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妈祖民俗体育文化探析

2013-03-19

文化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妈祖民俗天津

刘 欣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传媒系,天津 300381)

天津是座建城六百余年的移民城市,多种文化汇集于此,其中妈祖文化颇具特色,是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位于东门外的天后宫,俗称“娘娘庙”,是世界三大天后宫 (福建湄州祖庙、天津天后宫、台湾北港朝天宫)之一。天津是妈祖文化在我国北方的传播中心,妈祖民俗体育是妈祖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天津妈祖民俗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接燕山。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天津的兴盛肇始于元代,滥觞于漕运。元代的天津,已经成为货物中转的码头,大大小小、南来北往的船只云集于三岔河口。海运风险很大,常有船工葬身海底,元政府便于至元年间 (1264~1294)在直沽河东岸建造了“天妃灵慈宫”,即东庙。泰定三年 (1326)又在三岔河口西岸建造了另一座天妃庙,即西庙(今东门外天后宫)。天妃后被称为天后,即妈祖,天津人称妈祖为娘娘,每逢农历三月娘娘的生辰,天津各界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娘娘会”,民间的法鼓会、中幡会、高跷会等相继表演绝活,祭祀娘娘的庙会成为天津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清初,妈祖庙会达到鼎盛,先后受到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赞誉,故又称“皇会”。天津皇会在当时影响很大,直至1936年后才停止举行,旧时代的妈祖民俗体育也随之销声匿迹。1988年,天津恢复了皇会,妈祖民俗体育重展雄姿。2008年,天津皇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民俗体育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天津妈祖民俗体育的主要内容

天津皇会是有组织、有计划、有严格规定的活动,筹划精细、措施完备、会规严密、等级分明、礼仪繁缛,这些并非一般的庙会所具备。 《天津皇会考纪》记载,每逢皇会,四乡八镇前来进香者、贸易者和看会者多不胜数,“红颜白鬓,迷漫于途”,“各种船只,咸集津门”;出会时沿途各路“人山人海”、“绝无隙地”,致使“百业停工、交通断绝、万人空巷、观众如潮”,其盛况可见一斑。如今天津妈祖民俗体育表演项目的数量已大为减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捷兽 (耍狮子)、杠箱、中幡、重阁、法鼓、跑落儿、高跷、清平竹马等。

(一)捷兽 (耍狮子)

狮子虽非中国本土所产,但舞狮运动很早就成了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天津皇会上,舞狮是一道久负盛名的传统花会。狮子是为妈祖娘娘出巡时开路护驾的,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4个大狮子和若干小狮子配合着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表演雄狮出山、狮子滚绣球、踩桥、走八字梅花桩、跨越障碍等,姿态优美、技巧高超。

(二)杠箱

杠箱分为“花子杠箱”、“富贵杠箱”和“五虎杠箱”三种表演形式,道具是一个重约50斤至60斤的大木箱,贯以一根约5米长的竹杆。表演者用竹杠抬着大木箱,竹杠不能离身,也不可用手扶,在路上行进中进行肩扛杠、前胸顶杠、肚子顶杠、喉咙顶杠、后背顶杠、腰抬,以及换肩、翻转、蛤蟆跳等各种动作或对打表演。

(三)中幡

幡竿是一根碗口粗细二三丈甚至四五丈长的大竹竿,顶上有三面小旗,还挂有小铃,中间是一幅绸缎长幅。中幡高大沉重,表演者能够将其舞动,或者在保持幡竿平衡竖直的情况下做出种种抛掷动作,然后用头、肩、臂、肘、手或用额、鼻、颌、牙、唇将其稳稳地接住,然后继续弹起,如此往复进行表演。

(四)重阁

重阁又称“节节高”,表演分上、下两层,下层均由身强力壮的中青年男子扮演,上层均由十来岁的男女儿童扮演。两人或三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按一出戏的人物形象打扮。表演时,要求上、下两层的演员配合默契,动律协调一致,表演以串街演出的形式,走出各种队形。

