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3-03-19杨泉良
杨泉良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及意义
大学即文化,高等学府即文化机构。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正因如此,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2号)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注重加强德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怎样实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一文中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强调,“两个加强”就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不仅是职业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职业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精神。
何谓文化?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的所有创造物,包括观念、制度和器物等。文化是“人化”,是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大学文化即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适应现代管理要求而形成的,深深根植于每个师生头脑中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高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学校形象,师生责任心,荣誉感及物化建设程度的总和;是高校内聚力、创造力、吸引力的源泉。在学校,校园文化是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校园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教师的引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教师的角度去定义校园文化,教师刻苦专研的敬业精神、举止言谈的师德修养、与人相处的协作意识、勇于吃苦的奉献态度、宽容豁达的精神品质、公正严格的判断尺度、严谨厚重的学业功底。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文化素质,才能通过自己由文化而形成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般性操作
近几年伴随高校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一大批职业院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这些职业院校的基础上看,既有成人高校的转型,也有中专类学校的提升。从办学主体上看,既有国家办的,也有社会力量办的。这种多形态、不同主体、快速发展的状态,使高职院校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完善的、规范化的设计,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些学校提升或发展为职业院校之后,校园文化或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或模仿普通高校的做法,或干脆没有顾及而处于散漫无序状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校园文化之育人功能的实现。
职业院校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充分的文化修养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实用型技能为核心的学校。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这样的定位入手。一方面要将“前提”与“核心”进行有效的结合,达成教学中文化渗透和文化建设对教学的导引;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内容,必须进行整体设计,由各部门协调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满足学生文化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素质,从而达成立人的教育目标。
(一)强化环境的文化意蕴,创设具体人文背景
环境的人文背景,既是具体职业院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基础,也是其全部文化内涵的概括。环境本身便是学校文化思路的具体表现,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文化内涵丰厚的校园环境中,人文精神会受到压抑。因此,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实施的背景和进展程度及内蕴的晴雨表,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提升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环境建设既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安排,也包括对广大师生总体精神面貌的设计。这里我们仅就学校整体的布局安排为例进行说明:对于老学校来说,主要是改造,诸如,对缺少文化内涵的建筑进行拆迁、整修,对含有过时的文化观念的环境进行改造等,以此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时代精神。而伴随职业学院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许多地方政府都加大投入建设全新校舍,这就为院校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注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理念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许多职业院校正是借助这种契机,强化环境的文化意蕴,创设具体的人文背景,为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预设出鲜明的导引观念。有些院校不仅在具体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展示文化理念,同时在校园的整体设计中,把不同理念设计出的建筑共同纳入一种文化体系中,使学生身在其中,无法拒绝那种具有强大诱惑力和渗透力的校园文化的染化。这就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了很好的发展前提与动力基础。
正是基于环境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许多院校在刻意打破传统校园建设刻板、单一、缺少文化内涵的筹划理念的同时,把眼光放到校园周边环境的选择。如威海职业学院,政府投资5.6亿建设新校,学校调动了各方面的人力、物力,用几个月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多个预选校址进行对比评估,最后选中了依山、靠海、临松林,连接生态保护区的新校址。在那里,自然精神与人文创造的交合,使校园的大背景具有了鲜明的文化意义。而在3000亩的校区设计和筹划中,更集中地把校园文化理念进行渗透,充分利用其自然的湖面和水道,设置小桥、凉亭等休闲娱乐场所,并将这一场景统一于风格多样、布局讲究的各式建筑之中,既显示出整个学院宽松、自由、富于个性、讲求实效的文化环境,又体现了学习与休闲张驰变化的节奏,这种对于校园文化展开背景的精心设计,体现了设计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恰当引导、学校制度规范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模式
仅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不够,校园文化建设还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校园文化建设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主体。因而适应学生对文化的需要,满足学生对于文化方面的兴趣,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学生自主地对校园文化内容的选择,是充分体现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主体和校园文化终极目的的着眼点和归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自主选择与自觉接纳,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自主地选择文化内容也与具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化课程的教学相互补充和促进,它们共同达成了硬性强化的单一性课业内容与软性自主选择的丰富性内容相统一,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多彩的气象。
