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儿童自由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3-02-15亢云洁
亢云洁,田 宇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在综合研究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在长期的观察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将自己的这一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活动。在这一套系统而全面的体系中,自由教育理论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世界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们如何教育儿童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一、自由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蒙台梭利看来,教育必须服从儿童本性的自然发展和自由发展,但是自由发展不等于“无为而治”,自由是有限制、有规则的自由。她认为儿童的自由包括智力的自由和人格的自由,智力的自由是指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使其智力得到发展;人格的自由是指使儿童的心理、意志、情感等不受外力的支配,使其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一)通过独立达到自由
一个人不独立就不可能自由。正常的儿童都有一种独立活动的欲望,教育应当帮助儿童实现这种欲望。而儿童也正是在这种独立活动中成长,在独立活动中自我完善的。我们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做,而不是什么都代替他们做,当然代替比教更容易,更来得快,但那却是儿童独立路上的绊脚石,如果儿童的事情都由成人代办或只按成年人的指示去做,儿童自身的发展被成人的意见和行为取而代之,逐渐偏离了自我,偏离了生命正常的轨道,他们的人格都将是不独立、不完整的,随之而来就是儿童的依赖、自卑等,谈不上自由的发展,更谈不上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在自由的活动中发展意志
意志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所应具备的优良品质。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只有通过自由的活动才能培养意志。在自由的环境中,儿童根据其内在的精神胚胎选择做某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使冲动和抑制互相平衡,儿童的生命就在这种内在精神胚胎的引导下自发地向前发展,从而锻炼意志,形成乐意顺服的好品质。并且她认为,意志和顺服并不矛盾,而是携手并进的。意志是顺服的前提,只有儿童能做到自我控制的时候,才可以产生服从社会生活规范的更高级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儿童在自由的活动中锻炼意志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措施,而不是依靠大自然的赋予。
(三)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自由概念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首先,自由是有限度的:在不损害集体的利益、不冒犯或干扰他人、没有对他人不礼貌或粗野行为的前提下,只要有益于儿童的各种表现和发展,不管是什么行为,无论由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教师都要允许;其次,儿童的纪律与自由是并行成长,相互依赖的。真正的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儿童在自由自愿的活动中,理解纪律,因理解而接受集体的规则。这种建立在积极主动和理解基础上,而不是屈服于成人或权威的纪律才是真正的纪律。
二、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理论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包含了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它如何运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成年人所要做的就是去理解儿童的需要。学习蒙台梭利的自由观,就是要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尊重儿童的内在意志,保证儿童的发展自由,使得他们在适宜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成长法则秘密生长,耐心等待儿童内在的纪律出现。
(一)用爱的情感为儿童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发展首先要满足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所以当一个婴儿从一个自然的环境——子宫来到一个人类文明化的超自然的环境——这个世界的时候,它除了需要满足生理的需要让自己活着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满足安全的需要。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婴儿的安全感是通过和父母的情感链接而建立的,这种情感链接就是爱。0~6岁的儿童,有一个独特的生命现象,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自我的创造上,这个阶段的儿童,只要能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就会将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创造和形成自我,这是生命的本能和法则,所以发展中的儿童才是正常的儿童,因此,爱能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适应陌生的世界,健康成长。
1.给予儿童无条件的爱
爱孩子是一件容易的事,无条件地爱孩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大人经常会问孩子,你爱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这就是物质世界的大人和内心世界的孩子之间的区别。物质世界的爱一定要有个条件,儿童如果想得到爱,必须用一个条件来交换,比如聪明,比如漂亮,比如乖巧……内心世界的爱只有一个原因:我爱你是因为你是你!如果成人能够像儿童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们,也许他们没有隔壁家的孩子成绩好,没有同事的孩子特长多,没有朋友的孩子聪慧……成人都能客观地看到这个生命的与众不同,看到孩子原本的自己,而不是期待中的孩子,不是与他人进行比较之后的孩子,更不是一个仅为了荣誉或成绩而活着的工具,他的到来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为了替父母圆梦,不是成为与别人做对比的参照,“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有多少优点,我爱你也不会因为你有多少缺点而改变,我爱你是因为你是你”!这样的爱能使儿童获得面对这个陌生世界的第一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一旦稳固建立在自己的内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不会渴望从别处获得,同时也会让儿童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懂得客观地评价自己也懂得客观地评价别人。
2.给予儿童不以情绪为转移的爱
成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是通过语言,但儿童不是,他们在不具备表达思维和逻辑的语言能力时,就能够与人交流,他们是用生命中的情绪和感觉与成人交流的。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母亲的情绪很烦躁的时候,孩子就会哭闹得厉害,即使这种烦躁的情绪没有通过语言或者表情表现出来,但是儿童能够用心灵感觉到,那种情绪不是爱。因为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言语和表情来衡量和判断,儿童是用心灵来感受成人的。所以成人应该学会儿童的交流方式,用生命的内在感觉来爱孩子,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情绪,高兴的时候关心,生气的时候呵斥,这样的“爱”只会让孩子混乱和不安。儿童永远无法明白成人情绪的变幻莫测,正如成人永远无法明白这种变幻莫测会给儿童带来怎样的影响一样。
