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舆论文化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2013-03-19宋文磊

文化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舆论伦理道德

宋文磊 张 卫 王 前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辽宁 大连 116024)

微博舆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伦理问题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我国目前微博舆论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也带有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特殊性。舆论是公众在某一特定时期针对某一焦点人物、事件、问题所表达出的意见、态度和观念的总和,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1]历史上的舆论先后经历了口耳相传、文字、报纸、新闻杂志、广播、电视等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发展,互联网成了巨大的舆论承载平台,微博舆论这种新的舆论形式也随之出现。它从最初作为人们展示个人才华、记录身边趣事、发表思想感悟的平台,逐渐发展为公众日常交流和言论表达的舆论空间。[2]微博舆论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舆论格局,成为新的舆论中心。由于微博的零门槛性、即时性、中心性、多维性、不对称性等特征,使得微博舆论呈现不同于传统舆论的特点,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也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具体加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目前微博舆论文化中伦理问题的突出表现,首先是某些微博舆论诚信缺失。微博舆论的低燃点和碎片化特征,使得某些怀有不良企图的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引发消极舆论。同时,由于140个字符的限制,用户只能将事件最矛盾、最突出的片段上传微博,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往往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事情报道进行取舍,融入个人情感、自身利益、价值观倾向,这很容易导致对真实事件的歪曲,从而产生一种不正确的舆论导向。[3]此外,随着微博的发展,网络中的“水军”已经将视线转移到微博中,由原来的自我炒作到现在的独立商业团队帮助炒作,在混淆人们的视听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是信息权利的失衡。虽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微博,但我国还有至少一半的网民没有开通微博,而微博中很多议题却是和这些没开通微博的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很多需要参与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这就会导致微博舆论可能不公正,出现信息偏差。同时,过剩的、琐碎的信息也会使有效的信息被淹没,使一些微博用户产生厌倦和排斥心理。

第三是交往行为的异化。一些微博用户出于追求被关注的心理,故意与他人唱反调,体现自己与众不同,挑衅他人,激起他人的愤怒。还有些人在微博上暴露自己的私密事情,渴望成为裸露人群中的一员,某些微博草根一夜成名的现象更使这种心理膨胀,认为只有通过大出风头表现自我、暴露自我才能愉悦他人,获得关注。[4]此外,微博舆论中语言暴力现象比较严重。无聊灌水、情绪化的主观判断以及无逻辑的表达,严重影响微博舆论的健康生态。

第四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微博的自由与开放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容易造成公共与个人隐私之间关系严重失调,对个人隐私带来新的挑战。微博作为舆论的聚集地,当人们关注某一事件时,一些用户会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并在现实社会中对他人进行骚扰。此外,微博用户对个人生活的记录,结合微博的图片、文字、视频和转发等功能,极易泄漏用户信息以及亲人、朋友的信息。一旦被不当利用,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舆论事件的主角,博主的私生活就会遭受骚扰或伤害。

第五是过度的道德审判。微博用户在很多事件中充当着非公正的道德审判者的角色。他们常常同情弱者而忘记对事件本身的关注,用污秽的言语和不理智的行为去谴责肇事者,这其实是用一种非道德的手段来惩罚非道德主体。某些微博用户在舆论监督中一方面扮演着道德守护者角色,另一方面又扮演了道德暴民的角色。这种以“暴”制“暴”的微博审判,看似维护公平正义,实际上对当事人及周围的人可能造成不同程度伤害,而且这对于应该了解事实真相的大众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样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司法审判,还容易引发公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危机。微博舆论文化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深入反思。

微博舆论文化中伦理问题的出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微博舆论主体层面的原因,二是微博技术层面的原因,三是社会文化环境层面的原因。

就微博舆论主体层面而言,首先,微博舆论主体存在着对信息发布权的滥用。发布信息与保护个人隐私都是公民应拥有的权利,但是二者又存在一定的伦理冲突,一方权利的实现有可能导致另一方权利的丧失。由于一些用户缺少相应的伦理意识,单纯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应该发布和传递,这使得微博主体发布信息的权利无限放大,而隐私权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

其次,微博舆论主体存在着对话语权的滥用。这体现为一些微博用户所推崇的充分话语权与责任承担存在矛盾。微博在保护用户话语权的同时,也给恶意传播谣言、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充分的话语权是以责任承担为前提的,话语权体现着言论自由,但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一味放纵,不应损害国家和社会以及他人的利益。有些微博用户经常会表现出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很宽容,而对他人的言论和行为却非常苛刻。

第三,微博舆论主体存在着对监督权的滥用。微博用户使用监督权应在合理的轨道上运行,而不是简单依据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进行道德审判。实施道德审判的微博舆论主体应具备理性的判断和辨别能力。[5]此外,被监督者出现的道德问题需要受到谴责,但他的自由、尊严、人格等权利也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而事实上,微博舆论常常存在道德审判一边倒的现象,甚至远远超越合理范围。信息发布权和话语权的滥用更是加速了监督权的滥用。

