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联合干扰素局部封闭治疗跖疣80例疗效观察
2013-03-15宋影,孟韧,邵勇
宋 影,孟 韧,邵 勇
跖疣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是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在日常生活中,跖疣经常困扰患者,而且自身传染性很强,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冷冻和外科切除术等。笔者2011年2~10月采用微波联合干扰素加利多卡因局部治疗跖疣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80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入选标准:皮损单发或多发,直径<1 cm,治疗前2周未接受其他治疗,局部未合并其他皮肤疾患,其中多发者占大多数。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女16例,男24例,年龄8~50岁,平均年龄28.6岁。平均病程14个月。对照组40例,女18例,男22例,年龄8~56岁,平均年龄29.5岁。平均病程16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皮损数目及大小无显著性差异,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常规消毒后将干扰素100万单位溶于1~3 m l(量视疣体的大小、多少而定)的利多卡因中,在疣体周围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数目较多者进行多次分批治疗。麻醉完成后,即可进行微波治疗。视疣体大小,将微波调至合适的功率(40~50 W)直接将微波治疗仪的金属探针尖部接触疣体。一般持续1~5 s可将其完全碳化。碳化范围超过疣体0.5~1 mm即可。治疗后外用百多邦软膏预防感染3~5 d。对照组采用液氮冷冻治疗。
1.3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疣体全部脱落,创面愈合好,治疗3个月内无新发皮损;复发:治疗后3个月内病灶部位或周围出现新发疣体。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率、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治疗后数小时出现低热现象,1例出现头痛现象,给予口服扑热息痛后缓解。对照组有26例治疗后出现紧张性大疱,有2例因创面保护不良治疗后出现感染,经处理后愈合。
3 讨论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跖疣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引起的良性赘生物[1]。跖疣大部分为多发且整个皮损陷入真皮,角质层明显增厚,疣的感染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有关[2]。治疗原则是破坏疣体及诱导免疫反应。临床治疗方法常有药物、冷冻、电灼、局部封闭、激光及外科手术切除等。药物主要是细胞毒剂和免疫调节剂,作用缓慢;冷冻后易出现大疱,不易吸收,且破溃后易感染,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痛苦和不便,且疼痛时间常需2~3 d,疣体较大者脱落时间较长,有的甚至需要30~40 d;电灼、激光会产生烟雾,给术者带来风险且易出血不易于操作;外科切除创伤大,数目较多者且足底角质层较厚缝合困难,易留疤痕,花费较大;单纯药物封闭,疣体消失较慢且一般需要数次,不为患者接受;干扰素是病毒或其诱导剂诱导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3]。可局部注射或外用,对复发性且顽固难治的寻常疣可全身或病患局部注射治疗。疣的复发可能与皮损周围自身接种,亚临床感染有关。干扰素局部封闭可以控制自身接种及亚临床感染,减少全身用药的副作用。
采用在干扰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封闭的基础上加上微波治疗,有快速破坏、消除疣体,损伤小,见效快,痛苦较小,瘢痕较小或无瘢痕,烟雾较少,不易出血,易于操作,复发率较低等优点,且该办法简单易学,易掌握,花费少,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1] 张学军.临床皮肤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
[2] 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09.
[3] 张丹参.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