(五)法鼓

法鼓在天津发祥,据史料记载源于明代。法鼓起源于佛教音乐,后传入民间。法鼓表演最精彩处,是用手中的钹、铙等乐器,随着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音乐,做着一个接一个上、下翻飞的动作,要求双膝不停地屈直和腰部多方位摆动,做到钹翻转于手中,铙萦绕于周身,则称之为“飞钹缠绕”。表演至兴致时,将钹和铙抛于空中,再用手接住继续表演。

(六)跑落儿

跑落儿以表演者抬着供奉神像的辇(或轿)走和跑、起和落而得名。跑落儿均以法鼓开道,行会时,请抬辇 (或轿)人步伐随着一定的节奏前行,当法鼓与辇(或轿)有一段距离时,辇 (或轿)一鼓作气跑至法鼓会尾,然后停下歇息至前面的法鼓又与辇 (或轿)有一段距离时,辇 (或轿)就又继续跑至法鼓会尾停息,由此跑跑停停、停停跑跑,要快如疾风,稳如泰山。宝辇由辇顶、辇龛、辇座、辇杠四部分组成,辇身为木质,精雕细刻,配以饰物,壮观华美。辇内设天妃娘娘偶像,杠夫前后各8人,指挥前后各1人,另有数人各司其职。宝辇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形式,有规范的路线、动作,杠夫步伐严格统一。

(七)高跷

表演者双足缚于1尺至5尺高的木棍(跷)上,依循一定的表演程式,在时紧时松、节奏有序的锣鼓声中边走边扭,如履平地。表演形式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跷腿”较长,表演细腻,动作文雅,以扭唱和刻划人物取胜。武跷“跷腿”较短,表演节奏快,动作的幅度较大,以较难的动作技巧取胜,如倒立、翻筋斗、劈叉等。

(八)清平竹马

清平竹马是跑竹马的一种。道具竹马用竹篾扎结而成,马的颈部系有铃铛。马肚间上、下穿通,演员套入其间,右手牵马缰绳,左手持马鞭,根据乐曲节奏做出骑马跑的各种动作。清平竹马分成以唱为主和以跑为主两部分,表演后者时,锣鼓齐鸣,演员飞快地跑动起来,场上立即马铃声四起,仿佛千军万马奔腾一般。

三、天津妈祖民俗体育的特征

(一)祭祀性

天津俗语说:“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城。”妈祖崇拜是天津宗教信仰的原生点,千百年来拥有广泛信众。妈祖在天津被奉为“三津福主”,成为天津的地方保护神,在人们心目中的显赫地位无以撼动。天津妈祖民俗体育源于妈祖崇拜,是在妈祖信仰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民俗体育形式。皇会本身就是酬神会,人们把对妈祖的崇拜用一种宗教的祭祀仪式来表达,并把体育也包容在这种仪式之中,以获得神灵的赐福与保佑。妈祖民俗体育与生俱来便带有宗教祭祀的特征,体育内容通过祭祀仪式表现出来,成为祭祀活动中最壮观、最灿烂、最吸引人的核心事项。

(二)娱乐性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民俗体育无论起源如何,最终都会演变成人们健身娱乐的载体,娱乐是民俗体育的根本点与落脚点。天津妈祖民俗体育作为妈祖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目的是娱神,通过此种形式换取神灵的愉悦与欢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活动本身的神本色彩逐渐下降,人本因素不断增强,借助这一平台,人们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消遣娱乐的机会和场所,表演的形式又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娱己”又“娱人”的需求。天津妈祖民俗体育,在从以娱神为目的,渐渐变为自娱为主、娱神为辅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满足了人们自娱自乐的世俗要求,起到了“神人共乐”的作用。

(三)传袭性

一项民俗体育一旦形成后,就会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虽然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有所变化,但其核心与固定的仪式,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天津皇会的历史是漫长而辉煌的,自元代以来,历经繁荣与衰落。参加皇会表演的队伍数量,每次都有增减,最多时可达150余道,最少也有30多道。其中不少民俗体育项目古已有之。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传袭至今,在民俗体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变异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态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妈祖民俗体育的表演内容、表现形式和技巧等都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皇会无论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规格,天津民间各会在表演过程中,吸纳了其他地方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项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项目保留下来,一些项目失传不见,一些项目丰富起来,内容上吸收了很多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借古说今,关注时事。皇会鼎盛时期,以高难度的动作展示功夫吸引观众,如今的表演难度已大大降低,人们在民俗体育中追求的是安全与娱乐。