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微博舆论主体存在着道德认知上的误区和缺乏理性的批判精神造成的。微博用户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缺乏预见性,也意识不到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人性中存在着许多弱点,但是这种弱点最容易在微博中表现出来。美国心理学家帕特里夏·华莱士 (Patricia Wallace)曾指出:“一旦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被追到个人头上,他们就会变得不那么受社会习俗和戒律的约束。”[6]微博舆论中一个奇怪现象是,人们通常对好人好事抱着怀疑的态度,而对坏人坏事的报道则持信任态度。有些知名学者、大腕明星的随意表达,就可能成为某种不良舆论的导火索。有些微博用户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盲目地怀疑或一味地轻信,其结果只能是,他们要么对任何事情都保持怀疑;要么对任何事情都信以为真。

就微博技术层面而言,微博的零门槛性与把关人的缺失增加了伦理问题出现的几率。零门槛性造成不同文化背景和动机意图的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手机、邮件、博客等工具,随意发送和接受微博信息,这也就难免会带着情绪去讨论问题。微博内容主要依赖用户的自我把关,这可能造成用户道德责任感降低,自由性和多元性更使得把关标准无法统一。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与中心性也会引发伦理问题。微博的即时传播性形成了一种“秒互动”的对话机制。博主除了可以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还可以迅速接收好友更新的信息,实现评论与信息发布同步化。这种传播特点很容易使微博用户形成群体极化。他们在一小群反应强烈的用户煽动下,只凭主观臆断,不管自身所在的群体舆论是否正确、是否偏颇,一味地坚持群体的意见。于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对抗呈现出简单对立,将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等进行简单认定,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以及人物性格、环境等因素忽略,这种简单的思考方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就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微博技术的多维性与不对称性,使相关的伦理问题趋于复杂化。微博整合了手机、桌面客户端以及互联网等多种传播途径,从而实现了传播的多维化。微博的关注与被关注功能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模式,用户可以关注任何人,并不需要得到对方的同意,同时被关注者也不一定要关注他的粉丝,这就形成不对称的跟随关系和交流模式。[7]微博的这些特性提高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随意性,原本不会引起较大关注的事件,因微博独特的传播性质和用户较高的使用黏度而成为舆论焦点。

就社会文化环境层面而言,微博介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现实中的社会伦理问题更容易向微博中转移。很多社会问题在微博中出现时强烈地刺激着用户的神经,如官员腐败、色情暴力等等。微博中的热点话题时常是现实问题和不满心理以微博形式的呈现。微博舆论的伦理问题也受到人们交往方式和手段的变化的影响。我国社会目前的人际关系出现了很多陌生人的、间接的、动态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的改变也在微博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人们通过微博的多种功能产生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互动。微博用户的关注者有的是熟人,有的是陌生人,或者介于熟悉与陌生之间,陌生关注者的增多使得某些用户很容易冲破道德界限,无视道德约束。

学校和社会对网络伦理教育的缺失,也是微博舆论伦理问题多发的根源之一。很多学校只注重网络技术的教育,缺乏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但是当出现新的道德问题时,有些教育工作者跟不上节奏,不能及时发现,做出正确引导。[8]有些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教师对网络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缺乏深入认识,只从书本上向学生灌输理论教育,不适应学生的求知需求,导致课程的目的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之间产生脱节。

最后,网络社会法律制定的滞后与缺失,也是微博舆论文化中伦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对微博舆论的规范机制不够明确,常见的方式就是让博主删除帖子和注销帐号。这种方式只能制止失范的行为,不会让用户真正理解行为的不当,受到良心的谴责。

既然微博舆论文化中伦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微博舆论主体、技术和社会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那就必须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一)加强微博舆论主体伦理意识的养成

微博舆论主体的伦理意识,指的是正确认识人与微博的关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保微博舆论主体在特殊境遇中行为的正当性。只有行为者真正意识到道德约束的重要,将道德要求内化,具备良好的德性,才能在微博中自觉地履行义务,在复杂的微博空间中追求真善美,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促进微博舆论文化的健康发展。德性伦理学注重对道德主体德性的培养,着重“以行为者为中心”进行研究,强调运用理性使人们做有德之事。行动者将对善的理解与追求付诸实践,才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微博舆论主体只有将道德践行落实到微博与现实生活中,注重道德人格的塑造,形成道德习惯,才会营造良好的道德风气,提高道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微博作为私人领域公共化的过程,还需要考虑到个人保持德性的统一性、整体性,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健康、理性和人性的舆论文化。