当然,学生对于文化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作为青年学生自身由于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做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走向,这正是有的放矢进行文化建设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培养文化素养潜移默化的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强化校园文化意蕴的硬件建设,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在不断调整、不断丰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而,教师恰当的引导既是对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中出现的不足的一个补充和调整,同时也是学生对文化内容判断走向成熟的一个示范。
当然恰当的引导只是软性的规范,这种规范对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种必须的选择,尤其是文化内容具有模糊性和边缘性的因素,原则性的标准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时,浸注教师个人理解的价值判断便成为唯一的重要手段。但是原则性的标准始终在发生着作用,那便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校制度的硬性规范。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获得学校在规章制度上的保障,而规章制度建设本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制度文化既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同时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契机,确立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使文化建设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得到渗透和弘扬。文化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既与各部门工作特点、职责范畴密切相连,又与学校总体的文化建设规划相一致,丰富性与统一性达到完美的结合。二是保障机制。学校总体规章制度不仅规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而且部门的具体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强化课堂教学的文化渗透、学生管理强调日常生活中文化品格的养成、后勤管理及行政管理等制度与办法中、突出对文化精神的倡导和环境的文化氛围的构建等等,这些制度的规定,使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多重保障和多方服务。
在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恰当的引导和学校制度的规范构成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中,在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获得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教师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又使个性化的选择纳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规范中,形成文化建设中个性的张扬与思想内容的规范、丰富的形式和灵动的内容与制度的约束、个性需求与全局设计相统一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
(三)层次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形式针对性相统一的文化建设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层次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自身的层次性上,同时也表现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类别复杂性特点上,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主体与普通高校相比较不仅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层次性更为明显。在高职院校中既有理工科学生又有文科类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与现行专业同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而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和职业高中及中专对口录取的学生,在上述层次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更为具体的层次性特点。文化自身的层次性特点恰好与这种学生层次相对应,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性与梯度性既符合学生接受文化的基础,又符合文化自身发展和构成规律。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层次性特点,使其校园文化比一般高校的校园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就职业院校目前的文化建设状况而言,娱乐性、消闲性的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学生们更多的文化活动是网上聊天、看娱乐性的节目、开展娱乐性活动、欣赏流行歌曲等等,很少有文化含量高和纯文化性的活动,这种浅层的活动对创造文化氛围是有益的,但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无法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相反,这种缺少引导和规范的学生散漫自由选择的文化内容,长久的延续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误解,甚至导致对严肃文化的拒绝。因此,必须改变单一浅层面校园文化的局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将通俗的娱乐休闲性的文化活动与诸如音乐会、作品欣赏、专题讲座及文化研讨等高雅文化相结合,使两者共存互补,相携共进,使校园文化内容成为包含休闲、娱乐、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综合性、丰富性内涵的文化。
高职院校这种层次性特点,不仅需要校园规划和硬件建设的风格多样性特点来对应,更需要学校的各部门协调努力,共同营造适应于硬件设施、浸注文化意蕴的人文背景。只有在学校校园文化总体建设方案下,各部门都从部门特殊性出发,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否则各部门从本位主义出发,对文化建设不能达成一致,就会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相互矛盾以至相互消解的后果,也就无法形成一种真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与学生教育直接相关的还是不直接相关的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这是文化自身层面性和高职院校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共同促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性内涵的必然要求。同时,面对这种丰富性文化建设目标,各部门要明确职责,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分工合作。校团委和科研处根据院党委的总体思路及环境文化意蕴的格调,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设计和理性研究及指导,根据学校具体的学生状况、教师状况及学校环境背景,总结自己以往的作法吸收别人的经验,并在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对于文化建设的进程进行全程领导。对其间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改进,从而圆满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目标。教学部门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渠道,由于教授学生的类别不同,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文化内容的渗透必须具有针对性,理工科类学生,在充分发挥文化课的传授之外,强化专业课的科学精神的发掘和提升,促成理性文化精神的形成。文科类学生则在充分发挥专业课理性文化内涵的同时,努力于文化创造性的开发。对口高职学生则应充分利用好动、少有束缚的特点,由娱乐、新奇、休闲文化活动作为契机,引导他们对文化内容的兴趣,使活动由娱乐的核心地位逐渐变为文化的核心地位,从而强化他们的文化修养,达到文化建设的目标。
