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运动员器械感与培养途径*
2013-02-19张鹏程
张鹏程
(安徽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安徽合肥 230038)
器械套路是竞技武术套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武术不断向着“高、难、美、新、稳”的方向发展以及新的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实施,无论是在器械套路的演练上,还是在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上,无疑对运动员的器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器械感在呈现运动员完美技术动作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说,运动员对器械“感觉”的好或差,将直接影响整套动作的完成质量。
所谓武术运动员器械感,指的是运动员对武术器械的形状、重量、硬度、长短以及运用器械的力量、空间运动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等方面的复合直觉[1]。这种复合直觉的培养主要是靠长期运用各种练习方式进入各个相应的分析器和刺激物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精细分析,并逐步在运动员大脑中形成稳固的神经联系。因此,武术运动员器械感的培养,将有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
1影响武术运动员器械感发展的主要因素
器械感不同于其它身体素质,它是一种精细化的专门化运动知觉,具有多样性、复合性的特点。根据运动训练与人体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细分下来,影响运动员器械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运动员的遗传和生理变化因素。具体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差、身体柔韧性低、运动员心理素质欠佳以及身体关节部位的伤病疼痛等。
1.2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外界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干扰。比如: 训练或比赛场地的突然改变造成运动员的不习惯,运动员对所练器械技术的认知程度,社会外界对运动员的期望值过高,都有可能影响运动员良好器械感的形成。
1.3 其它因素
不合理的训练计划,也易影响运动员器械感的培养。如:运动负荷的突增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或长期未进行训练而引起的器械感减弱,套路动作节奏的过快,器械标准的变化,武术竞赛规则的变化,动作难度系数变大,均会造成运动员的不适应导致动作的变形。
2武术运动员器械感的培养途径
武术运动员器械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专项训练过程。运动生理学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复杂、连锁、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过程,器械感的获得也亦如此[2]。因此,不断的反馈和调节对器械感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运动员通过反复有计划的、有目的练习,再经过不断地调整、纠错,逐步提高对器械的控制能力和运用能力,建立合理的正确的动力定型,在此定型过程中,运动员获得了敏锐的器械感。
2.1 提高武术运动员对器械技术的认知水平
现代训练理论研究显示:完整的运动训练不仅只是提高运动器官的生理机能,而且还伴随着人的心理和智力的发展[3],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所谓认知能力,是指人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4]。而运动员认知水平的提升,就是通过不断调整对运动技术认知的角度和衡量标准,使个体认知向着符合武术器械技术标准方向发展,并接受一定的社会实践检验的过程。当然,由于理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运动员的认知水平表现得参差不齐。认知水平的不足成为培养良好器械感的瓶颈,要取得这方面的突破和改进,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善认知水平的途径。
武术器械套路种类繁多,如按类别来区分,有长短之分、现代与传统之分、软硬之分,各种器械形状构造的不同,造就了演练风格及学练方法的不同[5]。如软器械可弯曲折叠,长度变化不定,很难控制,演练风格还要快速勇猛,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高超的身械配合技术。针对此,教练员可通过实例解说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利用讲解软器械的特点、技法、正确的演练方法,加强运动员对软器械的更深层次认知,另一方面,在训练过程中及时纠正运动员错误技术动作,培养运动员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逐步提高运动员对器械的认知水平。
因此,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明确训练的目的性,运动员自身通过对练习该项器械技术所需要的技术知识的正确认识、理解,进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恰如其分地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动作原理和方法,可以加速对动作技术的熟练完成。
2.2 注重武术运动员器械基本技术的训练
运动员对器械基本技术的正确练习是培养良好器械感的先行条件,没有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规格,器械感的培养无从谈起。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把此项内容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讲解动作要领,示范正确动作,让运动员持之以恒加以练习,达到自动化水平。
2.3 合理选择培养器械感的适宜时机
在器械套路的学练过程中,很多教练员在训练计划上缺乏整体考虑,片面机械的理解器械感的培养。要想做到有效发展,教练员须把握训练要领,找准整个训练过程中的适宜时机,积极探索各种训练手段去主动培养。
2.3.1有效利用训练课的准备和结束阶段
器械感的培养对运动员的神经敏感度要求很高,在神经系统处在兴奋状态下进行训练,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堂训练课中,准备活动的作用是通过肌肉关节的伸拉,达到身体预热,避免运动损伤,为运动员进入大强度运动负荷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阶段的徒手操部分,可以结合器械基本技术内容,设置不同种类的器械组合操,难易结合,调整好运动量;为迎合青少年运动员追求新奇的特点,要保持动作新鲜性,尽量做到内容几次一调整,长期坚持下来,对运动员的器械感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训练结束阶段的放松部分,适当安排与放松环节相结合的内容,如:给运动员一定时间“拈玩”器械,增加对器械的支配把握能力等。
2.3.2 抓住青少年的生理敏感期
有研究表明,一名优秀的武术运动员的启蒙训练时间为5~7岁,7~14岁时期是青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高峰期[6],这两个年龄段是运动员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和建立良好动力定型的最佳时期。根据运动训练及武术项目的规律,抓住该阶段身体素质的敏感期,使运动员了解、掌握各种器械特点,规范基本技术,逐步完成器械技术的基本定型,为运动员向更高水平的攀登奠定夯实的基础。
2.4 根据运动员及器械项目特点来安排训练负荷
各种器械项目技术的不同,决定了每个项目对运动员的要求也不同。教练员可以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器械套路的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启蒙培养阶段应将技术动作的标准化放在重要位置,避免因大负荷,盲目追求运动技术个性化,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7]。大量实践表明,运动员在启蒙阶段技术动作的不规范势必会影响在成年后对高难度动作的突破,最终以致运动水平的停滞不前,可谓得不偿失。需要注意的是,一名优秀武术运动员所擅长的项目是有限的,因而教练员可根据对运动员个性的了解以及运动项目的特点,帮助运动员选配适宜的本人的器械项目,做到合理选择,稳步训练,演绎出武术套路的精髓。
3 结论
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器械技术的认知水平,利用各种方法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由被动练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动作,帮助运动员向更高的技术水平推进。
武术运动员器械感的培养需注意合理安排好训练的时机,可以利用准备活动、结束放松活动等时间段来发展运动员的器械水平。一名优秀武术运动员所专攻的项目是有限的,教练员应根据各种不同的器械项目特点,以及运动员的自身情况来设计不同的器械技术练习内容和相应的训练负荷。
参考文献:
[1]余彬. 对篮球运动员球感理论的分析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74.
[2]王步标.运动生理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5.
[3]运动训练学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34.
[4]沈志华,汪玉柱,邢宝君.认知结构理论与大学生自我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0(3): 32.
[5]纪欣华. 武术套路器械技术演练风格类型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 2006,3( 5):34.
[6]鹿兰锋,江建华,蒋旻.刍论武术套路科学训练的依据[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8.
[7]张惠. 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必要性及其实施策略[J].运动,2011,32(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