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农村中医继续教育探讨

2013-03-19李勇华骆继军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库区卫生院

李勇华,骆继军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20)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因此,三峡库区人民对健康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库区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尤其表现为中医药服务的严重不足。如何加快发展库区农村中医事业,培养实用型中医临床人才,发挥中医药的“简便验廉”优势,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库区农村中医的继续教育。

1 现状与问题

三峡库区跨越鄂西、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总面积约7.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万,以农村和大山区为主,农业人口众多。近年国家比较重视库区农村中医事业的发展,且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以万州为例,现有卫生院41所,其中乡镇卫生院27所,中心卫生院14所;中心卫生院全部建有中医科(诊疗室)、中药房,科目涉及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灸科、康复理疗科等;中药饮片品种最多达500余种(最少250余种);有21个乡镇卫生院单独建有中药房,中药饮片品种最多达450余种(最少120余种);设置村卫生室499所,其中能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有305所。

库区中医事业尽管有初步发展,但整体状况仍然较差,农村中医药西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比较严重。结合本校对三峡库区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的抽样调查[1],并采用《重庆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国家投入中医药的资金不足。国家投入中医药的资金远远不及对西医药的扶持,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的中医药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医疗人才总量不足。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0.52人(国家标准为1.70),而其中实际从事中医工作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更是极微。调查发现,库区农村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仅有一两位执业(助理)医师(基本上就是负责人),有的甚至连一位都没有。(3)未建立中医人才梯队。一所卫生院的实际执业中医人员往往只有一位或几位,年轻医师即便是中医类毕业生亦主要从事西医工作。(4)中医人才学历低、职称低。农村中医人员大多为无学历者,初级及无职称人员约占71%,实际执业的老中医大多为当年的“赤脚医生”,真正水平较高的中医人员并不多。(5)中医人才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极少,未落实继续教育。(6)年轻中医水平较低。个别年轻的执业中医多为中医类中专或大专毕业生,没有进行过系统进修,实践经验不足,理法方药的中医临床思维不严密。库区中医的这种状况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中医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着三峡库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来看,三峡库区农村中医人才急需“内培外引”,而事实上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至今仍然很难“下得去、留得住”,因此关键在于“内培”,在于加强继续教育。

2 措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农村医学人才既能用多种医疗技术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又能很好地承担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城乡卫生统筹政策快速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及模式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城乡医疗环境差距进一步缩小。《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政府主导、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新农合、城乡统筹、社区卫生服务等新形势和新政策都对现代农村中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国家政策支持与投入

党和国家对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来都很重视,出台了“三农”、“西部大开发”、“发展传统医药”、“中西医并重”和“移民后期扶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在继续教育方面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和考核机制。库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能提供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并进行了绩效工资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实现零利润销售。新的医疗保障制度让农民在基层医院的医药报销比例大大提高,这些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库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但是,国家政策多为全局性的,针对性不强,导致部分政策难以落实。库区农村中医的发展仍然严重滞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极少,中医科室设置不足,中医特色的适宜技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服务几乎没有开展,中医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层次不高。

首先,各级卫生行政领导需要在思想上加强认识,真正贯彻实施党的“中西医并重”政策,合理分配卫生发展资金,支持农村中医继续教育项目。其次,要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库区农村中医的继续教育项目,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并且落到实处。再次,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对初期效益不佳的年轻中医给予优惠和扶持政策,继续教育期间对其进行合理补偿,缓解临床效益、工作积极性和缓慢临床经验积累之间的矛盾。

2.2 建立灵活的继续教育机制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建立科学的库区农村中医继续教育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在学习形式、时间、层次等方面要规范,而且在学习内容方面也要规范。因此,应充分考虑地方上的具体实际情况,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操作性。

在支持和扶助三峡库区农村中医临床人才学历提升、执业资格、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应该制订一系列的政策及实施细则。积极探索高层次中医人才下乡支农、具有乡土特色的专科专病培训、名老中医“师带徒”、中医经典著作理论与临床培训、中医辨证论治能力培训、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药养生保健培训、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名老中医经验推广培训、中医特色技术培训等城市中医卫生资源和人才技术支援农村的路子,找到一些有效的“输血”途径;探索三峡库区农村中医人员提高自身临床技能,建立内部“传、帮、带”机制,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发挥中医特色的自身“造血”优势。