3.给予儿童耐心的爱
我们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都是结果,人的价值也在提高效率和创造结果中得以彰显,无意之中,我们把应对物质世界的这种模式应用到应对生命成长的内心世界上来。我们渴望孩子快速成长,渴望孩子出人头地,这种期待背后不是对生命的关怀,不是爱。成人总在关心孩子的未来,谁来关心孩子的当下?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成人的催促:快点吃饭,饭要凉了;快点走路,要迟到了;快点回家,天快黑了……有谁关心过孩子们享受美食的愉悦,有谁关心过孩子们在1.1 米的世界看到的风景,有谁关心过孩子在回家之前是否结束了他们的游戏……多少次在幼儿园门口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他们捡来的“家具”,一边追着要回家头也不回的妈妈,一边看着还在尽情玩耍的小伙伴,孩子站在中间,手足无措,放声大哭。如果成人不能耐心等待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吃饭和走路,不能耐心等待孩子结束他们的游戏然后跟小伙伴告别,又如何能耐心等待孩子自然的成长?人身心的发展如植物的生长,是有自然顺序的,成人用自己的状态和节奏来要求孩子,奢望孩子一下跨越到所谓成熟的状态,这个过程岂是人力可为的?在成人不停的催促和命令下,孩子在萌芽过程中所有充满生命的力量都会奄奄一息。
总之,儿童是依靠成人的爱而获得安全感来发展自己的,如果儿童在他的生活经验中,总是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的肯定,总是能够及时得到不以父母情绪为转移的关注,能够得到父母耐心的等候,他就更容易建立安全感,这些经验告诉他,父母是爱自己的,这种爱是持久的,是稳定不变的。即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也更容易产生安全感,更容易适应环境。在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中,他们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自己的内在发展中,他们的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都会很好地向前发展。
(二)以自由的空间帮助儿童确立正确自我意识
一个成熟圆满的生命必须拥有自由,一个自由的生命必须拥有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更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儿童必须通过自由活动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一个人在这三个方面独立了,他的人格状态就被完善地建构起来了。当儿童把自己建构起来之后,才会用已经建构起来的自我跟现实的外在世界连接,才能超越自我创造的历程,走向社会,实现一个社会人的价值。儿童首先要建构自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达到与社会的和谐。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过程,这一过程无需培养,只求不被破坏。
1.行为的自由:通过自主活动达到身体的独立
自由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活动。在人的生命中有一个本性,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并且要按照自己的“精神胚胎”来发展自己,他需要自己行动,自己思考,自己成长。如果儿童获得爱和尊重,获得安全感,就会将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上,儿童没有一秒钟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活动中的儿童是最正常的儿童。可是生活中,很多的父母因为怕麻烦,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的权利;很多的父母因为赶时间,剥夺了孩子自己穿鞋系纽扣的权利……这样的“爱”,剥夺的不仅是儿童自己吃饭穿鞋的能力,也是儿童自理的能力,自卫的能力,辨别的能力;儿童失去的不仅是行为的自由,也是感觉的自由,思考的自由,发展的自由。虽然他们吃饭穿鞋的动作略显笨拙,但他们会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他们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1]90成人的干预只会打断他们的尝试,限制他们思维的发展,剥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发现规律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成就感。蒙台梭利说:“心灵本身应该通过自发的体力活动来塑造”。[2]182如果孩子连自己吃饭穿鞋的自由都没有,谈何心灵的塑造呢?
2.智力的自由:通过独立思考达到思想的独立
“儿童开始时一无所有,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前发展”。[2]69这就是儿童的理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秩序,儿童的整个生命是依据自己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充满创造性的。而成人往往都犯了一个无意识的错误,认为儿童的整个智力发展是依靠成人的,成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当儿童在做一些不对的事情时,成人总会急切地给他们纠正,急切地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当成人看到孩子画出绿色的天空、蓝色的太阳,粉色的云朵,可能会及时纠正孩子,天空是蓝色的,太阳是红色的,云朵是白色的。可是,成人是否忽略了儿童在画画时专注的状态和胸有成竹的神情?首先,专注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培养意志力的过程,而成人的纠正在不经意间变成了一件破坏儿童创造力和意志力的事情;其次,当孩子把绿色的天空,蓝色的太阳、粉色的云朵呈现在纸上的时候,成人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因为他们观察到了天空中有太阳和小鸟,至于天空、太阳或者小鸟的颜色,还没有成为孩子的观察对象。当有一天孩子开始对事物的色彩敏感的时候,他们会画出蓝色的天空和红色的太阳,这个过程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不需要成人来指导。成人的责任不是告诉孩子天空和太阳是什么颜色,而是要促使孩子成为天空和太阳的观察者。成人只需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成长手段,然后耐心等待他们缓慢的进步,随时准备好分享他们的快乐和他们所经历的困难,谦恭地等待他们的成长。
3.生命的自由:通过自由选择达到意志的独立
自由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标志。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个生命的喜悦,它属于自己并成为自己。儿童期是一个正在形成自我的时期,让儿童自由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使用自我意志的过程。一个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出现了自我意识,他认为“一切东西都是我的”,可是父母要求他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3岁左右的时候开始使用自己的意志,但是当她想买一个冰激凌的时候妈妈坚持给她买一个龟苓膏。这个自然的过程被成人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破坏了,孩子长时间处在这种外界力量的压抑下,他只会逐渐丧失自我,他不是成为自己,而是帮助成人形成了成人的附属品。当我们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坚定认真地对你说“不,我不想让你抱,因为我不喜欢你”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从孩子的脸上看到希望和和谐?
