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动态关系研究——以海南省为例
2013-02-26郭慧芳
林 瑾 郭慧芳
(1.海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不断提高国内消费和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 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78 年的48%降至2010 年的34%,2010 年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的50.32%,而其消费支出仅占全国居民消费支出(8.9660 亿元)的32.95%,说明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严重不足。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是发展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农村消费市场,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是农村居民收入,因此研究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动态关系,探析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有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居民消费和收入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以及霍尔的随机游走消费理论。James Mcgill Buchanan(1965)认为消费者的决策会影响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1]。Flavin(1981)和Sargent(1980)研究表明消费对当期收入过度敏感[2][3]。Carriker(1993)发现非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农业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4]。
国内有关居民消费和收入的研究也有很多。樊纲(1992)的研究支持了持久收入假说[5],而王信(1996)的研究则对持久收入假说提出了质疑[6]。王曦(2002)研究发现我国总消费对当期收入过度敏感[7];苏良军(2005)认为整体上暂时收入对消费存在非常显著的影响,但不同省市其影响程度相差较大[8];杨汝岱等(2007)通过研究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的相关性,发现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9]。艾春荣(2010)研究认为不管是否受到流动性约束,农户的当期消费由其持久收入决定[10]。杨灿明(2010)认为收入的总量和结构变动会持续地对消费的数量和方向产生影响,而现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比长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收入的不平等降低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11][12];方福前(2011)指出不同收入来源的边际消费倾向差异显著[13]。
以上研究为居民消费和收入的相关性分析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中对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关注较少。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具有动态性,过去的消费支出和收入对目前的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笔者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海南省为例,拟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动态关系,力求全面清晰的了解两者关系,为持续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提供可鉴思路。
二、模型构建与样本选取
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以单一方程模型予以描述,在变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划分上容易出现较大偏差,影响模型估计的准确性。1980 年Sims 提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VAR 模型不划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全部作为内生变量进行处理。模型各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其他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 模型的引入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含有k 个变量滞后p 期的VAR 模型表达如下:
其中,yt是k 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 维外生变量向量,p 是滞后阶数,样本个数为T。c是k 维系数向量,k×k 维矩阵A1,…,Ap和k×d 维矩阵B 是需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k 维扰动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及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
为便于研究,一般使用的VAR 模型都属于不含外生变量的非限制向量自回归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yt分别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不考虑外生变量。由于仅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出现在等式的右边,所以不存在同期相关性问题,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就能得到一致且有效的估计量。
选用海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反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用co 表示;选用海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用i表示。样本数据均来自于1988-2011 年《海南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以1988 年为基准,用农村消费价格指数、GDP 平减指数对各变量数据进行处理。为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和实现非线性化的线性处理,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lnco,lni。同时对变量作对数差分处理,以ct和it分别表示海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和海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数差分序列:
VAR 模型建立在变量平稳或具有协整关系基础上,否则将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应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时间序列lnco,lni 的单位根PP 检验
从表1 可知,时间序列的对数项均不平稳,而对数差分项为平稳序列,可见变量的对数项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三、VAR 模型及结果分析
1、模型结构滞后期选择
对lnco,lni 的关系建立VAR 模型。VAR模型构建中一个重要问题即为滞后期阶数的确定。通常确定滞后期的方法包括LR、FPE、AIC、SC、HQ 准则。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从表中可得出合适的最大滞后期为2 期。
表2 VAR 模型滞后期的选择性检验
以海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对数和人均收入对数为系统的二元结构VAR 模型(2)为:
其中,yt为2 维内生变量向量,滞后2 期,c 为2 维系数向量,2×2 维矩阵A1,A2为需估计的系数矩阵,εt为2 维扰动向量。
2、协整检验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由于lnco 和lni 是一阶单整序列,须进行协整检验,看其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利用Johansen 方法对lnco 和lni 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其检验结果见表3 所示。
表3 lnco、lni 的协整检验结果
表3 中,LR =17.6264 >15.4947,所以在5%水平上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零假设,2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1 个协整方程;继续检验2 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1 个协整关系,LR =1.5939 <3.8415,可见在5%水平上接受至多存在1 个协整方程的零假设。最终得出结论,2个变量之间存在1 个协整方程,说明lnco 和lni组成的经济系统从长期看具有均衡关系。
3、模型稳定性检验
对于VAR 模型而言,稳定性是指当把一个脉冲冲击施加在VAR 模型某一方程的信息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析这个冲击是否会逐渐消失。若消失,说明系统稳定;否则不稳定。稳定的VAR 模型不会由于受到冲击而长久改变自己的值,才可以进行脉响应和方差分解,而VAR 模型稳定的条件是VAR 模型所对应的特征值均在单位圆内,或特征值的模都要小于1。对残差项进行检验,结果如图1 所示。
图1 VAR 模型单位根示意图
由图1 可知,VAR 模型的特征值都在单位圆以内,所以建立的VAR(2)模型是稳定的。对残差项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各方程的回归残差项均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现象。
