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性

2013-03-19赖纯胜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积极性马克思主义思政

赖纯胜

(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 汕头 515031)

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在思政课教学工作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因素。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他们就会积极研究学生的思想和爱好,会认真准备材料和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和打动学生,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就不会认真听课和学习课本知识,不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那么,如何建设思政课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让思政课教师在当前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仍然能够把职业当成事业,充满激情地投身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如何让大学生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多元价值观盛行的环境下,仍对接受马克思主义有较高的积极性?本文在对一些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探析影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我们对135位来自20个省份、20多所医学院校的硕士新生和200位已经学完本科阶段思政课的大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1.1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 对本科阶段的思政课,有24%的学生表示喜欢,2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4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1.1.2 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选择“教师讲得不好”的学生占24%;选择“听得太多了、听烦了”的学生占40%;选择“自己不感兴趣、不想听”的学生占15%;选择“因为专业课压力大”的学生占14%;选择“不想被洗脑,不想听粉饰太平的东西”的学生占7%。

1.1.3 思政课的上课方式 对于“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好的上课方式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参观和社会实践”的学生有64%,选择“专题讲座”的有30%,选择“课堂讨论”的有18%,选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自己找资料,然后做报告”的有1%,选择“其他”的有2%。

1.1.4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评价 7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很伟大,很正确;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24%的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不太关心或不太了解。

1.1.5 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情况、对社科类知识的关心情况 9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9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学点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90%的学生表示喜欢听时事方面的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大部分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很伟大、很正确,这令人感到欣慰,说明思政课教学还是有较好成效的。大部分的学生(占70%)能基本接受思政课教学,但事实上,大学生对许多专业课都谈不上喜欢,只是出于对将来专业发展的考虑而较为重视而已。而明确表示不喜欢思政课的学生有将近1/4,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绝大部分学生希望学习政治经济知识和时事知识,这些信息为我们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指明了方向。

1.2 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的一些措施

1.2.1 好的教学内容是关键 首先,大学的思政课应该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应该能够解答大学生的困惑,让大学生得到思想启迪。诚如学者所说,“德育针对的是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等,有力量的德育应当是深入人心,延伸人的精神,有利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人正在精神深层中经受着来自于价值秩序混乱的德育困惑。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要求德育以丰富的文化蕴涵关怀人的精神世界、建设人的精神世界,关照人的生活,缓冲和降低人的生存压力,提升人的精神能力”[1]。其次,思政课教师应适当讲授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的知识,以提高思政课的知识含量,同时还应该多介绍国内外的时事。

1.2.2 恰当的授课方式很重要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权威主义现象,体现在教师居高临下对待学生,突出表现在学生对课程没有控制权,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德育课的话语形式是指导性、宣讲式的;德育课教学的主要举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正确的事实”和“正确的唯一答案”。当前的大学生比较有主见,对于此种教学方法不喜欢甚至反感。教师的课堂话语方式应该转换为证明式、说理式和商议式;教学方式应该多采用问题探讨式;教学模式应该采用民主协商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进行“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的模式,发源于美国,目前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服务学习。它透过有计划安排的社会服务活动与结构化设计的反思过程完成服务的需求,并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2.3 根据大学生个人主义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 鉴于当前大学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较强的特点,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讨论社会问题。比如可从“你希望生活的国家是怎么样”的问题入手,来探讨国家、社会与个人生活质量、人生幸福的关系;比如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果能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1.2.4 辅以一些必要的教学管理手段[2]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哪怕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很好,一些学生同样不会来听课。下面是笔者觉得比较有效果的几个教学管理办法。每次课都随机点几位学生回答问题和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考勤管理。在第一次课时,教师就应该明确宣布,以后每次课都会提问,提问时没有到场的学生,对其课程成绩会扣较高的分数,比如一次扣10分。鼓励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学生,每次课让学生踊跃发言,开展讨论会等;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在课题上做专题报告;评选“最有思想的大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加分奖励、荣誉奖励或者是一定的物质奖励。

2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1 访谈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40名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较深入的访谈调查。他们的基本情况是:男教师26名,女教师14名,分布在10所高校工作,这些高校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业性学院;既有国家“211工程”学校,也有地区性一般高校;既有普通高校,也有职业技术学院。他们的学历构成是硕士生27名,博士生5名,本科生8名,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年限都在5年以上,大多数有20年左右的教龄。我们访谈时询问的问题主要是:您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您把工作当成是职业还是事业?您对工作是否积极投入?您觉得您的教学效果如何或者您是否觉得思政课有用?您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您觉得您的同事对教学工作是否认真投入?您认为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是什么?您觉得目前国家和各省针对思政课教学出台的一些激励政策的效果如何。访谈调查的结果如下。

(1)总体上,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他们对工作比较投入,一直在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存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对教学工作抱着应付的态度,按照他们的话说“能过得去就好”。

