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举措
2013-02-19甘筱青杨耀防詹建志
甘筱青 杨耀防 詹建志
(九江学院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研究中心 江西九江 332005)
为促进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建设和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一体双核”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南昌、九江两地中心城市以昌九一体化发展方式作为支撑江西崛起的“双核”来打造,赋予了九江、南昌在江西省和长江中游新的定位和使命。
1 “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的理论基础
“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战略构想不是空穴来风的臆想,更不是急功近利的驱动,而是源于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判断与准确把握,也基于以下经济理论及其发展经验的有力支撑。
1.1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是在区域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非均衡发展理论最初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理论选择,但在做区域开发与规划时经常被引用和借鉴,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以往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一般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真实的经济增长过程,难以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而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2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1]。
非均衡发展理论实质内涵,就是一种改变区域发展中全面撒网和单点突破的弊端,实行重点地区带动全局发展的科学模式。从国内实践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普遍推行非均衡发展模式,选择培育基础好、潜力大的两个中心城市优先增长和发展,率先成为产业强大、功能完善、实力雄厚的核心增长极,通过“双核驱动”,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根据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发展格局的“双核”结构一般都是“中心+门户”城市。前者更多出于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的考量,一般是省会城市;后者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必须具备成为经济重镇的优势和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广州深圳、福州厦门、杭州宁波、济南青岛等地,都是非均衡发展中“双核驱动”模式的成功范例。
1.2 低碳经济理论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转变[2]。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在此背景下, “低碳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及其政策应运而生。人们迈向生态文明社会将逐步走出一条新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于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1.3 产业聚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创立。波特通过对丹麦、德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等重要贸易国的情况考察后认为,国家或区域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上,而不是在比较优势上,产业集群才是国家或区域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他认为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产业以及专门化的制度与协会,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的集合体。由于长期稳定的竞争合作关系,势必降低这些关联的企业运行成本,并使其创新能力得以持续提高。这实际上是从竞争力的理论角度探讨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区域集聚,必然导致专业化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优化集中,共享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进而降低交易成本,产生区域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对于如何培育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波特提出了产业集群钻石模型。该模型认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是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四个因素相联系、互制约构成钻石结构。地理集中将加速这四个因素的相互整合,增强互动,从而提高该地区或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2 “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的实践举措
日前,为积极响应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构想,并努力推进与实施,南昌大学、九江学院联合成立了“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研究中心”。笔者认为“昌九一体双核发展”可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
2.1 昌九发展规划一体化
江西省今年将出台《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加快推进交通、物流、通信、金融、能源、旅游等方面同城化。研究者要跻身于《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并对政策出台后两地的发展规划作深入的研究探讨。计划通过调研并借鉴长株潭等地城市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做法经验和政策措施,开展昌九城市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科学研究。
2.2 昌九基础设施一体化
“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战略构思,首先在于推进以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要求统一规划轨道交通网,统筹推进公路网建设,提升拓展南昌港与九江港的功能,加强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在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构建一体化智能电网,完善一体化油品输送管网,优化天然气管道布局,实现能源管理一体化。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规划建设信息网络,率先推进“三网融合”,实行“资讯同费”,实现信息服务一体化。推进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立统筹、高效、安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体系,主要用水指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防洪、排涝达到国家标准,全面建成人水和谐的昌九水利防灾减灾体系。
2.3 昌九产业布局一体化