(四)文化修养与职业技能相统一的文化建设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教学是双向互动的两方面的内容,专业教学是基础,文化建设是学校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精神内涵的扩展,两者相互依存互为结果,缺一不可。缺乏文化内涵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空洞而苍白的教学,缺少专业教学的文化建设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是引导学生们把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强化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因此,以上所论述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都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适应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对于学生文化修养方面的要求,更具体地表现在对言行举止文明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修养,其内涵主要是对行业特点的文化吸收,一般性文化现象和文化内容知识,以及关注于精神层面的人文修养,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在教学方面,教师要淡化知识的系统性,以专业对应的职业知识需要为目标,以指导专业具体操作的需要为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使两者结合,达成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相统一的高职学生的文化建设目标。
对于文化根底较为厚重的学生及专业,应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文化建设,强化其文化选择的自主性,通过个性化的理解和消化,培养其文化修养方面的自由精神,与此相对应的专业教学改变一般的知识性传授,适应高职学生接受方式,达成“知识够用”的目标,以知识点的讲授代替系统知识的讲解,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点与点之间进行实用性重组,从而形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条件,由此实现自由精神与创造能力相统一的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它既包含学校总体规划,也包含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适当引导与学校规章制度规范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层次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形式针对性相统一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其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专业岗位要求的、文化修养与职业技能相统一的合格人才。
三、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根本性任务之一。高职院校要求培养适合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适合专业对应岗位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这一要求的实现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就业率和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因此,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它既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同时又要将与专业对应的企业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后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缩短适应的期限,赢得企业方面的认可。当然,实际的操作能力在就业指导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而能力的形成又贯穿整个学习期间的始终。就业观的形成不可能在一招一式中完成,因此,就业指导同样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当然,我们强调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并非认为它是绝对的。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人们除了要看专业的操作能力之外,各种因素集合而成的综合素质越来越被看中,而文化修养作为人的品味、修养,是责任感、事业心和能力的一种综合,恰恰能够弥补单纯的操作能力所显示的不足,因此,以增进学生个人文化修养的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重视。于是,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同就业指导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局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和完善就业竞争能力的形成,就业指导又反过来让学校和学生个人自觉地强化文化修养。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与就业指导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
(一)就业指导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通
在我们以前和现阶段的学校工作中,就业指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是两条线索,虽然他们常常在运作中相互交叉,但却几乎没有学校把就业指导放到文化建设这样一个高度。在现阶段,实用性的就业指导占据就业指导的主体地位。由于就业率是衡定高职院校办学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就业指导也简单化为为学生推荐工作岗位,至于这个岗位是否合适于学生和学生是否合适于这个岗位要求,考虑得就很少。因此,就业指导根本没有涉及就业观念的引导和培养的问题,而单纯地变成了岗位推荐。也就是说,作为文化范畴的就业观,完全被直观的、实用的岗位所取代,这也是造成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相融的原因所在。同时,作为考察高职院校办学状况最直接尺度的是就业率,由于这个衡定尺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特点,可在对急功近利的追求中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为许多高职院校看重,并在具体实施中做了夸张的处理,使所谓的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校园文化虽然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但由于文化建设效果显现的缓慢性和对提升学校品位的间接性,使人们在热衷于对急功近利的追求中,很难把它放在适应于它本身价值的位置上。这样做,不仅制约了就业指导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卓有成效的开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学校发展的后劲,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文化对于就业教育的渗透就有了特殊意义,只有就业教育中将文化作为一种主体,通过文化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正确就业观,才是就业教育最为本质的工作,而就业观作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部分,也只有文化的渗透才能得以实现。