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电梯管理水平,确保上上下下的安全”——沪上企业座谈电梯安全管理

2013-02-21/

上海质量 2013年6期
关键词:最低工资物业公司物业

/ 文

进入5月初夏,湖北、陕西、广东、云南等地相继发生电梯伤亡事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些事故暴露了乘用电梯在生产、安装、使用、维修、保养、监管和使用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

上海已有1/4电梯迈入故障高发期。据上海市质监局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由于管理责任不清、维修费用难以落实、维修保养不到位等问题,上海101个住宅小区发生电梯使用管理纠纷,涉及电梯1800余台。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及时排除电梯安全隐患,提高电梯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刻不容缓。在这方面,电梯生产单位、安装单位、使用单位、维保单位,都有相应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6月13日下午,上海市质量协会、上海质量杂志社联合举行了“提升电梯管理水平,确保上上下下的安全”企业座谈会,邀请市质协团体会员企业三菱电梯、永大电梯、迅达电梯、日立电梯、溧阳申菱电梯、上海陆家嘴物业、上海明华物业、上海百联物业、上海仁恒物业、上海德律风物业研讨、交流有效提升电梯质量安全管理之道。

理一理:责和权,创新电梯管理运作模式

座谈会认为,近期电梯事故频发,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目前,由于电梯责任主体不清、职责落实不到位、电梯维保市场不规范、电梯配置标准过低等,是导致电梯故障频发的主要问题。为此,要科学把握责和权的关系,创新电梯运作管理模式。

“从电梯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涉及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销售、使用、维护保养、检验检测、监督管理等多个环节,多家单位,多个责任体。任何一环的缺失、任何一个责任体的疏忽、放任,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有电梯企业代表认为:电梯生命周期的不同的环节,应该有不同的责任主体。“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质量以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负责,对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的校验和调试的结果负责。但在电梯使用交付后,电梯使用单位应该是主要的责任主体。”

而有的电梯企业代表则认为,在整个电梯的价值链中,所有权、使用权、物权、技术权、管理权,使用者都是主体,导致了整个安全责任链条不是很清晰,这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因为权利和责任不是对等的,所以安全责任分不清楚。”

一些物业公司的代表认为,目前一些文件对电梯管理运作模式的责、权的规定确实都不太明晰。“物业一般是使用单位。有关电梯的维修、改造等,往往是做不了主的。因为从法理上说,居民住宅的全体业主是电梯的‘所有权者’,是使用单位的‘老板’。所以,要解决问题,都要找‘老板’商量,由业委会这个‘老板’来决定。”

谈到业委会,叹苦经的人更多:“目前业主委员会成员大多是一些退休的老人,缺乏基本的电梯安全管理知识,对‘几分几厘’看得很重。”“电梯修理要换零部件,他们经常就是上网去查哪家的东西便宜,然后说要最低价的零部件”。“我们算是物业费不低的楼盘了,这次检验下来有十多台部件磨损,不能用了。但业主委员会就是不肯报废。那我们只有走‘征询业主’的途径。一路走下去,起码两个月,其间的危险,可想而知!”

“维修改造资金难以落实,也是因为权责不对。电梯是长期使用的公共设备,但产权是业主的。使用者就是自由人,对产权、管理权什么关系都没有,所以电梯属于半公共的一种产品,针对性的维修保养资金怎么提取,在制度上、程序上目前没有比较合适的。现在上海大部分使用房屋维修基金来承担这个问题。但其他的方面,包括维保,一般的日常更新、部件的更换,缺乏制度上、程序上的明确。在市场竞争的大前提下,经营主体趋向成本方面的考虑,资金就比较难以保证,所以这块有些缺陷。”

“在电梯使用交付后,电梯使用单位应该是主要的责任主体。我们认为电梯使用单位有责任选择有资质的维修保养单位对电梯进行日常的维修和保养,有责任对电梯的维保质量进行监督。我们主要认为由于电梯制造单位在专业技术、原厂料件、品质控制、人力资源等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制造单位原厂保养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最佳选择。”