2.3 树立全科理念

农村医疗人才要求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相关技术于一体,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安全、方便、经济的基本医疗,这在本质上属全科医学理念。中医学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全科思想,重视整体观、个体化治疗,以预防为主[2]。虽然乡镇卫生院已经开展了全科医疗卫生服务,个别人员也接受了规范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但在库区农村,中医基本上只局限于为农民治病,并没有发挥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的作用。农村基层医院医生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作为一名中医,应在医疗活动中贯彻实施全科理念。虽不要求所有中医人员均接受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但关键是要开展继续教育让其学习和接受全科医学理念,将“六位一体”和中医药结合,改变传统纯粹治病的观念,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的作用,在诊疗活动中对农民进行渗透和宣传,提高其健康意识,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获得健康长寿。

2.4 提高学历与职称

库区农村的执业中医多为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的规定,这些中医人员是没有执业资格的。但事实上,他们正在为农民健康提供中医药服务,不能将其全部“一刀切”地终止执业。因此,尽快提高其学历,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其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获得执业资格,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库区唯一的高等医药院校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1985年起开展中医成人专科教育,25年来共培养了2000多名专科层次的中医人才。我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早确定的“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试点单位之一,从1999年至今,累计为农村基层培养了3000多名中专层次的乡村医生[3]。虽然已经做了较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基层医院要求不严,管理不力,政策支持不够,近年已经停止乡村医生学历提升招生。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进行清理,严格要求,出台政策,督促乡村中医提升学历,使库区的中医人员能全部做到合法行医。

2.5 加强适宜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农村当地名医资源,周边名医、名院和高等院校资源,建立农村中医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采取“边工作、边学习、边培训、边教育、边提高”的教育路径。培训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如正规学习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在职自学和离职提高相结合等[4]。培训内容应该着重于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全科医学理念、专科专病特技和中医药养生保健,尤其是针灸、推拿、拔罐、埋线、小针刀、火针、穴位注射、刮痧、蜡疗、药膳、药酒、膏方、丸剂制作等在农村没有充分应用而本身又极为实用的、具有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整个中医继续教育都需要尊重中医本身的基本理论,为广大农村中医树立严格的中医临床思维,改变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医纯粹的“辨病论治”、“药理指导中药运用”等行为。

2.6 强化中医人文素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中医药在基层本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思想意识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使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减少,中医特色不浓,优势不明显,农民开始大量接受“作用快”的现代医药,导致中医药的“领地”在农村逐渐缩小。但现在库区农村的经济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逐渐增高,但仍然存在着“重西轻中”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关键就在于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医科普在农村的宣传还极为不够,这也与库区农村中医本身的中医人文素养不足有密切关系。

2010年12 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保护和壮大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2012年1月,重庆市卫生局、重庆市发改委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医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推进一批中医文化建设项目。可见,近年三峡库区很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但应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建设和宣传要真正“下农村”、“下基层”,以增强农民的中医药养生保健观念,让农民接受中医药。另外,加强对乡村中医的中医人文素质培养也极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最佳的中医药宣传员。

2.7 提高年轻中医的临床能力

三峡库区农村中医数量少,断层现象尤为突出,只有少数年轻的中医执业人员,多为医学院校毕业不久的中专或大专生,没有经过进修、培训,中医临床能力差,而且“西化”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有所倾斜,鼓励年轻中医进修、培训和进行师承学习,在学习期间对其给予与在职同等的待遇。快速提高年轻中医临床能力的一条捷径就是师承学习,而对于库区农村中医来说,国家和省、市级师承机会几乎没有。因此,政府应该考虑大力开展地区级、县级甚至乡镇级院内中医师承工作,充分利用本地名医资源,带教乡村年轻中医,切实提高年轻中医的临床水平。

[1]余甘霖,杨建平,冉隆平,等.地方医药卫生类高校在统筹城乡教育改革中办学定位的思考[J].重庆医学,2009(23):3029-3030.

[2]李勇华,杨德全.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培养农村医疗人才浅探[J].光明中医,2009,24(6):1177-1178.

[3]苏绪林,谭工,许代福,等.着力培养农村中医实用人才 服务城乡卫生事业[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25-26.

[4]韩永祥,胡敏,汪红兵.基层中医药人才继续教育及对策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47-249.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库区卫生院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卫生院切莫孤军作战
警惕卫生院拖医改“后腿”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卫生院重新吃上“大锅饭”
“编制”致卫生院陷尴尬境地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