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12岁人群口腔健康行为及龋病相关因素调查
2013-03-04张志昱
张志昱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北张家口075000)
·临床研究·
张家口市12岁人群口腔健康行为及龋病相关因素调查
张志昱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北张家口075000)
龋齿;糖果;刷牙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含糖食品摄入量大大增加,但民众的口腔健康意识和公共口腔保健措施相对滞后,导致我国儿童龋病的患病率较高。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显示,12岁儿童恒牙患病率为28.9%,龋均为0.54。为了解张家口市12岁人群恒牙患龋状况,更好地进行龋病防治,本研究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张家口市南营坊社区850例12岁儿童进行了龋病调查,并对其中522例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营坊社区12岁儿童850例,其中男性414例,女性436例。
1.2 研究方法:①在自然光线下使用平面口镜和探针进行龋、失、补牙数检查。所有检查由3名口腔专业医师完成,调查前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诊断标准采用1997年WHO制定的龋病诊断标准[2]。②问卷调查,由调查对象及其家长填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开始刷牙的年龄、每天刷牙次数、进食含糖食品频率(正餐除外)、六龄齿是否行窝沟封闭、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等,在儿童接受口腔检查前完成并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A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目标人群龋失补指数的性别分布:850例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22.47%,龋均为0.49,充填率为1.20%,见表1。
表1 龋失补指数的性别分布
2.2 目标人群行为因素与龋病相关性调查:对调查对象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560份,收回有效问卷522份,统计分析影响12岁人群恒牙龋病的相关因素。儿童开始刷牙年龄晚,家长能在6个月时为孩子做口腔清洁的仅为32例(6.1%),患龋率为4.3%,311例(59.6%)儿童3岁以后才开始刷牙,患龋率为13.6%,113例(21.6%)儿童6岁以后开始刷牙,患龋率为38.1%(P<0.05);刷牙次数少,每天刷牙2次以上的为152例(29.1%),患龋率为3.7%,61例(11.7%)儿童基本不刷牙或偶尔刷牙,患龋率为65.5%,309例(59.2%)儿童每天刷牙1次,患龋率为32.1%(P<0.05);330例(63.2%)儿童采用不正确的刷牙方法(横刷法),而清洁效果最佳的巴士刷牙法无人掌握;在对儿童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频率调查中发现,442例(84.7%)儿童每天进食含糖食品1次以上,患龋率为17.6%,221例(43.5%)儿童每天进食含糖食品2次以上,患龋率为29.8%(P<0.05);六龄齿做过窝沟封闭的儿童65例(12.4%),80.0%以上的家长不了解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重要方法。
2.3 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行为的调查:对家长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显示,该社区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口腔保健知识欠缺,获取口腔保健知识的途径局限,见表2。
表2 家长的学历、工作性质、口腔保健意识调查统计
3 讨 论
WHO将12岁儿童患龋率作为监测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指标。此年龄段乳恒牙基本替换完毕,而六龄齿已萌出较长时间,患龋率达到较高水平。本调查结果显示,张家口市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22.47%,受检者龋均为0.49,患者龋均为2.17。提示张家口市12岁儿童恒牙龋集中在部分人群中,且患龋程度重,这与曾晓莉等[3]调查结果一致。说明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应将重点放在高危人群。本调查发现该目标人群龋齿充填率为1.20%,远远低于黄文霞等[4]调查的15.84%及曾晓莉等[3]调查的36.13%。说明张家口市12岁人群龋齿治疗非常迫切。本调查资料显示女性患龋率和龋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爱吃零食、甜食有关,也与女孩发育早于男孩、恒牙萌出较男性早、受致龋因素影响较大有关[5]。
针对本社区儿童患龋情况进行分析,本社区儿童口腔保健习惯、饮食健康存在问题;另外,家长口腔知识缺乏,对龋病的预防和治疗知之甚少,是导致龋齿治疗率极低的原因。
