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双语复合型教学模式探索

2013-03-19朱天祥

外国语文 2013年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双语模态

魏 涛 朱天祥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

1.引子

随着外语院校开设越来越多的双语课程,怎样将外语和非外语专业进行融合打造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有英语、外交学、国际政治三个本科专业。在教学方面,学院特别注重突出其在外国语言学科领域的传统优势,同时又积极寻求突破以往的单科型教学模式,通过实现英语专业与外交学和国际政治专业的优势互补,着力培养既具备语言交流能力,亦掌握问题分析能力的复合型涉外研究和实务人才。为此,我们将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外台收听》和为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开设的《国际关系理论》等课程结合起来,逐步探索出了“多模态双语复合型教学模式”。

2.双语教学的定义、形式和目标

诺丁汉大学教育学院将双语教学定义为BILD(Bilingual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Disciplines),即语言和学科的双语一体化。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周丽,2005)

我们探索的“多模态双语复合型教学模式”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的形式能在短期内迅速对国际关系学院的英语专业和国际关系专业教师、课程和资源进行整合,促进英语语言和国际政治和外交学学科的双语一体化。双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虽不属于双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范畴,但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它在双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辅助教师和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用双语表达和交流思想。与此同时,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双语知识的同时,其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这与双语教学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总目标相吻合(王靖,2011)。“多模态双语复合型教学模式”采用双语形式,并配以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使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手段来获取信息进行交际。其教学目标是一个包含了专业、语言和信息素养的三维立体结构体系。

3.“多模态双语复合型教学模式”的设计

参照双语教学的目标和相关理论,我们积极对我院现有课程的资源进行整合,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现以基于该模式为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所整合的《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课程为例对多模态双语复合型教学模式的特色进行介绍:

3.1 语言专业“双结合”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全面铺开,尤其是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涉外人才日益成为用人单位需求的重点对象。然而,现实的问题则在于:大部分涉外人才缺乏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即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但对于涉外实务与国际问题却缺乏相应的认知;而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虽然熟知外交外事与国际形势,但其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却严重制约着他们对于国际关系的了解与理解。因此,在语言类学科与政治类学科,英语专业与外交学和国际政治专业之间进行结合势在必行。

多模态双语复合型《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堆积课程,而是采用课程模块设计思想,做到双语课程的系统化、集成化和一体化。我们拟采用该模式培养的复合型国际问题研究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首先在知识结构上是英语语言和国际关系专业知识的结合。其次注重英语听说语言技能、国际关系问题分析能力、国内外文献采集能力的综合培养。同时通过收集国内外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此外,我们还将举办结合英语新闻播音和小组辩论的“时事开讲”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形势热点“专题式”

专题式教学是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方式,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适用。我们所设计的这门《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课程采取的就是由英语专业和国际政治专业两组教师选取同一主题轮流授课的方式。

其主要做法是:上述两组老师根据宏观层面的国际形势共同选择一系列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相关主题,如恐怖主义、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宗教与文明、地区冲突、核扩散、全球化、国际金融、地区一体化等等,而后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教师首先从国际关系理论的高度向学生讲解上述主题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这期间我们会根据授课阶段国际上所发生的时事热点确定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案例,再由英语专业教师从国外媒体上搜集各种音频视频素材,制作相关专题,如9·11事件、京都议定书、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等,进而就此类热点问题向学生展开全方位回顾与介绍,从而为接下来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教师的案例分析提供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3.3 教学手段“多模态”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因此如何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和沉闷状态,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多模态教学主张使用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使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手段来获取信息进行交际。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的有利条件,运用视频、音频、图片、PPT等多模态同时呈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教学在现代化、网络化与超文本化的基础上,更加形象、生动且极具吸引力,从而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此外,我们还适时运用配音模仿、模拟新闻发布会、问答、辩论、演讲、讨论和表演等任务设计增进师生的多模态互动。

3.4 教学内容“深解析”

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时代,了解国际时事并非一件难事,然而,理解国际关系则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首先,我们这门课程尤为强调“理论性”,即向学生讲授多种解释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观点,从而为他们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其次,我们亦重视“批判性”的教学与学习思维,不仅要运用既有理论对现实问题展开解读,而且还要根据国际关系实践的新进展发现并提出国际关系理论未来的演进方向;最后,我们还注重相关问题的“涉我性”,突出教学与学习的“中国关怀”,鼓励学生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纵览国际风云,引导学生理性地承担起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

