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年贯通制护理英语课程设置探究

2013-03-18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22期
关键词:专业英语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张 捷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1318)

2010年上海市进行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试点招生,其实早在十年前,本市就曾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试行了“3+3”贯通模式的教育,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一一配对,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1]。当时进行贯通的两所学校均自成体系,相互独立,缺少行业背景的支持,仅仅将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进行了简单叠加。就英语课程而言,无论是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分布、语言技能与职业的关联性还是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方面,“3+3”贯通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沿用传统的旧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而通过对目前的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调查笔者发现,在课程分配方面,现有的课程设置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进行了明确划分,基础课时远超专业课时,而且对于与学生今后就业直接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往往要延至最后一学期才能开设,其授课时间之短暂,涉及面之狭窄,无不让学生感到英语课的“华而不实”。在能力培养方面,对于护理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并无轻重之分;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课内语法、轻课外拓展,课程类型单一,评价方式局限,最终导致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从事现代的涉外护理工作,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都难免因为常用的英语技能和相关背景知识以及人文素养的匮乏而妨碍了有效沟通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综上所述,无论是以往的“3+3”贯通模式,还是如今的中职或高职英语课程设置都无法用来指导新生的贯通制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本文以六年贯通制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贯通制的学制优势,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习、就业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探究合理有效的英语课程设置方案。

1 六年贯通制英语课程设置的依据

1.1 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分析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必须以需求分析为前提,只有在分析了学习者个人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才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接受。David Nunan认为,传统的课程设置考虑的是教室里的行为,而非真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学习者难以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堂外。现代课程设置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习真实环境下可能用得到的语言内容、知识以及语言的功能,以顺利地适应社会需要[2]。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了,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调研发现,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从事护理工作,在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坚实的语言基础,除了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和医护专业方面的交流外,还需掌握用英语书写病历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较强的英语综合技能,具备跨文化意识的护理人员才能有效地融入到各种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中,成为跟得上国际护理事业步伐的人才。

1.2 六年贯通制培养模式的优势及其与课程设置的关联

与普通的中职、高职教育相比,中高职贯通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贯通制护理专业的学习时间由原来中职和高职叠加共7年缩短为6年,一些必修的专业课在贯通制培养模式中得以合理兼并,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学习,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贯通制的出现为职业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该学制为把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通至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包括重新选编教材,更加科学、合理地编排衔接好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在设置贯通制的课程时,内容上应该更加重视知识结构的连贯性,根据职业的特点重点突出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学制长达6年,因此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都应该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层层推进的方式采用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手段,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出发,培养护理岗位真正急需的人才,将以往“3+3”时期的物理式叠加转化为如今融合型的化学变化。

2 六年贯通制护理英语课程设置建议

2.1 模块式教学内容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传统的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分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部分。其中公共英语占了大部分的课时,而专业英语一般在最后一学期才开设。除了基础和专业语言课程比例的严重失调外,护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也仅仅停留在有限的医学英语词汇识记或是日常对话层面。脱离语境的词汇学习枯燥乏味,对话的内容更是和以往英语学习的内容大量重复。

问卷和临床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认为,在临床工作岗位上,专业英语的用途远远大于基础英语。另外,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具备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在一线的护理工作中尤显重要。因此,建议将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模块: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和素质英语。基础英语着重英语核心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专业英语强调的是医护类英语表达方式以及在医护情境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素质英语则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文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在贯通制的6年学习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比例应该较为接近,素质英语的教学可以贯穿于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阶段。

2.2 分类别技能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对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问卷同样显示了听说技能是涉外护理工作以及护理人员进行国际交流必备的外语技能。而传统的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却是重阅读、轻听说。针对这一现状,在设置贯通制英语课程时,应该加强对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语言技能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利用贯通制学制长的优势,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上,都应该围绕这一能力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技能,选材上要挑选真实语境中的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练习。

