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

2013-03-19静,曾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护理学

谭 静,曾 兢

(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重庆 400038)

随着我国护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培养护理教学、科研及临床高级护理人才的主要渠道[1]。我国自1990年开展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护理人才,促进了我国护理教育和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2]。目前,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否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能否满足护理专业化的发展需求都有待进一步思考。本文对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以期为护理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的需求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3]。其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两方面的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入学方式、课程教学、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论文撰写及答辩等诸多环节。培养模式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4]。

2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2.1 培养类型

2010 年以前,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仅有科学学位,具体专业方向各高校不尽相同。为满足护理专业和医学发展对临床高层次护理专门人才的需求,2010年国务院召开第27次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这是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医学专业学位。全国首批共有28所高校试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2011年正式启动招生工作。目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个层次相同、侧重不同的培养类型。

2.2 招生入学

良好的生源是研究生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5]。目前,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来源主要是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少数学校招收同等学历者(护理专业大专学历且工作满两年以上),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不仅需要满足前者条件,还需要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6]。招生方式主要是全国统招,参加全国硕士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共3门,其中思想政治和外语为公共课程,由教育部统一命题,所有考生必考;专业课程为西医综合或护理综合,西医综合由国家统一命题,护理综合则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题,同等学历考生则需要在复试时加试基础理论课。统招过线的学生参加面试,最后经招生单位综合考虑后决定录取对象[7]。

由于我国采取了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过分注重考生的笔试成绩,难以准确、全面地衡量考生的综合素质,使得一些综合条件不错的考生仅以几分之差就失去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容易使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员被淘汰[8]。美国、英国等国家[9]研究生入学条件都比我国低,且招收范围更广,其主要采用申请而非理论考试的形式,这样既避免了优秀护理人员由于考试发挥失利而错过深造机会,也给更多的护理人员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2.3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10]。目前,我国护理硕士培养目标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虽然各院校都充分认识到了培养研究生能力的重要性,但护理专业的特色却不明显。培养目标主要是笼统地要求护理硕士研究生掌握护理教育、管理、科研和临床护理方面的能力,对所培养的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没有具体描述和明确要求,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缺乏指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国家尚未统一规定护理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国内各护理院校在借鉴国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尝试形成适合本校特点的培养目标[11]。我国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这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启动和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单伟颖[12]研究显示,针对科学学位、专业学位两个类型的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其侧重点和重要程度应有所不同,应制订规范可行的护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标准。

2.4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4]。我国自1990年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以来,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探索与改革,目前国内各护理院校都建立了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沈勤等人[13]调查显示,由于我国尚无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各高校根据院校师资及教学资源情况,自行设置教学课程,校际之间差别较大。课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4部分组成,通过学分制完成课程学习。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与医学生相同,护理专业课程和选修课数量较少,学分大多需要通过完成医学专业课程来获得,专业分科不明显,且缺乏专业核心课程,很难满足研究生的个人发展需要,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使研究生很难接触到护理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国内还缺乏统一的护理研究生专用教材[14-16]。对于刚刚启动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还没有构建相应的课程设置方案,但国家从宏观上提出了指导意见,即要充分反映护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承担招收任务的院校要根据原则结合各校护理教育实际设置教学课程。

2.5 导师队伍

导师素质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17-18]。我国护理研究生导师虽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够完善[19]。部分院校的护理导师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缺乏临床经验;部分临床护理导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科研能力;部分导师受过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如临床医学硕士或博士教育,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有开阔的思路,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自身研究能力较强,但不能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

2.6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一种连续不断、持久促进护理教育的活动[9]。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质量评价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科学、合理、客观的教育评价体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定期对护理院校教育质量实施评价[20]。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也无各自独立的教育评估体系与标准。多年来,医学教育和护理教育之间缺乏专业的独特性,将护理教育按照医学专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估,不能充分反映护理专业教育和实践发展的需要,造成护理专业教育计划缺乏专业特色,各个方向的护理学硕士教育也缺乏统一标准,从而影响了护理教育和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限制了护理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和护理学知识的体系化[21]。

3 建议与对策

3.1 细化培养目标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2月新修订的学科目录规定,新增护理学为一级学科[22],这标志着我国护理专业研究领域必将逐渐细化。随着医学分科的细化和护理专科化水平的发展,护理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必须细化、专科化,应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区分开来,明确培养重点,细化具体培养要求,将较为抽象、宏观的培养目标逐项逐类进行分解、细化,使其成为具体、微观的指标;构建包括能力、知识、技能等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培养适应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高层次护理专门人才。

3.2 改革入学考试

以考查招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增加复试在入学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复试的深度和灵活性。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增加推免生人数,注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尤其是攻读专业学位的在职人员,对工作年限和学术成果、临床水平达到一定标准的在职人员,可以申请护理硕士入学资格。通过改进入学方式,选拔更优秀的护理人员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学习深造,为临床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专科型护理人才,并提升临床护理水平。

3.3 重建课程体系

以核心能力与知识的要求为牵引,构建课程体系,从深度和广度上帮助研究生掌握护理学科知识和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为研究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对临床护理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研究、护理管理等核心知识的构建,按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积极开设一些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如护理理论、高级护理实践、护理研究方法等;加大社会和人文学科所占的比重,开设生命伦理与护理、健康与医疗政策、评判性思维与临床决策等选修课程。加强教材建设,在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同时,组织专家编写护理研究生专用教材,供护理研究生教学使用。

3.4 强化导师队伍

通过外送教学进修、参与国内外研究实践等业务培训,加强研究生导师自身素质培养,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采取“联合培养”和“导师组”模式开展研究生培养,由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不同专业护理导师、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共同商讨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同时促进导师队伍的成熟。

3.5 健全评价体系

学习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学评估体系,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教育评估体系。建立全国性护理教育评估机构,制订科学、规范的护理研究生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统一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考核标准,对护理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估考核。提高学科的自主意识,形成不同研究方向的护理硕士生考核标准,逐步使我国护理教育评估过程趋向制度化和系统化。

[1]张艳,张振香,刘腊梅,等.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1):861-863.

[2]朱海利,陈洪华,张银华,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11):64-66.

[3]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许红.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袁长蓉,王志红,陈国良.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20(5):42-44.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hlss/index.shtml.

[7]罗阳.我国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090-1092.

[8]袁长蓉,陈国良,王志红.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12):2080-2083.

[9]李夏卉,李继平.对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护理硕士教育模式的比较与思考[J].护理研究,2010,24(2):549-550.

[10]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11]何朝珠,李鸿艳,衣玉丽,等.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46-47.

[12]单伟颖,于海华,梁迎辉,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4):296-297.

[13]沈勤,孙秋华.我国部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5):31-32.

[14]朱海利,陈洪华,任小红.我国护理硕士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6,20(8A):1982-1984.

[15]尤黎明,颜君,徐俊梅,等.两年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5):402-404.

[16]史崇清.中美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4):1026-1027.

[17]罗英姿,李华占.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导师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92.

[18]李树贞.提高护理研究生导师素质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0):3-4.

[19]程青虹,王子迎.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11-13.

[20]黄宇,李睿.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2):10-12.

[21]姜安丽.中美护理教育比较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3(1):38.

[22]胡翠环,袁瑜,毛靖,等.浅谈我国护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J].医学信息,2011,24(7):4472-4473.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护理学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