3.5 教学素材“多元化”

获取信息和占有资料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我们既坚持传统教材的基础性,又注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听力能力,从CNN、BBC、NHK等国际主流媒体选取英文视听素材。

一方面,我们通过提供注释、拓展词汇、介绍背景、以及剪辑素材等方法使语料更加符合各年级各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则有意识地剪辑一些不同媒体的不同声音,制作成全方位的信息资料,从而为学生展开下一步的问题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鉴于国外媒体和网站自身的某些利己性和狭隘性,以及学生认知辨识能力的不完善,我们尤为重视对学生在该部分学习的正确导向。我们倡导所谓的“批判性听力”,即对所听信息的价值与正确性展开评判,然后决定是否予以接纳或抵制。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信源采集的多样化让学生从不同视角逼近事务原来的真实面貌,从而提升学生对外台栏目的判断和思辨能力。

3.6 学生学习“自主化”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乃是从根本上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我们的教学模式所主张的自主化主要包括:

(1)引导型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并不排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相反,我们一直都在政治导向、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分析技巧、解决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参与型自主学习。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针对相关主题与热点独立搜集有关素材,致力于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他们对大量英文材料的整理切实提升他们的外语听力水平和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则鼓励学生在专业教师具体讲解案例之前,通过PPT展示的方式,运用之前所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对该堂课程所涉及的时事热点进行分析与评论,从而达到活跃其思维,锻炼其能力的教学目的。

(3)第二课堂自主学习。除了日常正式的课程教学以外,我们还注重利用第二课堂的丰富资源,烘托具备贴近性和趣味性的良好学习氛围。一来,我们通过举办“我来播新闻大赛”,让学生分组采集、制作、播报国内外新闻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练习英语语音语调,学习最新口语、接收全新资讯,并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精神;二来,我们则通过创办“时事开讲”活动,利用“纵横学社”等学生学术社团,展开对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的讨论,进而活跃学生学习的浓厚气氛。

3.7 考核评价“素质化”

采取适宜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指标是检验课程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根据学校关于平时成绩、中期成绩、期末成绩的有关规定,我们在平时侧重于考察学生所收集的英文素材的数量与质量,突出其在英语听力与写作方面的能力,在期中通过“形势与热点”答辩会,重点考核学生对国际问题认知的广度与深度,而期末则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全方位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与此同时,我们所采取的双语教学也在试题设计上得以体现,如要求学生将一段关于时事热点的英文报道译为中文,或要求学生运用英文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简单地评述。其目的就在于要使英语和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两个专业的整合式教学落到实处。

3.8 教学科研“互转化”

教研相长是实现教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教学团队成员先后利用各级各类课题申请机会,着力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含金量。近两年来,我们成功申报并已结题的教学项目包括《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突破瓶颈及其成因》、《二语习得理论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听力教学改革》、《外交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等。另一方面,我们则积极推动相关科研成果向教学生产力的转化。每个学期团队成员都会选取1至2个主题或热点撰写科研论文,并及时地将论文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制作成为该门课程的精品主题,如气候变化和朝鲜半岛问题。

4 多模态双语复合型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从教改反馈信息来看,多模态双语复合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良好,赢得了学生的好评。因为上课所选用的是最新的和现实紧密联系的视听材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双语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了学生的语言和专业的各种技能。自主化学习和互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独立思考能力也得以增强。同学们开始主动在课外收录感兴趣的视听材料并和老师交换共享,成为了课程的参与者和准备者。

虽然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要实现“保持型双语教学”向“浸入型双语教学”的过渡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双语教材的挑战。目前我们还缺乏能将两个专业有效结合起来的系统化的双语教材。这既是实施双语教学面临的难题,也为双语教学以更大的创新空间。如何切合学生的英语与知识水平,编撰出学科双语教材,是升华双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其次是双语师资的挑战。由于短期内很难培养出既精通英语又懂国际政治专业知识的教师,该模式目前仍实行英语教师和国际政治教师分别授课的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两组教师将进一步融合,同时通过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方式尽早培养出能进行“浸入型双语教学”的双语师资。最后是学生的挑战。学生外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低年级学生打好英语基础以提高他们在升入高年级后接受双语教学时的参与度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

5.结语

《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是我院尝试双语教学的第一门课程。今后我们将采用这一模式进一步对英语专业与外交学专业等课程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更多的多模态双语复合型课程。

[1]周丽.“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其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05(1):72.

[2]王靖.“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1(1):69.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双语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