4、因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观察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动态关系,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运用建立的VAR(2)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目的是对理论模型得出的二者作为一个经济系统互为因果的关系进行验证,同时又可以与之后的脉冲响应分析相互补充和印证,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
从表4 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不仅lni 构成lnco 的格兰杰原因,lnco 也是lni 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互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提高依赖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也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提高。
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各变量一个单位方差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和自身当前和未来值的影响。VAR 模型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冲击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变化,而且会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VAR(2)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如图2 所示,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单位:年),样本期为21 年,纵轴表示农民人均消费支出或人均收入,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图2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lnco 对农民人均收入lni 的脉冲响应曲线
从图2 可知,当对农民人均收入进行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上升至0.013,并在第三期达到最高点(0.068),而后平稳下降并达到第九期的负最低点 (-0.018),14 期之后这个冲击的反应基本在0 上下小幅波动。这说明短期内农民人均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为正,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振荡后趋于稳定状态。可见增加农民人均收入能显著提高人均消费支出水平。
图3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lnco 对农民人均消费支出lnco 的脉冲响应曲线
从图3 可以看出,当对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进行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立刻上升至0.143,并在第二期达到最高点(0.162),然后持续下降,第七期接近于0,第九期达到负最高点(-0.02),之后在0 上下小幅波动。说明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对自身的短期影响为正,且对滞后2 期的影响最大。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和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方面,海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通过格兰杰检验可知海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收入互为影响,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会带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海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滞后效应。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知,人均收入的增长对本期人均消费支出产生正向影响,滞后二期人均收入的增长对本期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地拉动消费;滞后一期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对本期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换而言之,当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不仅受到当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也会受过去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要持续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既要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提高现时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
1、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1)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就海南省农村发展实情而言,瓜果菜等农产品的生产不是问题,销路才是关键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的品种结构,做到产销对接,积极组织运销协会以带动广大农户的专业化生产,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另外还应大力发展瓜果保鲜加工业,提高瓜菜的保鲜、包装、运输等技术水平,增强海南反季节瓜菜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本设施投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南省干季、雨季分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老化损坏、抵御灾害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强抵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增加农产品收入。
2、提高现时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
加强乡村道路的建设力度,加快农村供电网络、宽带网、自来水供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将农村居民的潜在需要转化为现时需求[14]。加强农村销售网点的建设,鼓励农村开办小型连锁超市,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开拓农村市场;对于耐用品商家应该提供售后服务,要提供送货上门、免费安装、调试、维修以及配件等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消费品售后服务的监管,消除农村居民购买耐用消费品的后顾之忧。
银行应该在农村地区增设金融网点,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银行;应从利率、期限、贷款方式等方面开发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产品,让农村居民最大限度地享受优惠政策;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信贷消费的优点,打消农村居民的顾虑,扩大农村的消费信贷量,有效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1]James McGill Buchanan.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J].Ecinomics,1965,(2):120-143.
[2]Flavin,M.The Adjustment of Consumption to Changing Expectations about Future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9):974-1009.
[3]Sargent,T.J.Rational Expectations,Econometric Exogeneity and Consump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4):265-294.
[4]Carriker,G.L.,Langemeier,M.R.,Schroeder,T.C.and Featherstone,A.M." Propensity to Consume Farm Family Disposable Income from Separate Sourc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75):739-744.
[5]樊 纲,余根钱.体制改革时期的储蓄增长—对近年来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增长原因的分析[J].金融研究,1992,(6):23-31.
[6]王 信.我国居民收入高增长时期的储蓄存款分析[J].经济科学,1996,(5):24-31.
[7]王 曦.当期收入还是永久收入: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模式的检验[J].世界经济,2002,(12):47-54.
[8]苏良军,何一峰,金赛男.暂时收入真正影响消费吗?—来自中国农村居民面板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5,(7):26-30.
[9]杨汝岱,朱诗娥.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12):47-57.
[10]艾春荣,汪 伟.非农就业与持久收入假说:理论与实证[J].管理世界,2010,(1):8-22.
[11]杨灿明,郭慧芳,孙群力.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J].财政研究,2010,(3):6-10.
[12]杨灿明,郭慧芳,赵 颖.论经济发展方式与收入分配秩序[J].财贸经济,2010,(5):37-46.
[13]方福前,张艳丽.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J].财贸经济,2011,(4):22-30.
[14]王歧红,陈善步.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08,(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