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思想中的当代价值论略
2013-03-18万师
万 师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 科研处,安徽 马鞍山 243011)
《三字经》思想中的当代价值论略
万 师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 科研处,安徽 马鞍山 243011)
《三字经》高度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思想,通过辩证逻辑的方法,具体分析了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因素,独创性的探索《三字经》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的人际环境的内涵,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启蒙读物的伦理水平,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文化的支撑、道德的修养、学习的提升起到了有益的借鉴。
《三字经》;思想;当代价值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社会机制作用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相系,关系相联,荣辱相随,并且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达到和衷共济、充满活力、完美统一的动态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因此,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它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2]和谐文化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而合理的整合,吸收其中的“中和”、“和合”的理念,不仅包融着天地万物存在发育的规律,还阐释了我国先人处理问题或化解矛盾的思维范式与行为方式,它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理念,称之为“和谐传统”、“和谐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三字经》是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蒙学读物,被称为“蒙学之冠”,20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性的启蒙教材之一。它具有启蒙识字、增加见闻和灌输伦理道德等功能,即把传授知识与封建伦理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与《百家姓》、《千字文》等,对古代儿童早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三字经》虽然是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但在《三字经》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的价值理念,它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自然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时刻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首先建立起与自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形成人类社会的生成发展机制。因此,即使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艰难,赢得生存空间的最大化、优越化、可再生化,不断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的无数的奇迹。由此可知,对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注重,既折射出人类杰出的生存智慧,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对人性的关注、对生命的关爱“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理念。庄子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周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4]人类自身既要相互协调、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也要共同相处、和谐相存,这种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和谐才是真诚的和谐、真正的和谐。《三字经》中包融着这样的思想。
首先,注重对自然规律的感性认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5]春夏秋冬四季是不断变化运动,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古人对四季变化规律的认识,它是建立在农事发展基础之上的感性认知,这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在当时科技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这种认识虽然自发朴素的,但是它是在总结了许多的农业活动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也是人们认识并掌握自然规律的有力见证,它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5]东南西北四方,必须有个中心位置与之相对应,才能把它们固定下来。在地理方位上,“中”是东南西北方的中央,也是它们能够被有效确定的重要保证。没有“中”这个方位,其它方位就失去了根本,失去明确的重心,也无法规定出来;有了它,其它方位就有了参照系,有了形成的依据,就能够顺理成章的成为判断方位的标志。这表明“中”的概念在事物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必然受到人们的亲昵,从这简单的方位“中”的概念,人们就能够看到向心的作用与和谐的力量,以及它的巨大凝聚力,同时,“中”就是适中,如果达到适度的和谐,天地有适当的位置,万物也和美的生长。它的这种功能被有效界定,赋予一定的内涵,运用于人文社会之中,用来解释“和合”现象,就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其次,对自然规律理性探索。现代研究表明,所谓“理性”,就是指人们对自然之物的偏好程度的完备性和可传递性的阐释。完备性即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包含,同时又具有排他性;可传递性即在多个事物之间,由对甲事物的偏好转化到对乙事物的偏好,由对乙事物的偏好转化到对丙事物的偏好,这样,就构成了由对甲事物的偏好转化到对丙事物的偏好,也就是“爱屋及乌”成语的理论阐释。“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5]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解释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形成的依据,它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道生成天地未分化的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生成天地,由天地生成阴阳与气,再由这些构成万物。天下万物皆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阴”“阳”冲荡集聚,生成和。这是从总体上来理解事物的生成状况。但是,人们还比较一致的从“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去解释事物的构成,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元素与当时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它们的偏好,既在情理之中,又理所当然。在情理之中,是因为人们几乎每天与它们打交道,对它们是了如指掌,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资料去解释人们不相知的事物,这是人们的必然选择。这是理所当然,是因为这些解释自然规律的成因的元素,是人们偏好的反映,就是人们的理性行为与要求的流露,充分表达了人们理性选择的偏好完备性和可传递性。在古代希腊生活的居民,由于他们临近海洋,他们对“水”等物质非常熟悉,这里的哲学家们在探索事物的“本原”时,就不自觉应用“水”、“土”等元素去解释事物的形成过程,这也是对人们理性选择的偏好完备性和可传递性的有利佐证。
再次,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5]“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5]在人类的发展之初,由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不全面,对自然的依赖是十分明显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现代社会以来,人为的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中指出:“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全球正面临着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海洋污染等十大环境问题,环境和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人类不得不开始探求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寻找化解危机的方法。通过审视和反思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人们开始意识到,引发当今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就在于人的征服欲望所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把自身凌驾于自然之上,视自己为自然的主人,对自然进行无节制地索取和掠夺。如何化解人与自然的这种紧张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也是人类所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我们正投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和谐社会的建设就要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同时,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又要吸取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注重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人类在获得生存资料的同时,必然作用于自然界,使得自然界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创造基础。这种以人类群体力量作用于自然界,就构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生存环境,人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赖以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5]人刚生下来时,由于他们懵懂无知,其品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在他们不断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相异,其性情就有了善良与恶劣的区别。这就是说,由于人类自身对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的抵御能力还十分有限时,社会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6]人们在选择生活环境时,若没有运用理智的能力加以分析判断,只一味从兴趣上加以随意选择,就会居住在不利于个性修养的氛围里,对人的品性的培养有害,这不是理智的体现。孔子对居住环境的选择非常重视,他将“智”和“仁”理念结合起来加以整体考量,认为生活的环境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人们没有从理性上去认识它们,而是从感性去把握这些,就不是明智的选择。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7]荀子认为,蓬生长在麻地中,虽然它原来是弯曲的植物,由于环境的缘故,自然是笔直、挺立的;白沙混在黑土中,自然就变成了黑色。