“其实广东的模式可以借鉴。广东省质监局在对广州、东莞两市的改革试点中,构建以制造单位为主的维保体系,逐步实现了电梯维保规范化。目前,两市的新增电梯中由电梯制造企业或其委托授权的单位维保的比例由原来的不到30%上升到了80%以上,存量电梯由电梯制造企业或其委托授权的单位维保的比例也大幅上升。”

破一破:“最低工资能涨、维保费难涨”死局,提高服务投入

电梯安全运行难题的破解,有赖于整个宏观环境的改善。我国已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最低工资规定》,“十二五”期间,每年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不低于13%。但物业费上调却十分艰难,10年前一个楼盘的物业管理费用是多少,今天还是多少。这直接导致“最低工资能涨、电梯维保费难涨”的死局。

不堪CPI、人工费上涨等压力,不少物业公司选择了服务质量缩水,很多注重品牌形象的物业公司则逐步从住宅管理中抽离。CCTV《经济半小时》栏目曾报道上海一批一级资质的物业服务公司退出所管住宅项目、进行所谓的战略调整的新闻,当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参与这次座谈的物业企业都表示,物业公司在调整结构中退出住宅管理项目,是大势所趋。即便不退出,服务质量“稀释”也是难免的。原来一部电梯每月至少保养两次,现在减到一次的已属常见。座谈中大家纷纷反映“一级退出二级接,二级退出三级接,三级接了再转包”的资质挂靠的乱象。“算上CPI,算上人工等,最低最低,每部电梯的维保费每月不能少于350元。但是现在,许多小老板280元就接,200元就接,100元接的都有。接了怎么办?不保养了呗,反正坏了就修。安全隐患多多少少!”“而且挂靠的问题比较难杜绝,除非出了问题,不出问题质监局很难查。”“结果是一个维修员一个月保养50台的都有,质量会好吗?”

事实上,正规的维保单位也很难。参加座谈的一家维保单位代表就说:“物业公司签了几年就是几年,它退了我们不敢退。电梯坏了我们维保公司怎么办呢?物业会比较一下价格,选择最低的价格。这些电梯元器件都很容易磨损、老化,今天修了这个,明天那个又坏了。”

高标准的服务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来支撑。“电梯维保费的化解,需要物业管理费这个源头先松绑。这块有了调价机制以后,后续的所有产业链、所有的服务链才能跟上去。”

可是,当上海相关居民小区的物业费可由原来1.5元/平方米,上调到1.8元/平方米,物业公司还是感到很难办。“现在物业管理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要涨价,要50%以上业主投票通过,低端楼盘小区更是难以通过。”“即使物业公司勉强维持,它也会考虑到成本因素而裁员,导致服务标准减低,形成‘最低工资能涨、电梯维保费难涨’的死局。”有发言代表还形象地说:“国家每年最低工资标准涨10%以上,物业费不涨,物业公司趴掉;物业公司趴掉以后,接下来就是维保公司趴掉;维保公司趴掉,电梯维修资金就动用不了,业委会也会趴下;业委会做不下去就不做了,换届了,但问题还是没解决……”

“业委会手里的二三千万元维修基金,其实不多。打个比方,最先坏的是弱电,所有监控系统全部都趴掉了,好,马上修,一修,几百万元就没了。接下来上水系统开始出毛病了,上水系统要改造,又是几百万元没有了。再加上平时屋顶漏、墙面漏这些滴滴答答的小修小补,维修资金就不够用了。接下来就筹集了。买房子的时候他愿意出这个钱,后来筹集就很难很难。业委会也是一届一届的,能不用尽量不用……比如电梯维修要通过业主大会,张三同意、李四不同意,就走不下去了。”

“旧梯改造的一大难题就是资金落实的问题。住户间谁多出、谁少出,出资比例很难达成一致,改造资金无法筹集到位。这个根据我们以往改造成功项目的经验,往往需要政府牵头进行政策引导,同时创新思维,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去解决好产权、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的难题。”

事实上,电梯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和最低工资标准结合的联动机制,物业费上涨幅度由房管局根据当年工资标准和物价指数评估,在相应增长幅度内可以不通过业主大会。”“国家能否建立一个电梯公积金制度?由国家来统筹,电梯由相关质监部门评估后决定该不该大修。而目前这种模式,是走不下去了。”