在产业布局方面有以下6个方面需要关注:(1)厘清昌九产业布局现状,提出问题,探求成因,为昌九产业一体化布局研究奠定基础;(2)梳理国内外城市一体化成功案例的经验及其产业布局规律,为昌九产业布局一体化提供参照;(3)研究促成昌九一体形成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机制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律;(4)寻找形成昌九“双核”驱动的因素,诸如区位优势、禀赋条件和规制因素等;(5)基于城市群视角,研究昌九一体化形成对产业布局机制的诉求及形成后对昌九产业布局的影响,以此探求昌九产业布局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合机制;(6)基于国务院在《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长江中下游农产品现代物流基地和流通枢纽”的战略构想,探索与之相应的昌九产业布局。
2.4 昌九公共服务一体化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和公民的权利。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目前,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和住房改善公共服务,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成为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笔者需要对上述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法规依据、一体化的平台、一体化的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研究。
2.5 昌九文化认同一体化
文化认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身份认同,也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昌九两地山水相连、地域紧邻是两地文化认同的自然基础,政治同属是两地文化认同的政治基础,历史互通是两地文化认同的历史基础。昌九文化的互相认同,本质在于二者之间既有同质性,又有互补性。九江以庐山文化为地标的书院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构成了九江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南昌以省会城市为龙头的红色文化、豫章文化构成了南昌文化的引领性与先进性。两地历史上的儒学传统、理学精神与近代的红色文化相互融合为一体,共同构成昌九人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一个关联互动的旅游文化圈。
2.6 昌九高校发展一体化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支撑。高校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思想库。“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聚集人才、融汇智力。成功打造引领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双核”,需要南昌、九江两地高校之间的深度和全面合作。实现南昌大学和九江学院两校之间的合作,并逐步扩大到昌九地区更多高校的协同创新,是快速响应省委省政府“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战略的率先之举。对南昌大学来说,九江学院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地缘优势必定对其产生积极的补充和推动;对九江学院来说,南昌大学所拥有的师资实力和综合优势必定对其产生积极的引领和支撑。两校可以在教学、科研、特色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实现学生交流、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师资互用、合作攻关和协同创新,从而迈开昌九高校一体化、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南昌大学与九江学院抓住机遇深化合作,能为“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好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优质服务。
3“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的九江布局
按照省委的战略部署,九江要使“门户”名副其实,全力“做大九江”,策应“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发展要求,敢立潮头,勇做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的先行先试区。九江市委市政府已做出新的战略思考和布局,将在“一个联动、六个打造”上下狠功夫,出台举措。“一个联动”就是加强与南昌的合作对接,重点在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互补等对接上下功夫。“六个打造”就是打造“T型”经济带、打造大九江都市区、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青先导区、打造区域性枢纽大港口、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打造一流的环境品牌。
3.1 打造“T型”经济带
按照“沿江挑大梁、沿路做支撑,三年翻一番、五年过万亿”的工业发展定位和目标,全力打造“T型”工业格局,力争“十二五”末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2018年突破10000亿元。落实在“五抓”:抓园区、抓产业、抓基地、抓招商、抓投入。
3.2 打造大九江都市区
做大中心城区,加快八里湖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步伐,尽快把九江打造成市区人口过百万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四县一山”与中心城区融为一体,构建20分钟车程的“大九江”格局;打造新型城镇群,加快县城和示范镇建设,推进镇村联动,打造“城乡一体化”格局。
3.3 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青先导区
做大发展平台,推进共青、德安和永修相向发展、连成一片;强化产业支撑,力争“十二五”末先导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一番;加快创新驱动,力争“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先导区规模以上工业65%以上。
3.4 打造区域性枢纽大港口
推进“港铁联动”,加快九景衢铁路、武九客专、合九客专等铁路专线建设,延伸九江与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网;推进“港路联动”,加快推进绕城高速、都九高速、都南高速等项目建设;推进“港贸联动”,加快货物仓储、专线铁路、专用管网和物流企业建设。
3.5 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以庐山为龙头、山上山下、城里城外、游山玩水一体发展的大旅游格局;提升旅游品位,把九江打造成省内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打响旅游品牌,统一宣传庐山品牌,扩大九江知名度、美誉度,做大旅游经济。
3.6 打造一流的环境品牌
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在权力上下放,在政策上松绑,在服务上到位,为企业提供“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的服务;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营造全社会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打造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使九江成为生态建设的先导之城、绿色崛起的先发之城、魅力中国的先行之城。
作为地处“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湖之畔”的九江学院,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理应在“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的引领下,努力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使命,为九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赫希曼(A O Hirschan,美).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 国际经济评论,2010,1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