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2013-02-19郝济源吕瑞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0级硕士研究生哈尔滨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50040
★ 郝济源 吕瑞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0级硕士研究生 哈尔滨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哈尔滨50040)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壁的慢性炎症,使囊壁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而致囊壁中度增厚,并与周围组织发生黏连。可由结石、慢性感染、化学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临床以持续性右上腹疼痛,伴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感为主要表现。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大幅上升。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通过消炎、利胆、解痉、镇痛来缓解症状,效果不够理想。手术治疗虽能根治,但是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中医辨证论治从具体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疗效较好,在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灵枢·胀论》言:“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本病病变主要在胆,发病原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扑损伤、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滞日久成瘀,不通则痛;久病体虚,肝络失养,不荣则痛。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上各医家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4种证型。近年来,临床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该病作进一步的分型,现介绍如下:徐氏等[1]将本病分为6型:肝胆郁滞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络失养证,脾胃气虚证,饮食停滞证,分别采用柴胡舒肝散,大柴胡汤,四逆散合失笑散,一贯煎,香砂六君子丸,保和丸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刘氏等[2]根据病性虚实将本病分为以下6型:实证有肝胆气郁证,气滞血瘀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虚证有阴虚郁热证,阳虚郁滞证。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合失效散、茵陈蒿汤、清胆汤、一贯煎、理中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徐氏等[3]认为本病的病理特点为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气滞血淤,故将本病86例病人分为5型予以论治:肝胆湿热型,方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肝气郁结型,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气滞血瘀型:用复元活血汤加减;脾虚湿阻型:方用六君子汤合胃苓汤加减;肝胃阴虚型:方用一贯煎合麦门冬汤加减。实践证明,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药,有助于气滞的改善和胆系功能的恢复。但由于本病顽固不愈,以致正气耗损,终致肝胃阴虚、脾胃虚弱等,即时可用补益脾胃的方法进行治疗。经治疗总有效率96.5%。
2 随证经方加减
吴氏等[4]认为气机升降失常为其主要病机,脾虚气滞痰阻为其主要证型。故针对其病机治以利胆和胃,理气降浊,用旋覆代赭汤为主方加减治疗。78例病人中,治愈43例,好转32例,总有效率96.15%。唐氏[5]认为肝气犯胃,湿热困脾为本病主要病机,故治以疏肝利胆,理气止痛,健脾利湿,用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为主方治疗。共治疗115例病人,总有效率96.15%。黄氏等[6]用乌梅丸为主方治疗本病125例,取其如下功能:(1)乌梅丸由胆汁排泄,可以改变胆汁的酸碱度;(2)服用乌梅丸后可使奥狄氏括约肌迟缓扩张;(3)乌梅丸可以促进肝脏增加胆汁分泌量,有明显的利胆作用。临床结果显示:治愈68例,显效4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6%。刘氏[7]认为湿热和肝郁气滞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因素。在其演变过程中,无论肝郁气滞还是肝经湿热,均可伤及脾胃,造成肝脾失和,同时病人又可耗伤肝阴,甚则入络成瘀。治疗上采用疏肝理气,调和肝脾法。以逍遥散为基本方加减。经治疗,52例患者中痊愈3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
3 自制验方治疗
姚氏[8]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肝气郁结,湿食停聚脾胃,蕴生湿热,故自拟柴胡三黄汤随证治疗本病53例以疏肝利胆、通腑泄热。基本方药:柴胡10g,陈皮10g,郁金 10g,黄芩 10g,黄连 5g,制大黄 6g,茯苓20g,白芍15g,法半夏10g,丹皮10g,茵陈 20g,生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设对照组50例,予消炎利胆片治疗,每日3次,每次4片,疗程均为2周。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有效率80%。何氏等[9]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以致肝郁气滞,湿热阻遏,造成肝失疏泄,气滞和湿热内蕴而成。治宜疏肝解郁,清利湿热,行气止痛。方用柴茵三金汤(柴胡、积壳、鸡内金各10g,茵陈、金钱草、郁金、白芍、延胡索各15g,甘草5g)。结果:治愈23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1%。张氏等[10]认为本病脾胃虚寒证型居多,因此治疗应以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疏肝利胆为大法。自拟理中三金汤加减治疗。基本方:干姜、人参、白术、吴茱萸、郁金、鸡内金、金钱草、柴胡、白芍、炙甘草。48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3.8%。