除了听说之外,写作也是现代护理人员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以往的英语课程在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往往依据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或是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开展论说文和通识类应用文的写作练习,而临床护理岗位需要具备的是病症描述和病例记录等护理文书的写作技能。根据这一岗位任职要求,建议在专业英语教学模块中安排相关的写作技能训练内容,并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逐步增加难度,有效培养护理岗位必备的写作技能。

2.3 多门类选修课程

由于贯通制学生入学时年龄比较小,英语水平在中等或以下程度者居多,每学期有限的必修课无法满足全方位、多层次的英语技能培养需求。因此,选修课的开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选修课的内容应该兼具工具性和文化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英语水平,结合护理工作的职业特色,开设中西语言和文化类的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入门、跨文化交际、英语词汇与英美文化、圣经、宗教习俗等。选修课的门类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教师的研究特长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定,可以事先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一下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还可以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通过现代化的网络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尤其适合贯通制六年级的学生,因为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临床实习阶段,网络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使语言学习在离开校园后得以延续,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任何的语言交流问题仍有途径进行解决。另外,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4 渐进式教学方法

时下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繁多,任务引领学习(TBL)和问题导向学习(PBL)在职业教育领域风生水起。在当今的英语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中,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似乎被不少人全然摒弃了。然而,无论是问卷、访谈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成果,无一不证实了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概念讲解类教学实践中仍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教学手段。其实,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节课上几乎不太可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大多为几种方法的结合。因此,在贯通制的英语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事实上,任务引领学习尤其是问题导向学习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尽管这两种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有过不少成功的教学案例,但是在运用于贯通制的英语课程教学时仍需结合实际情况。鉴于贯通制的生源为初中毕业生,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基础阶段课程教学时,建议采用讲授为主,其他教学方式为辅的手段,然后随着年级的提升,逐步加入任务引领式教学方法。而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建议最初运用于选修课内,并且在学生进入四年级,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后,再慢慢地加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以确保通过适当的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

2.5 综合性评价体系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而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3]。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评价方式上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但是针对职业外语教学的实用性、职业性,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等特点,终结性评价方式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尤其在六年贯通制的英语课程评价体制中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性外语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建议可以采用课堂观察、作业、多媒体展示、个人讲演、小组表演等方式对贯通制的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将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评价成绩按照一定的比率加以折算,得出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另外,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的课程,还可以适当地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但是在自评、互评中,应该事先给出明确的评判标准,最好一开始的时候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2.6 融合性衔接方式

中职和高职之间的衔接方式是贯通制护理英语课程设置的难点之一,简单的物理式叠加无法体现出贯通制特有的优势,除了在上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中已提及的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渐进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外,融合的衔接主要体现在整个贯通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贯通制最大的优势是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完整的空间来开展并融合基础与专业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应该对此加以充分利用,可以一改往日重基础英语、轻专业英语的课时数分配方案以及先基础英语、后专业英语的固定式知识传授流程,增加专业英语在整个英语课程中的课时比例,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提前。具体来说,从贯通制的第一学期就可以安排少量的通识类医学英语课,然后根据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进展,辅以相应的医学英语知识,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护理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此外,还应该细化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英语技能的培养目标和现代护理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划分不同的学科门类,开设新的课程,如:基础医学英语、护理英语情景会话、护理英语沟通技能、护理文书英语写作等,由浅入深安排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尽早地进行自身的职业认定,确立学习目标,充分利用长学制的优势,循序渐进地学习各类专业英语知识,牢固地掌握专业英语技能。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传统中职、高职和“3+3”培养模式中英语课程设置弊端的分析,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课程设置要求,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要求,利用贯通制培养模式的优势,从教学内容、技能培养、课程类型、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衔接方式这6个方面对六年贯通制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这不仅是出于对传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在真正意义上发挥中高职贯通制的优越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护理人才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1]沈怡,董大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28-31.

[2]肖云南.中西方关于语言能力的认识及其对外语课程设置的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24-27.

[3]吴志兴,杨云,周志远.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现状[J].商业文化,2011(4):210-211.

猜你喜欢

专业英语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员工专业英语素养构建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职轮机专业高中职衔接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