立一立:“做生活的规矩”,让技能回归

“要提升电梯的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安装质量,维保质量。如果说电梯不好,怎么管理也没用。要提高安装质量,维保质量,先要立一立‘做生活的规矩’”。

“我以前做了十几年安装,现在做了十几年的维保,也做过调试。从安装来说,以前我们是等大楼造好了,人还没进去的时候来安装,安装环境比现在好。更关键的是我们有一帮好师傅带着我们干,上一辈的老师傅很讲究技术,很讲究安全,样样都教你怎么做。我们做生活的规矩,就是这样形成的。现在呢,一方面没有好的带教,另一方面电梯安装和大楼建设又是同步的。电梯装水泥、装建筑垃圾,什么都装,肯定影响后面的使用质量。”

“还有维保质量。电梯生产单位都有严格的维保制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来做的。而且自己生产的电梯自己最熟悉,自己保养应该是最好的。我们很多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安装的电梯到现在都很好用的,关键是自己调试、自己维保。正规大公司还很重视技术的,上岗证是必须送出去读出来的。但现在师傅是没了,‘做生活的规矩’没有人带了,干活的规矩没了,态度好一点,把灰擦一擦就算好的了。你‘安全回路’不好,他下去把开关一个一个的拔,拔对就拔对了,拔不对就关掉……”

座谈会上大家都认为,电梯安装维修是个技术活。可是现在电梯管理进入“业主想少出钱、物业要降成本、维保压价揽活”的怪圈,导致电梯安装维修这种技术密集活,变成了农民丢掉锄头就能上岗的“粗活”。据统计,上海电梯事故中死亡的人员,90%以上为作业技能、安全意识欠缺的外来劳务人员。

“近期电梯事故发生很多,许多媒体提出电梯的‘大限论’,就是老旧电梯在运行十余年后‘大限将至’,呼吁强制报废。我们的观点与此不同,事实上单纯以使用年限来定义电梯是否报废,是不科学的。如果对电梯进行长期有效管理、规范维保,适时更新老化部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老旧电梯的效能。优质的产品、良好的维护、原厂持续的支持,是在用电梯永葆青春的不二法门。”

“做生活没有规矩,其实也牵涉到各方面,跟价格也有关系,在维保方面我们有切身体会,办公楼问题倒不大,总能谈下来,怕是怕那些住宅楼,你想做改造,去了10次,没有一次成功的。这次改造成功了一个,是因为这个小区的电梯出事了,街道、区里,包括业委都一致认为原厂家来改造的好,才做成功的。”

关于“做生活的规矩”,有代表主张立标准。“我是希望国家政府立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就是你这个电梯要保养,保养到什么程度,然后就像最低工资一样,最低价是多少。至于保养的水准,说个简单的,门要轻、静,动起来没有声音,平层要好,这是最起码的。要立一个标准,然后在这个标准下执行,为什么?如果说真正有一个最低指导价,这个使用单位就说,你只有价没有标准,应该是先做个标准。”

“现在的那个标准是2002年的。还有,关键是谁来监督这个标准。”

也有代表提出,“业主委员会”也需要提升素质,懂得“做意见领袖的规矩”。这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媒体等联手来唤醒市民参与小区管理的责任意识。政府部门对此也要加以关注,进行指导、培训,让业委会真正成为多数业主的意见领袖。

此外,使用者也要懂得安全使用的规矩。“企业要有企业的诚信,使用人要有使用的知识和常识,责任感很重要。”在安装、维保的行业市场上,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自律,这是从道德诚信角度来讲的,还有一个就是规范,自我的规范,政府出台标准的规范。

猜你喜欢

最低工资物业公司物业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加强物业公司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研究
物业服务
地铁车辆段及上盖物业开发一体化探讨
房屋漏水不解决,业主8年拒交物业费,法院判决:还得交
在小区内丢车物业公司是否需担责
澳门最低工资立法述评
加强细部处理,提升物业品质
福州升值最快高端物业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