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产生循经感传和不自主运动的观察和讨论
2013-02-20尤小龙1尤君怡2沈晓峰2汤怡雯2
尤小龙1 尤君怡2 沈晓峰2 汤怡雯2
(1.苏州市沧浪区尤小龙针灸诊所,江苏 苏州 215006;2.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9)
笔者在针刺治疗中发现,有患者经针刺或加脉冲电流刺激产生循经感传后,沿感传部位出现随意肌不自主运动(后文所提不自主运动均指此),但此类患者并无与不自主运动相关的疾病。去除感传的激发因素后,感传和不自主运动可继续进行。笔者自1997年以来共发现4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均为成年人,首次接受针刺治疗,无经络学、气功学相关知识背景,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表述正常,无精神类、脑部及与不自主运动相关的疾病。针刺手法使用小角度缓慢运针,得气后停止运针,或加用脉冲电流刺激(上海华谊厂BT-701电麻仪),频率100~120次/min,输出强度以局部出现轻微跳动、患者感觉适宜为度,每日1次。
2 观察结果
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循经感传,具有可阻滞性、循经性和效应性等感传的一般特征。感传性质为蚁走样温热感、线流感或气流感,感传线宽度0.5~1cm,感传路线在四肢部与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在躯干、头面部则与经络循行路线同异互现。患者在针刺或加脉冲电流刺激产生循经感传3~15min后,沿感传部位出现随意肌不自主运动,之后感传及不自主运动同时进行,直至同时结束。不自主运动3例出现在四肢部,1例涉及全身。不自主运动节律60~240次/min,与脉冲电流频率不一致。不自主运动发生时,患者轻微活动该肢体可使不自主运动暂停,但旋即不自主运动恢复。产生不自主运动10~25min后,若在患者知晓状况下出针,感传及不自主运动停止;若在患者不知晓(遮挡其视线、医者轻缓操作)状况下出针,感传及不自主运动的范围、幅度、节律等不发生变化。20min后告知患者治疗结束,则感传及不自主运动停止。此前若患者主动运动该肢体,感传及不自主运动即告停止。在针刺出现循经感传和不自主运动的过程中,患者神志清醒,精神正常,应答正确,自我感觉良好,治疗结束后病痛明显减轻,全身感觉舒适。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在其健侧针刺或加脉冲电流刺激,出现与患侧相同的感传及不自主运动。
3 案例选介
3.1 李某,男,59岁。1997年5月17日诊。
因右肩痛伴活动受限1月,右腰痛伴右下肢外侧牵胀半年就诊。治法:左侧卧位,取右侧肩髃、肩前、夹脊 L3、夹脊 L4、夹脊 L5、环跳、阳陵泉针刺后,右侧上、下肢同时出现感传,循手阳明、手厥阴、足少阳、足少阴走完全程;肩髃与肩前、环跳与夹脊L4各接1对脉冲电流后,感传速度加快。经多次观察具有十四经全程感传,每次各在上、下肢出现2条感传线。第2次治疗,治法同前。出现感传约5min后,右侧上、下肢同时出现不自主运动:上肢抬起、落下,前臂及肘抬高5~15cm,肩、肘、腕、指关节作伸屈动作;下肢抬起、落下,小腿及膝抬高5~10cm,髋、膝、踝、趾关节作伸屈运动,上、下肢节律相仿,70~90次/min,低于脉冲电流频率。患者神情自然,应答正确清晰,感觉到肢体运动范围、幅度加大,但自我感觉良好。嘱患者自主活动右侧肢体后,不自主运动停止,但旋即又作。第4次治疗,治法同前。出现不自主运动约20min后,在患者不知晓状况下,关闭电麻仪,出针,感传及不自主运动继续进行。持续20min后,告知患者已出针,感传及运动停止。共治疗20次,后16次均采用本次方法,每次出现相同现象。经治疗,肩痛及腰腿痛消失,恢复正常。
3.2 蒋某,女,42岁。2010年8月13日诊。
因双乳抽痛,肿块,经前明显3年就诊。患者1个月前开始双乳抽痛,每小时抽痛1~2次,查左腋下淋巴结肿痛,钼靶X线、B超检查为乳腺增生。治法:仰卧位,取两侧肩前、足三里,针刺得气后两穴各接一对脉冲电流治疗。第21次治疗,治法同前。在两侧足三里及肩前穴各出现上行、下行感传线。约10min,感传线分别循两侧足阳明、足少阴和手太阴、手阳明经走完全程。经多次观察,患者具有十四经感传现象。在感传线分别走完全程的同时,在距体表感传线的较深部位,又出现一条比体表线粗的气流样感传线(宽度约1cm),沿体表感传线相同的路线循行,同时两膝部出现不自主屈伸运动,抬起、落下,幅度5~10cm,屈伸节律快于脉冲电流频率,120~150次/min,连续运动10余次,停顿数秒,反复进行,40min后起针,感传及不自主运动停止。第22次治疗,治法同前。同上次一样出现2条感传线,同时全身出现不自主运动,屈伸髋、膝、踝、趾、肩、肘、腕、指等关节,臀、腹、胸、肩、头部抬起、落下,头部、躯干左右扭动摇摆等。各个部位运动单独或混合轮流出现,无规律,每个部位连续运动3~15次后停顿片刻,旋即又作。运动节律60~240次/min,四肢末端快,四肢近端次之,躯干更次之。嘱患者自主运动肢体,感传及不自主运动停止,但患者述有不适感,体内似有一股力量在推动肢体运动。40min后结束治疗,感传及运动停止。第23次治疗,针刺、穴位同前。出现与上次相同感传及不自主运动,并出现皱眉、眨眼、转动眼球、开合口唇、吞咽、舌体上下左右伸缩等不自主运动。每个动作连续3~15次后,停顿片刻又作。节律120~140次/min。留针20min后,在患者不知晓时出针,感传及不自主运动继续。持续40min后,告知患者治疗结束,感传及不自主运动即告停止。