对于口腔健康行为,98%~99%家长和儿童都能够做到每天刷牙,表明儿童和家长已经对口腔保健行为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但刷牙的方法和效果差,最理想的巴士刷牙法无人掌握;并且该社区儿童开始刷牙年龄晚,家长能在6个月时为孩子做口腔清洁的仅为6.1%;刷牙次数少,每天刷牙2次以上的为29.1%,因此,在今后的口腔卫生宣教中应增加刷牙的内容,让家长重视儿童的口腔卫生。Wigen等[6]调查显示刷牙频率低的儿童更易患龋,并认为儿童患龋率与父母的口腔卫生行为和口腔健康态度有显著关系。因此,应加强对家长的口腔知识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龋齿的危害及预防治疗的意义,在乳牙开始萌出后应安排婴儿第1次看牙,每次哺乳或进食后父母用清洁纱布套住手指或用乳胶指套牙刷轻柔擦洗口腔组织或牙龈。乳牙逐渐萌出后,先由家长代为刷牙,并培养幼儿对刷牙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在家长的帮教和督促下掌握刷牙方法,刷牙时刷毛应与牙面成45°角,水平短距离震颤,每个部位反复刷10次,每次刷3min。父母最好与儿童一起做好早晚的刷牙与餐后漱口,帮助儿童养成刷牙的习惯和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7]。冯雅君等[8]在一项口腔卫生指导效果的调查中指出用牙刷清洁口腔的同时结合牙线和牙间隙刷会更有效。
饮食习惯不合理对儿童的牙齿健康有直接的危害。有研究[9]显示,儿童早期龋病与饮食和口腔卫生有密切相关性,尤其是爱吃甜食和睡前吃甜食的不良习惯有关。梁焕友等[10]在对广州市12~13岁儿童恒牙龋病因素中发现喜欢吃甜食者患龋率高于不喜欢吃甜食者;同时每周吃甜食>1次者患龋率高于≤1次者。本调查结果显示该社区84.7%儿童每天进食含糖食品1次以上,43.5%儿童每天进食含糖食品2次以上,造成了龋病的高发病率。在今后的口腔卫生宣教中应加入饮食指导。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龋齿的患病率及治疗率均有明显影响,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可能更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及饮食习惯,对儿童龋病更为重视,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Goettems等[11]认为影响儿童口腔卫生的因素有家庭收入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是否定期看牙医及其对口腔保健的态度等。本社区62.6%的母亲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没有工作的母亲达到49.8%;78.2%家长从未用过牙线,只有
4.0%家长能主动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每天刷牙2次以上的家长为56.5%。家长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欠缺、保健知识不足、获取保健知识的途径局限等直接影响到本社区儿童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早期防治,同时也是儿童患龋率高的原因之一。
12岁人群正处于生活习惯的养成阶段,个体、家庭、社会因素深刻影响该人群的口腔健康行为。在今后的口腔宣教工作中,应针对家长的口腔知识现状,通过口腔健康教育、自我口腔保健、社会防护措施与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相结合来推动口腔健康项目的全面发展。
[1] 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9.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vey-basic methods[M].4th ed.Geneva:WHO,1997:73.
[3] 曾晓莉,李存荣,徐玮.上海市788名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4):295-297.
[4] 黄文霞,余红,尹路.2008年厦门市中小学生恒牙龋病抽样调查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4):292-294.
[5] 汤泓,左雅蓓,刘学聪,等.4468名中学生口腔龋齿调查[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28(1):54.
[6] WIGEN TI,WANG NJ.Caries and background factors in Norwegian and immigrant 5-year-old chidren[J].Community Dedt Oral Epidemiol,2010,38(1):19-28.
[7] 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6-269.
[8] 冯雅君,池学谦,侯逢春,等.口腔卫生指导效果的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28(3):216-217.
[9] JOHANSSON I,LIF HPLGERSON P,KRESSIN NR,et al. Snacking habits and caries in young children[J].Caies Res,2010,20,44(5):421-430.
[10] 梁焕友,王冬梅,王萍,等.广州市12~13岁儿童恒牙龋影响因素分析[J].新医学,2010,41(11):721-723.
[11] GOETTEMSML ARDENGHITM,ROMANO AR,et al.Influence ofmaternal dental anxiety on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preschool children[J].Qual Life Res,2011,20(6):951-959.
(本文编辑:赵丽洁)
R781.1
B
1007-3205(2013)07-0848-03
2013-03-18;
2013-04-10
张家口市2012年度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1221034D)
张志昱(1975-),女,河北怀安人,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学士学位,从事儿童口腔疾病诊治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3.0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