此外,微博舆论主体还应具有明辨选择的智慧。实践智慧的前提是行为符合人类整体生活的善,而核心则是进行正确的选择,以使行为符合中道。[9]面对微博舆论中诸多伦理冲突,微博舆论主体需要很好地处理把握言论分寸、适度控制情绪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处理情感和行动,处理得过度就是错,处理得不及,要被谴责,惟有适中是对,并被称赞——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一种志在求适中的中道。”[10]所以,需要在微博中利用中道原则实现美德,使人们在想问题、处理事情时展现智慧的方式,对不同条件的事情做出恰到好处的反应、判断和处理。

在微博世界中,培养微博舆论主体德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进行引导。“意见领袖”作为微博舆论的中心节点,在微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意见领袖一般为知名学者、明星、政客,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素质和道德素养,在微博中发表的意见可以起到积极、正面的道德示范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发挥这些意见领袖在微博空间的作用,以一种包容、开放、积极的心态对他们所熟知领域进行引导,让大众信任,引导微博用户合理尊重差异,在保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权利着想。

(二)发挥微博技术的正面中介调节作用

就技术层面而言,可以通过对微博的合理设计来正确引导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微博舆论文化的管理者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信息、需求和具体情况调整相应的劝导策略。相对于被劝导者来说,微博的某些优势具有持久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例如利用新浪微博温馨小贴士的功能,当一些用户发出谩骂他人的恶评时,可以在评论按钮旁边弹出提醒语,建议用户使用文明用语;通过在虚拟空间里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促使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也如此行动。对于那些具有良好舆论导向的话语、评论,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增加积分、提高级别或颁布虚拟徽章等。运营商还应对舆论信息进行分类,引导积极、乐观、正面的舆论,通过微博热门话题、首页链接、名人推荐等形式设置积极的舆论议题,开发微博互动课程向微博用户介绍舆论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力,引导用户自觉参与,发布恰当的言论,做出正确判断,实践网络道德。

同时,运营商应加大监管措施,对热点话题的舆论走向及时了解,对信息进行技术监管。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来控制垃圾信息,对有害信息的关键字要设置屏蔽。网站作为交流平台有义务做好监管工作。对谣言要及时发现,及时补救。尽快建立微博语言监测机制,设置专业人员、专业岗位负责微博舆论传播的把关工作,如专门辟谣的组织,设置虚假信息曝光区。当虚假信息大量传播时,及时跟进,利用转发、评论的方式进行辟谣,将真实的信息传达给用户,遏制虚假信息的进一步传播。

(三)建立微博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机制

首先,网络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微博舆论文化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运用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和制裁。因此,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微博秩序,为微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从外在手段或外部环境上规范微博发展。对具有恶劣影响的行为和个人,要追究责任,加大打击力度。尤其是手机微博传播领域的法规条例需要亟待出台。

其次,学校加强微博伦理道德的教育。微博用户中很大一部分群体是青少年和大学生。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喜欢与他人分享思想,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在大量难以判断的信息面前,在不良思想的诱导下,他们会表现出一种迷茫,不知所措。所以,学校有必要组织专业教师开设微博,充分发挥微博的道德教育功能。这要求教师不仅熟悉微博的媒介功能,并能熟练操作,通过微博对当前热点问题进行介绍、评价,引导学生从客观事实出发,合理分析事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合理质疑的道义责任。避免他们先入为主的道德判断,合理质疑信息,避免畸形的质疑心理,容忍存在不同争议的观点,不独断、不自负。此外,学校教师利用微博进行道德教育时,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在平等和谐交流中探讨问题,避免与学生产生距离感,让学生在不断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第三,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传统媒体应发挥其专业人才、权威信源、整合力强等优势,自觉自律,遵守职业道德,不要为了增加点击率盲目转发信息,要时刻注意按照媒体职业道德约束自己、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许多传统媒体也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他们可以利用信息加工能力和品牌优势,根据自身采编人员的专业性,利用微博发布信息,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报道和追踪,对虚假信息积极地纠正。总之,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其掌握更多行政资源的优势,通过与微博合作,利用微博进行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共同发挥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微博舆论作为网络舆论的一种新形式,以其特有的优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微博作为一个多种元素并存的空间,也是多种权利冲突和多种问题凸现的温床,微博舆论文化出现的伦理问题值得重视和关注。因此,正确利用这一双向的、开放的交互式传播载体,使每个微博用户自觉践行网络道德,创造一个真正开放、宽容、和谐的舆论环境,才能够促使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利用微博舆论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0-12.

[2]牛梦笛.后博客时代的媒介参与—微博现象初探[J].新闻界,2010,(3):41 -43.

[3]蒋红翠.从“断章取义”式表达看微博传播的伦理困境[J].文学界(理论版),2012,(6):271-273.

[4]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6.

[5]刘玉梅.网络道德惩罚的公正性分析[J].道德与文明,2010,(5):127 -130.

[6]Wallace,Patricia,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24 -125.

[7]刘兴亮.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0,(3):43 -46.

[8]邓英,李兆延.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6):89 -90.

[9]王前.科技伦理意识养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5.

[10]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97.

猜你喜欢

舆论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