第24次治疗,患者诉项、腰酸痛,取俯卧位(双手背枕于前额),穴取夹脊C7、夹脊L4针刺。感传线沿两侧华佗夹脊穴连线循行,上达头面部,并通过四肢部的足太阳、足厥阴、手太阳及手厥阴经,此过程耗时约10min。同时在较深部位出现气流样感传线,沿体表感传线循行。此时出现躯体左右摇摆,头、肩、背、腰、臀等抬起、落下,屈伸膝、踝、趾等运动,特点同前几次。留针20min后,在患者不知情时出针,感传及不自主运动继续。持续20min后,告知患者治疗结束,感传及不自主运动停止。共治疗40余次,期间交替使用针刺和针刺加脉冲电流刺激2种方法,感传及不自主运动的特点无明显差别。乳腺增生、项腰痛症状消失,治疗前未诉及的肛裂便血、四肢发凉、趾缘角质增厚诸症先后消失,记忆力、视力改善,面部皱纹减少。患者对感传及不自主运动作如下描述:气流在某一部位走行不顺畅时,会在局部积聚加强,并出现一股非本人支配的力量,使该部位肢体活动,活动促使气流逐渐通过该部。
4 讨论
本组患者经针刺或加脉冲电流产生感传后出现的随意肌不自主运动,由于与脉冲电流引起的肌肉运动的范围、幅度、频率等不同,终止脉冲电流刺激后该运动能继续,并且单独针刺也能产生该运动,故可排除该运动是脉冲电流刺激所产生的。且本组患者无精神类、脑部疾患及与不自主运动相关的疾病,故亦可排除该不自主运动是因某些疾病所致。所有患者经针刺或加脉冲电流刺激后,感觉舒适良好,疗效显著。其中蒋某依据自身感受描述了不自主运动对感传起了促进作用,其他3例患者在以后10余年的跟踪观察中,除出现笔者以前观察到的感传随年长衰老有所减弱[1],不自主运动不同程度减轻外,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这说明在感传后出现的不自主运动是一种良性现象,对感传可能起到促进协调作用。
本组患者经针刺或加脉冲电流刺激产生感传后,出现沿感传部位的随意肌不自主运动,此后感传及不自主运动同时进行。出现不自主运动的患者均为循经感传者。笔者在数十年的针灸临床及对感传的观察中,并未发现同等条件下非感传者出现不自主运动,故这种感传和不自主运动关联的现象,说明两者具有某种内在联系。针刺或加脉冲电流刺激不会直接使随意肌产生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应是针刺或加脉冲电流刺激产生感传后由神经中枢产生的,其所接受的传出冲动应来源于神经系统某一中枢,是针刺或加脉冲电流刺激产生的感传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而产生感传感觉,且经某一神经中枢处理后,产生了不自主运动的传出冲动。
不伴不自主运动的循经感传,在患者不知晓状况下去除感传激发因素,感传在数秒内即告停止并消失。而当感传伴有不自主运动,在患者不知晓状况下去除感传激发因素,感传和不自主运动均可持续数十分钟。去除激发因素后,不自主运动的持续现象是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之一——后发放的表现[2]。在反射活动中,当传入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效应器发生反应时,可刺激效应器本身的某些感受器,使之兴奋,冲动又从传入神经传到中枢,以致延长中枢兴奋并发放传出冲动,产生后发放。感传被去除激发因素后仍和不自主运动同时进行有2种可能:一是在后发放效应下,由神经中枢传出冲动产生的不自主运动,促进了感传的继续循行;外周的感传,引起了中枢向效应器发出能促进感传循行的不自主运动的传出冲动,这种现象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了对感传的调节。二是神经中枢的后发放效应不但涉及了不自主运动,且涉及了感传,导致感传在失去激发因素后,在后发放效应作用下,能继续和不自主运动同时进行,这说明感传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神经中枢有关,神经中枢内很可能存在循经感传的调节机制。
徐放明等[3]的研究表明,肝经、肺经在脑内有其相对特异性分布区域,提示经脉与脑可能存在特异性联系。朱蔓佳等[4]通过刺激光明、丰隆穴,视觉皮层血氧饱和信号发生明显改变,说明肝经与目系之间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基础。经络作为人体的调节系统,有独立性,但也应通过信息联系与中枢神经系统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其对机体的调节作用。针刺后循经感传和不自主运动的关联出现,提示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可能存在循经感传的调节机制,在外周一定结构上产生的感传,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
[1]尤小龙,尤君怡.不同健康状态对循经感传程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2002,37(2):64
[2]施雪筠.生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9
[3]徐放明,谢鹏,吕发金,等.肝经、肺经脑内分布区域的fMRI研究.中国针灸,2007,27(10):749
[4]朱蔓佳,胡卡明.“肝经连目系”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海南医学院学报,2004,10(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