现它们。因此,柏拉图的对话教学呈现这样一种风格:师生共同参与理性争辩和对证据有效性的深思熟虑。在启发式教学中,师生双方可以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内化。
(3)“实证型教学范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罗吉尔·培根勇敢地举起了近代科学实证的大旗,认为实验是科学之王。伽俐略接受并发展了他的思想,成为科学史上第一位进行思想实验和系统采用数学方法的物理学家。受此影响产生了牛顿的力学认识模式,它是逻辑方法和实验方法的结合,包括了简单性、推理性、归纳性的方法论原则,最主要的特征是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力。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原子论和机械论的认识模式,但却为人们认识和整理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认识思路和框架。在实证型教学范式中,教师应该围绕案例和真实项目,针对真实数据、项目资讯、流程等每个环节,结合多媒体和现场观摩的形式,展开概念和知识点的讲授和引导。实证型教学范式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一是对理论的可操作性研究;二是在对理论的认识上强调实用性和有效性;三是坚持实验研究,努力通过对教学现象进行科学意义上的事实观察来归纳理论。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经济社会的实际。展开调研和实践,包括到社会经济主战场挂职锻炼,使其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种花”,以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及对中国国情、社情民意的深入了解,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互动型教学范式”推崇“教学相长”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向和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是对话过程的参与者,知识是师生间交流互动的媒介,教学变成师生分享和建构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课堂模式变成“预习—交流—反馈”。互动型教学范式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互动的主体,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者未必不如师”,只有在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每一名学生,重视他们的兴趣爱好,尽可能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为此,“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便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学范式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主动,才能构筑教学对话平台,教学各个环节都变成支持和服务于教学对话的手段。
(5)“开放型教学范式”要求高校走出象牙塔。高校的课堂应该是开放性课堂,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不仅要通过“内培外引”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自于高校本身,而且还要有一些“编外教师”来自于社会经济一线的实际、实务、实践部门的专家。这样,才能够确保和增强教学中给学生以最新的应用型知识。然而,这些“编外教师”不能采取引进到“大学体制内”的传统机制。如果以传统方式将这些教师引进到“大学体制内”,虽然可以暂时解大学教学活动的燃眉之急。但是,时间一长,这些原来在社会经济一线的实际、实务、实践部门专家的“武功”就会被废掉。所以,大学教学应该以“请进来、走出去”视野,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开放办学之路,将一部分实践型、生物型很强的课程“服务外包”,或者把课堂、实训直接设在社会经济一线的实际、实务、实践部门,或者与社会经济一线的实际、实务、实践部门共建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等。
[1]弗雷斯特·帕克,格伦·哈斯.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M].谢登斌、俞红珍,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杰,臧文君.论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5-57.
[3]张连生,丁德全.当前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发展趋势[J].辽宁教育研究,2004(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