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农村支教过程中的城乡文化冲突及其融合策略

2013-03-19莫运佳

文化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支教乡土

莫运佳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支教,顶替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应该是解决农村基层教育薄弱、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创新之举。一直以来,下农村基层支教被看作大学生无私奉献的表现。然而在支教活动开展前,我们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即城乡文化冲突对于支教活动的影响。教学并不像技术的传授,可以不需要文化背景作支撑。对大学生农村支教过程中文化冲突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思考大学生支教这一现象,以提高大学生农村支教的质量。

一、大学生农村支教中城乡文化冲突的表现

大学生农村支教的城乡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课堂内外两个场域中,表现为理念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层次上。课堂内的文化冲突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理念文化冲突,也包括以教学环境为特征的物质文化冲突。校外的文化冲突也主要体现为以娱乐方式和生活习惯为载体的理念和物质两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首先,教育理念的冲突,大学生们由于接受了最新的教育理念,秉持着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因此,在其支教过程中,大学生们会教孩子们唱歌,为孩子们跳舞,带孩子们上山郊游,带学生踢球。而乡村教师们心中持有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传授给学生们各个学科的课程知识,训练学生的做题速度与技能。而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大问题却不甚关心。表现为在课堂上和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音乐课、美术课被普遍挤占。其次,理论是实践的向导。教育理念的迥异,引发的教学方式的不同也较明显。乡村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难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讲授法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形式呆板,学生的个性教育无法展开;而支教大学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形式灵活。最后,在教学环境上,城乡差异也尤为明显,乡村学校的课桌椅、讲台、黑板、运动场等由于教育经费的缺乏,显得破败而陈旧;而城里学校由于办学经费充裕,有能力为学生们提供干净桌子、整洁的讲台、清晰的黑板和布置颇具人文气息的教室,以及一应俱全的户外运动设施。

(二)学校教育外的文化冲突

支教大学生作为城里人或半个城里人,相对于偏远的支教地来说就是个外地人。从文化的空间性角度来看,任何文化都是某一特定族群的文化,在其内部都会存在诸多分工不同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与分工不仅包括生产、生活资料方面,也包括由此发展而来的制度、道德方面,尽管这种组织与分工上的文化规定性波及所属群体每个成员的各个领域,但都有其使用的特定族群和地域范围,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此一文化与彼一文化便会产生认同失调的情形。[1]这种失调情形易产生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卫生习惯方面,农村孩子们吃饭前,大多没有养成洗手的好习惯。这是因为农村地区深埋着像“窝窝囊囊,万寿无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之类的不良饮食观念。但是支教者们浸染于都市的生活中,养成了饭前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娱乐休闲方面,身处都市的支教者们,以听广播、踢足球、打扑克、玩超级玛丽、唱 KTV、泡酒吧、逛电影院来休闲。而农村的休闲方式跟乡土有着密切的关系,农忙时,男人们坐在自家门前悠闲的抽两口旱烟,农闲时,男女老少去听听土戏。在饮食上,农村地区是单一的山野土味,城里饮食多样且味美。这一切,都会在大学生心中造成一阵阵的不适。

二、大学生农村支教中城乡文化冲突的危害

大学生支教能给乡村学生一个短暂的机会,让他们感受不同的世界,从而给他们幽闭的生活世界带来一段美好的经历,也许可以在有意无意中敞开他们心灵世界重要的窗口,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某些乡村少年一生的命运。[2]这是一种文化的单向输入,而非异质文化间的融合。文化的单向输入,阻断了两种文化的敞开与交融、挖掉乡村孩子的文化之根,最终削弱大学生农村支教的效果。

(一)阻断了城乡文化间的敞开与交融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乡文化共存的格局必将长期存在。城乡两种文化在各自的地域内已被证明是有效的,都具备了存在的合法性。因此,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哪一种文化更优越,而应该思考两种文化如何相互敞开和交融。在现实的支教过程中大学生们会下意识的带着一种文化优越感跟农村教师沟通。有的人甚至还带着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去农村支教。这些举动都反映出支教大学生们仍然极力希望保持与都市文化的丝丝联系,而不愿去面对农村的本土文化环境。从文化发展的脉络来看,农耕文明先于城市文明。后来人们在一个范围内的大量聚集,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也随着改变,城市文化才随之产生了。可见,两种文化的产生,依附于城乡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随着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人员的流动加剧,人们的价值观更加融合,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也为城乡两种文化间的敞开与交融提供了可能。而很多支教大学生却仍像闭关锁国的大清朝,又像傲慢的西方中心主义者,眼里只有自己的文化。既看不到乡土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更看不到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可能性。所以,城乡文化间的暂时冲突,就阻断了两种文化的相互敞开与融合。

(二)拔离了乡村孩子的文化之根

大学生农村支教过程中的城乡文化冲突,阻断了城乡文化的敞开与交融,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出现了不一致现象。支教大学生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城市文化为乡村孩子的成长制造了一个文化选择的难题。很多时候,多一种选择有助于我们做出更为优化的决策。然而,在乡村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一种文化选择却容易造成乡村孩子对本土文化的游离,游离也即拔离。乡村孩子不再那么固守世代相传的乡土文化。城市文化像一个挂在树上的大红桃子,吸引着乡村孩子朝上看,从而使他们忘了脚下的土地。注重培育乡村孩子的文化之根,并不意味要将乡村孩子束缚在土地上。因为,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费孝通先生说过,文化是由于其在一定的环境里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在城里生活必须要懂得城市文化,在乡村生活则必须具备乡土文化。当乡村孩子们仍生活在乡土社会中,就应该注重培育其乡土文化之根,使其能够健康成长于乡土社会之中。