(五)延伸性

妈祖民俗体育的娱乐性,能够烘托浓烈的节日气氛。因此,妈祖民俗体育活动,不仅局限于皇会表演,还延伸至各种民间节俗活动中,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演出项目。昔日的天津皇会从农历三月十五日起至二十三日天后娘娘诞辰日为止,共举行九天,期间十六日、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二日四天有异彩纷呈的民俗体育会表演。作为皇会分支的其他花会则通常在节日庆典中出现。如蓟县独乐寺庙会、葛沽宝辇花会等,为欢度春节、元宵节,定在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出会。此外,“五一”、“十一”等假日及各类庆典活动中,也经常看到舞狮、高跷等项目的表演。

四、天津妈祖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

发展我国民俗体育是一项关系到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伟大事业。在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大量涌入我国的今天,我们缺乏对中华民俗体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现代体育已给中国的民俗传统体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已使之边缘化,民俗体育无论从发展水平还是普及程度,均处于弱势地位。天津妈祖民俗体育是国家级“非遗”——天津皇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体育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民俗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应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加强宣传与推广

天津妈祖民俗体育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得到良好发展,与浓厚的社会氛围密不可分,广大的群众基础是其传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使更多的人成为民俗体育的爱好者、参与者和传播者,就必须大力营造民俗体育良好发展的大环境。大众媒体的宣传,“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文化及娱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体育媒体所形成的‘体育信息环境’对人们体育行为、体育意识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们通过各种体育媒体获取大量新的体育信息,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同时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个体行为。”[1]利用大众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民俗体育的娱乐功能,推广相关知识,创造民俗体育发展的有利氛围,有助于社会形成珍爱民俗体育文化、继承民俗体育传统、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良好意识。

(二)重视研究与创新

民俗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它总是和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联系;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我国的民俗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及心理等形态,它既是现代竞技体育原形与胚胎,又是现代竞技运动的基础与补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但在终极目标上,民俗体育与包孕它的民俗一起,起着传承、延续、发展人类自身的重要作用。[2]天津妈祖民俗体育有着深厚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色,是我国民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价值的体育文化遗产。开展天津妈祖民俗体育的系列问题研究,包括赛事研究、调查研究、开发研究、与经济建设的互动研究等,是天津妈祖民俗体育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天津妈祖民俗体育种类繁多,中幡、扛箱、高跷、抬阁、秧歌等几乎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鹤龄、十不闲等许多表演形式却只能在历史资料上见到,这就要求我们在保留传统精彩项目的同时,还要增加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的创新项目,在内容编排、表现技巧、表演套路、服装道具等方面,把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和谐巧妙地融合起来。继承中创新,创新中继承,让民俗体育展现时代风貌。

(三)寻求交流与合作

妈祖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妈祖信仰源于北宋时期的福建,千百年来在浙江、上海、南京、山东、天津、广东、香港、台湾等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广泛传播。各地妈祖民俗体育的开展各具特色,地域性较强。寻求与其他妈祖信仰地区体育文化的广泛交流,是天津妈祖民俗体育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交流促繁荣,交流促进步,展示天津特色,吸收他方经验,天津妈祖民俗体育将会焕发新的活力。

民俗体育来源于群众,传承于群众,发展于群众,不能脱离群众而遗世独立,其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主体是人。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事项,是一种活态文化,其传承方式主要是人的传承,只有民众的认可和参与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惟一途径。[3]妈祖民俗体育的发展,必须要寻找有效途径,重视传承人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另一方面与各级各类体育院校合作,开展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培养妈祖民俗体育的传承人才。

[1]王健.大众传播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7,(3):69.

[2]柯玲.中国民俗体育学探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761.

[3]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J].体育科学,2008,(4):84.

猜你喜欢

妈祖民俗天津
冬季民俗节
如果天津有“画”说
民俗中的“牛”
妈祖祭典
天津卷
民俗节
《天津之眼》
天津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万国茶帮”拜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