4 中成药治疗
杜氏[11]用十五味肝胆舒丸疏肝理气,通腑清热利胆,行气止痛。每日3次,每次6g治疗胆囊炎,治疗48例中,治愈37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3.8%。胡氏[12]认为肝气郁滞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而肝胆郁滞则为本病最基本的证型,所以治疗以疏肝理气利胆为法,将120例本病患者分成:治疗组80例,予胆胃康胶囊2粒/次,3次/天;对照组;40例,予消炎利胆片5粒/次,3次/天,疗程均为2周,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8.75%,对照组有效率72.5%。
5 其他治疗
罗氏等[13]认为胆囊炎多因饮食失节、情志不遂,肝胆气滞,影响肝脏疏泄和胆腑的通降所致。胆为奇恒之腑,以通为用,与肝相表里,故选择肝俞、胆俞、足三里、阳陵泉、行间穴,具有疏肝利胆、健脾、清热利湿等功效,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本病45例中,将0号羊肠线注入上述穴位中,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气血和机能,从而达到慢性疾病长期治疗的目的。7天1次,4次为一疗程,结果显示:治愈28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84.4%。张氏等[14]认为用脐针治疗本病能很好的调节阴阳,去除疾病。进针部位采用0.5%碘伏消毒,以脐蕊为中心,向相应的脐壁横刺,进针深度0.1寸~0.5寸,留针10~20分钟,7天为一疗程,39例病人总有效率100%。曹氏[15]等用耳压结合体针治疗本病88例,认为本病多因肝失疏泄,胆腑郁热而成。期门为肝经募穴,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太冲为肝经原穴,日月为胆经募穴,四穴相配,共奏疏肝利胆,通络止痛,理气解郁,调理气血之功效。中药王不留行,有活血通络、通利血脉之功效,用胶布压于耳穴肝、胆、皮质下、神门穴上,借王不留行活血通络穿透之力,治疗中能随时按压刺激耳穴与体针针刺相结合,使疏肝利胆止痛之功效更佳,总有效率为92.05%。
6 小结
从各医家的辨证分型上来看,临床上本病肝郁气滞证和气滞血瘀证型居多,治疗上主要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药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合失笑散或复元活血汤。肝胆湿热证可用大柴胡汤或茵陈蒿汤;肝络失养,阴虚郁热证可用一贯煎;脾胃气虚证用香砂六君子汤,同时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加减治疗。疏肝理气方面主要选用柴胡、郁金、陈皮、枳壳;清热利湿多选用茵陈、黄芩、黄连、丹皮、金钱草;柔肝止痛选用白芍、延胡索;温中散寒多选干姜、吴茱萸。慢性胆囊炎病情缓而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而中药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未病先防,加针刺、按压等多种治疗方法,临床远期疗效显著。今后应该更加深入的探索本病,以便中医药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1]徐广武,郭延臣.慢性胆囊炎的辨证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10(21):72-73.
[2]刘强,纪春玲.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J]当代医学,2011,25(17):157.
[3]徐长辉,田谧,史耀勋.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86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3):81.
[4]吴常玉,柳晓萍.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78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30(12):126.
[5]唐世利.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115例[J].现代中医药,2009,29(4):28.
[6]黄建国,王敏,马爱兰.乌梅丸治疗慢性胆囊炎125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6(3):146 -147.
[7]刘艳.逍遥散加减治疗胆囊炎52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371.
[8]姚利钱.自拟柴胡三黄汤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5):425 -426.
[9]何秀明,林汉楠.柴茵三金汤治疗胆囊炎58例[J].新中医,2008,40(1):72-73.
[10]张升,李小平.理中三金汤治疗慢性胆囊炎48例[J].河南中医,2008,28(7):59.
[11]杜磊.十五味肝胆舒丸治疗胆囊炎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0):19.
[12]胡鹏飞,钟广芝.胆胃康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8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6(2):53.
[13]罗婷,颜幸杰.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45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96.
[14]张庆宁,张庆光.脐针治疗慢性胆囊炎39例[J].中医外科杂志,2008,17(1):36 -37.
[15]曹双凤,沈保强.耳压结合体针治疗慢性胆囊炎88例[J].陕西中医,2010,31(2):216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