兰槐的根叫做芷,若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会接近它,普通人也不爱佩戴它。这并不是它的素质不好,而是它被浸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好的地方,外出必须和有道德的人交往,这是为了防止邪恶之人的影响,而接近正道。“昔孟母,择邻处。”[7]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智”与“仁”的和谐统一。体现孟母过人的智慧,对孟子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孟子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这与他的母亲严格选择其生活环境分不开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但是,人们居住的环境有时是无法加以选择,也就是说,人们由于外在力量的种种限制,处于不利的环境一时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如何应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呢?荀子曰:“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木料很直,完全符合墨线的要求,经过木工的加工,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与圆规的标准相吻合。即使把它晒干,也很难使它恢复原样,这是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由此可见,木料经过加工就能够变得笔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经常检查自己的过失,约束自己的品行,就会变得聪明起来,而且在行动上也就不会犯大的错误了。荀子的话生动的表明了,外在环境对人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只有不断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使自己的品德更加完美,这样大家共同行动,就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出于公正之心?与朋友的交往是否符合诚信之道?对于老师的教诲,是否将之付诸于行动了。”即使生活在较为不利的环境下,只要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就能够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树立不断学习理念,构建“诚信”的人际环境
《三字经》作为启蒙读物,其主旨是对学习方面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人的品德的培养与学习的联系。“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15]为人之子时如果不肯读书学习,他既不懂为人处事的道理,也不知长幼关系的礼节,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样与社会对他的要求是不相宜的。人们倘若幼时一味地只顾玩耍,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没有知识的积累,既不能够懂得做人的道理,也不能够对社会作出什么贡献,年老时就不能有所作为。因此,人们如果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年老时后悔都来不及,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同时,学习也是对人品性的培养与锻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5]如果玉石不经过玉石工匠认真细致打磨与雕刻,它就不会成为一件受人们喜爱而又精美的器物;人们如果不是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各种文化知识,怎能真正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因此,人们的成长之路就如同玉器雕刻一样,玉器在没有被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两样,人们不仅不会喜欢与收藏它,还会像丢弃一块石头那样毫不吝惜,这表明,对玉石的加工过程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人们的加工,再好的玉石也会与人类失之交臂。人类也是如此,天真无暇的幼儿就如同一块没有被打磨雕琢的玉石,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耐心又细致的引导,让他们在社会的环境中自然发展,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的败类,危害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人们只有经过不断地刻苦磨练,通达古今,明晓事理,才有可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倘若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知向学,不肯用功,将一事无成,只会遗憾终身,又怎么能知书达礼呢?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6]如果不知晓天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如果不懂得义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如果不能分辨出别人的言语,就不能了解别人。程子曰:“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6]“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6]“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6]广泛地学习,坚定地履行自己的志向,对所学知识深切发问,对身边的事情多加思考,仁就在这其中了。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6]每天都能学到自己尚未知道的,每月复习实践已学的东西而不使遗忘掉,这样可以算是好学了。
因而,知书识礼是我国古代能够成为礼仪之邦的条件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智慧与道德国家的组成因素,更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5]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才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这些都是“诚信”的道德体现,它是人们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才能取得的。
所谓“诚信”,《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诚”是形声字,是真或实之意,即心意真诚,它是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即所谓“内诚于心”,它表示为真诚、诚实。“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8]君王说话、办事都要诚实、真诚,才能建国兴业。孟子是把“诚”的涵义进行推广的第一人,他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9]让自己纯真无贰,发挥个人的善行。讲求纯真是天的善,思考达到纯真是人的善。倘若人类已达到善的境界,没有什么不可以作为的。“诚”通过“善”打通了天、地、人三者的阻隔,使他们趋向和谐。“信”是会意字,它由“人”与“言”两部分构成,它是说话之意,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到,即言语真实,守信、实践诺言。它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与个人或社会的相互交往时所表现出来行为效能与价值取向,即所谓“外信于人”,它表示为言行一致。“诚”与“信”合起来就是诚实守信,即无欺、守诺、践约。“诚信生神,夸诞生惑。”[7]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夸妄诞则会产生社会惑乱。诚实守信就会促进社会团结,天下大治;虚伪浮夸就会造成人心浮躁,社会混乱。“诚实”是“守信”的内在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诚信”“和”之间是贯通的,它们都具有“人性善”的因子。“和”(用现在的话语理解就是‘和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范畴,“中也者,天下之达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0]“诚信”实际上就是提倡言不背实,口不违心,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团结友善和谐。
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应该“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3]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01.
[2]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06-07-2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33.
[4]张震,点校.老子·庄子·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9.52.12.
[5](宋)王应麟,等.《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0. 21. 25. 25. 21. 16. 16. 17. 17. 19.
[6](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94.66.285.285.285.285.286.286.
[7]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3-4.2.34.
[8]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周易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3.
[9](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404.
[10](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1987.25-26.
About Contemporary Value in Thought of “Book of Three Words”
WAN Shi
(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Ma An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Ma Anshan AnHui 243011, China)
“Book of Three Words” is highly concentrated traditional cultural diapason in China value thought.Under the method of dialectical logic, it concretely analyzes the factor of ecosystem ethics, it uniquely investigates the contention of the harmoniously person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trustworthiness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Book of Three Words”.Its purpose is the ethics level which breaks tradition to enlightening the reading, it can better promote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in socialism. It is propped up drawing of lessons from culturally environment, moral self-restraint and study.
“Book of Three Words”; Thought; Contemporary Value
H109.2
A
2095-414X(2013)04-0042-04
万师(1965-),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