同样,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就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参与,才使其更为丰富也更接近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区别的个性所在,只有强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业教育因素,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结合,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要求。当然,将就业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还必须解决两者在学校工作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在积极倡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改变在就业教育中急功近利的观念,真正地从培养和塑造就业观入手,改变单一的对工作岗位的推荐,从而使就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同步发展中获得融合和统一,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就业状况是衡量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
就业教育是一项内容非常广泛的事业,它既包含对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强调,也包含着对于专业对应岗位的认识和熟悉的引导;既包含着对择业技巧的把握,也包含着对于岗位适应性的灌输;既包含对具体岗位的选择,也包含择业观念的确立……因此,它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工作。它的最终结果直接表现为就业状况。分析学生的就业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率,这是最为显著、最为明了的标准,也是学校办学状况、教学业绩的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受到职业院校普遍高度的重视,总是将其作为第一指标。二是工作状况,学生就业情况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就业状况也是不一样的,在工作状况中,有的得心应手,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而且在其他方面都能很快进入状态;有的则捉襟见肘忙于应付;有的则完全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这三种状况的比例,体现着学校的具体办学状况。三是下岗情况,在就业的企业中,学生都要与具体单位签订合同,少则一年多则五年,在签合同之前,一般都有三至六个月的试用期。在考察学生就业状况时,试用期间的下岗人数的比例也是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它更直接、更具体地表现了学校办学情况和学生适应岗位的情况。在这三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学生的文化修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学校最为重要的就业率,因为对应聘学生一般并不参加具体实际的操作,而往往以观察、谈话或考试为手段的面试,主要集中于学生的文化修养方面,在这里,文化修养甚至成为比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因素;其次,在工作状态中,决定性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强,适应性强,工作状态好,反之,职业技能差,适应性差,工作状态就不好。二是与文化修养密切相关的人文内涵。这是在具体工作中,有时比操作能力更关涉对人的评价的因素,其中诸如人的涵养、协调能力、责任心等等,因此,人的文化修养在工作状态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后,试用期的下岗比例主要决定了工作能力,虽然工作能力中技术的操作能力占有主导地位,但依然无法离开文化修养中的责任心、交际能力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因素,许多人是因这方面的欠缺而被炒。综上所述,学生能否就业,决定于他们的专业对应岗位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的文化素质,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是检验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准和尺度。
(三)文化的丰富性为学生择业提供了灵活的思路
校园文化相对于大的文化概念毕竟是一个具体的文化,但作为文化的自身的丰富性特质,校园文化同其他文化是共同的,文化活动的形式拒绝单调,文化的内容也拒绝单调,单调是与文化的方式及内涵格格不入的。而只有适合于文化自己的方式和内涵的作法,才能使文化建设、文化传播落到实处。从内在的校园文化功能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绝不只是背诵一些文化术语,掌握一些文化形式,阅读一些文化作品,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的文化精神。什么是文化精神呢?文化精神就是以文化的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意识。塑造学生的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也是对于学生就业选择最有意义的文化内容。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学生就业大战中,学生的就业情况有两种情形:没有选择的就业和没有就业的选择。没有选择的就业是学生只安于某一种工作,一方面特别保守于专业的局限,没有开拓与专业相关岗位的想法;另一方面,没有或缺乏岗位选择的自主性,只要有了一个岗位就心安理得。这两方面除了大的就业背景的原因,即竞岗的人员太多而岗位又太少,使所谓的双向选择被事实中的单项选择所替代的状况之外,有些有选择机遇和可能的也往往被放弃了,这就不能不说文化精神方面的缺失了,正是因为文化精神的缺失,才使从业者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能调换方式和视角去看待问题,而总是拘泥于传统的专业禁锢之中。这使专业不但不能成为岗位选择多视角、边缘化的基础,反而成为消解这些选择的因素。没有就业的选择,就是干脆找不到工作,在这部分人中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专业能力不过关。这类学生中有些甚至有很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由于没有吸收或有效地把专业理论转化为能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无法适应具体操作。一种是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从工作的角度讲,完全符合于高职院校培养人的要求,但由于在其他的与文化素养密切相关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责任心等的欠缺,以及灵活性的不足使其走不出专业的禁锢,不能容于单位的人群而失去机会,所以始终无法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修养对于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学校期间丰富的文化生活培养出的人文精神,才能在职业选择中立足专业基础,统筹相关岗位,选择恰当的工作,这是文化式的职业选择,只有这种选择对于选择者才是最为“人化”的选择。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提供了学生工作的所必要的文化修养,而且文化的丰富性也为学生择业提供了灵活的思路。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的结合、统一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是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的结合,不仅扩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就业目标,同时也使就业指导提升为一种文化,使其内涵更具有渗透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的有效结合,不仅需要具体操作部门的通力合作,而且要求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进行统畴和规划。只有在学校统畴之下,各部门各司其职,才能有效地达成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