(三)削弱了大学生农村支教的效果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者是带着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所形成的知识经验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所以,教学活动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这些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在外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是不可取的。有的支教者虽然能够意识到乡村孩子自幼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于其教学效果的影响。但是,对于乡村孩子生活其间的乡村教化大环境却没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三者异质异构的情况下,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会强过学校教育。然而大部分支教者均没有以一种平等的文化理念来对待支教地的文化环境。很多支教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引入“先进教育方式”来改进“落后地区的教育体制”。这其中就存在明显的文化优劣论思维,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支教过程中城乡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导致两种文化的抵触,从而削弱了大学生农村支教的效果。

三、大学生农村支教中城乡文化冲突的根源

为了化解大学生农村支教中的文化冲突,我们必须用审慎的眼光从支教活动的理念与操作过程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其缘由。以查清大学生农村支教中城乡文化冲突的根源。

(一)非理性的文化理念

支教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进化论。这种文化理念认为,各地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条线上的各个阶段,自前段向后段进化的关系,如:C1→C2→C3→C4→C5→……若是说某地文化自身各阶段之间是进化的关系,当然可以。但用来说各地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样说带来的问题可就大了。文化进化论认为前段文化进化为后段文化,前段文化已经被否定了,已被“吃掉”了,不应该独立存在了,要说存在也只是作为后段文化的养料而存在了。一句话:文化进化论不承认前段文化与后段文化并存的合法性。[3]秉持文化进化论的大学生们,在农村总是显得那么的不相容。他们嫌弃飘着树叶的井水,惊讶学生为什么会牵着牛、抱着猪到学校来,不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不洗手就吃饭。他们不愿放下城市的身段来接触农村的孩子,辛勤劳动的农人,风俗悠久的村落和满眼的自然世界。他们成了乡村文化王国里的独立王国,并且梦想着彻底改造它。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现状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

(二)缺乏必要的乡土文化知识

为了保证支教的质量,必须要克服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异质异构,这就要求城乡两种文化应实现理念的融合。而只有在两种文化知识相互敞开、交流的时候,融合才有可能。文化知识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原料,没有这原料,只能算是“神交”。如此,对支教大学生进行支教地区的乡土文化知识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现实中,很多支教大学生不具备乡土文化知识,大学生支教的组织者们也需要给支教大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知识教育。一般,我们偏重于严格考核支教大学生的教学能力,在出发前给支教大学生开誓师大会,却忽略了支教大学生对支教地乡土文化的认识需要。再深一步思考的话,还是由于非理性的文化理念招致的恶果。支教大学生在对支教地乡土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下乡支教,他们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必定是照搬城市学校教育的那套。如此一来,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将不可避免。

四、实现大学生农村支教中城乡文化融合的路径

要化解大学生农村支教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只能先从“头”开始。一方面,开展支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奉献乡村教育的志向,促使支教大学生树立起理性的文化理念,为城乡文化的敞开与交融做好思想预备。另一方面,加强乡土文化知识教育,为城乡文化融合提供质料。

(一)树立奉献乡村教育的志向,打通城乡文化融合的通道

2006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后,各高校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和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大学生们积极响应了国家和学校的号召,到农村去支教。这一行动即说明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帮助他们树立起奉献乡村教育的志向。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儒家的集大成着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4]奉献乡村教育志向的确定,促使支教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我国乡村教育事业中。在支教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城乡文化的冲突时,他们也能够积极反思引发城乡文化冲突的根源,以谋求支教效果的最大化,从而促进理性的文化理念的树立,进而打通城乡文化融合的通道。

(二)加强乡土文化知识教育,为城乡文化融合提供质料

要实现城乡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我们必须加强对支教大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素养的培养。支教大学生乡土文化素养的养成无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实现,因为,当前我国区域性的乡土文化课程建设整体相对滞后。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灵活应对,一方面,我们可以邀请支教地教师或负责人,提前来为支教大学生做以“支教地文化传统与现状”为主题的讲座,打开支教大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想象。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实地体验支教地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环境,重点了解支教地的自然环境、乡村情感、乡村劳作、乡村游戏、乡村故事、书籍与乡村知识人。[5]

乡村孩子的生命世界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展开的,与自然的交往乃是生命的起点或者说地平线,在这地平线之上,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样式。乡村情感为乡村孩子种下了谦逊、朴素、富于爱心的种子,是支教大学生了解乡村孩子人格品质的一扇窗户。乡村劳作是乡村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解了乡村孩子的生活现状,支教大学生才能正确处理课堂内外的关系。乡村游戏有助于培养乡村孩子“呼朋引伴”的能力,从而促进乡村孩子的社会化。乡村故事、书籍与乡村知识人是乡村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因素,是营造乡村孩子精神文化世界的组成要素。对上述诸方面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体验之后,支教大学生才拥有了化解支教过程中文化冲突的质材,为成功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容中逵.传统与现代的交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77.

[2][5]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68.68

[3]涂又光.涂又光文存[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88.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2.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支教乡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