(2)绝大部分教师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正确和伟大的。

(3)绝大部分教师把思政课教学和科研仅当做是职业,是谋生的手段。

(4)影响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一些因素:①从事意识形态的工作,不受领导和其他专业教师的重视,有的教师说在校外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的具体工作;②思政课是公共课,学生不重视,哪怕是准备得再充分,讲授得再精彩,学生仍然不感兴趣,因此教学成就感不强;③教学改革难度太大,搞教学改革是“吃力不讨好”;④教学好坏关系不大;⑤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⑥对马克思主义和课本的内容不太相信;⑦根本就不喜欢教学工作;⑧不想太累,差不多就可以了,不想有更高的发展。

(5)目前国家和各省的相关部门针对思政课教学出台的一些激励政策,有一定的效果,对一些比较优秀或上进心强的教师来说效果较好,而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激励作用不是非常明显。

2.2 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一些措施

现代管理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此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最主要的成就。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员工对工作感到满意或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环境或条件引起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则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改善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但不能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容易形成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而激励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如果处理不好,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但影响不大。

目前国家和各省的相关部门对思政课非常重视,针对思政课教学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比如保障教学经费、开展评估活动、设立专门的教学课题、建立学校领导听课制度、组织教学评比、评选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等。这些举措有良好的效果,我们觉得如果能够做到以下两方面,效果则会更明显:一是切实落实学校领导听课制度。有的教育部门要求学校领导每学期至少听两次思政课,这个制度是非常好的,但遗憾的是有些学校的领导或者因工作太忙,或者因不太重视而未能落实。领导亲临课堂听课能够给教师带来压力和动力,可以较快改变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领导太忙,也可以由教务部门、宣传部门或人事部门领导去听课,之后再由学校领导签名上报省厅,省厅思政处每学期公布听课落实情况。二是设立教学系列职称,评教学型教授,鼓励思政课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于教学工作。

不过,根据双因素理论,国家和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这些措施大多是属于保健因素,而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还需要大力加强激励因素。

(1)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对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人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甚至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有3个:一是权力,二是资本,三是思想。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亨廷顿教授和哈里森教授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析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不能成功转变成发达国家的原因,最后他们认为,人的价值观是关键原因[3]。阿尔蒙德和韦伯指出:“一个稳定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的发展,不是依靠政府机构和政治结构,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持民主系统,否则,这个系统成功的机会将是渺茫的[4]。”思政课教学就是直接进行改变人思想的活动,并且是改变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思想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对社会的美好和国家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同时,我国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来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支撑。

(2)运用哲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大力宣传工作对于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的重要关系,转变一些教师的观念。

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女性教师,她们抱着“工作差不多就行,人生短短,何必太累,应该追求生活质量,及时享受人生”的态度,而且对自己的这种态度感到非常洒脱和得意。无疑,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业、工作和劳动是获得幸福的源泉,是构成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之所以必须从事工作、劳动,不只是谋生的需要,事业、工作、劳动是与人的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工作和劳动来展示自己的内在力量、才干、勇气、谋略、敏锐等,以此博得众人真诚的赞赏、认同和敬重。创造性是人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人自由本质最重要的体现。正是因为人的创造性,正是依赖人自己的创造活动,人才把自己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成为活动的主体。创造性与人的幸福感之间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依赖事业、工作和劳动,才使人所特有的创造性能量得以实现,得以获得体现和释放[5]。“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罗兰语)。根据我们的观察和了解,被调查的这些教师平时的情绪状态事实上并不是非常积极的,容易被激怒,经常流露出郁闷的神情,有时候还主动表示感觉生活很无聊。反而是那些工作责任感强、工作积极性高的教师情绪状态更加积极、更加平和、更加自信和快乐。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幸福感与工作关系非常密切。“工作可以是体现心流(即沉醉和快乐的心理感受)的最好场所。通常工作都有清晰的目标和要求,你会不断收到表现优或劣的反馈信息,工作要求你专心,尽量减少无关刺激,很多时候,工作的要求与你的天赋或优势旗鼓相当,所以人们通常会觉得在工作中比在家中投入的精力更多”[6]。当然,一些人可能认为自己不喜欢所从事的工作,所以无法从工作中得到幸福。对此,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我们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人们对于工作的定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工作及生活的满意度”。所以,工作是否能带来幸福感受,最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使命,我们自然会认真投入,并乐在其中。

(3)举办成就动机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学习、工作、研究等活动中追求成功的内部动力。在管理心理学中,成就动机主要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而且力求达到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动机,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家庭教育方式、文化背景、组织的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个体在工作中认为任务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时,都不会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只有在难易适中的情况下,个人的成就动机才最强。所以,要想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就要培养教师的高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可以通过外界刺激与训练而增强,并影响现实的行为。

[1]郭凤志.德育的现代困境、归因分析及其超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77-82.

[2]殷智红,叶敏.管理心理学[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3]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阎华江,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皮家胜.敲开幸福之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猜你喜欢

积极性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