(三)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迎接纪律的曙光
“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力我称之为纪律。”[3]我们平时理解的纪律,就是听成人的话,安静地坐着,乖乖地看着。蒙台梭利方法中的“纪律”和“自由”一样,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
1.生命的纪律——规则,用规则保证儿童获得爱和自由
“不建立规则,就等于暴力”,因为只有规则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现实中,成人往往会依照自己的观念、自己的看法甚至自己的情绪去对待儿童,通过一种权威的手段实现“规则”,实际上这是成人的内在暴力和无规则的表现,我们要用爱的方式,逐渐帮助儿童建立规则,理解规则,而不是建立权威,屈服于权威。例如阳阳的父亲因为阳阳跟小朋友打架被班主任找谈话,回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阳阳揍了一顿,阳阳越辩解父亲越生气,阳阳最终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接受。因为是父亲,因为权威,阳阳失去了解释的机会,也失去了见义勇为的自豪感;再如,甜甜的母亲因为在单位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回到家看到正在看电视的甜甜,二话不说就把电视关了,还对甜甜发脾气。这完全就是家长的情绪在作祟。时间久了,孩子会在做每件事之前观察一下母亲的情绪,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如果阳阳的爸爸可以听阳阳解释,可以告诉阳阳在整个事件过程中,谁对谁错,怎样的处理方式是恰当的,阳阳会及时建立正确的是非、正义、勇敢的概念。如果甜甜的母亲能给孩子建立一个固定的规则,如晚上七点到八点是看电视时间,并能够遵守这个规则,甜甜也能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学会有序地与他人相处。作为父母,如果不反省自己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权威,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就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因为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在父母的权威中,在父母的情绪中,孩子唯有服从于父母的权威而非服从内在的成长动力,唯有服从父母的情绪而非服从内在的精神密码。因此,规则不是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保证儿童在生存环境中能够获得充分的爱和自由,获得尊重。通过建立规则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是非标准,帮助儿童拥有安全感,拥有心理的力量。如果我们用规则的环境、规则的语言、规则的情绪去对待孩子,接近真理的内在规则也会在孩子身上悄然而至。
2.智力的纪律——专注,专注产生于自由,专注产生智慧
专注是科学家的品质。但是专注的产生需要儿童拥有思想上的自由和行动上的自由。在自由的环境中,儿童能够发现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所以儿童会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会产生专注,无论儿童是专注的观察还是专注的工作,都是儿童的思考过程,在这种经过思考的认知过程中,儿童会产生概念,会将感觉与概念对应起来,也会逐渐感知和把握其中的规律并顺服这种规律,这就是智慧。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孩子脑子反应特别快,看到妈妈生气了立刻认错、看到客人来了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过来问好……因为他知道怎样的行为会安全,会受到表扬或关注,这样的孩子没有思考过程,他们的行为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一种条件反射。
3.行为的纪律——顺服,儿童因爱而愿意顺服,因意志而能够顺服
所谓顺服,不是我们常说的听话,不是成人说什么儿童就做什么。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中的顺服包括顺从和意志两层意思。顺从是指对真理和事物本质客观的顺从,意志是指坚持与探索真理的主观意志。蒙台梭利认为,人的正常状态是顺服,对于儿童来说,顺服的感觉是荣耀和快乐的。但是儿童达到顺服的状态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不顺服——选择性顺服——顺服。
不顺服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在成人眼中是“任性”的,这个阶段,如果能给予儿童选择的自由,尊重孩子的“任性”,让他顺从自己的意志,当他把这个观念发展完善,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顺服才会出现。比如妮妮在吃米饭的时候不允许大人把菜放到米饭上,甚至不小心滴上一滴油她都会要求换一碗。事实上,这是她在建立一个“完美”的概念,当成人破坏了这种完美的感觉,儿童会为了维护这种对完美事物的追求而哭闹,与成人“斗争”。儿童跟成人的命令斗争到底的过程也是儿童意志力形成的过程,儿童一旦开始看成人的脸色,开始屈服于成人的时候,他的意志力就被成人剥夺了。如果儿童连自己的意志都不能顺从,他将不会顺从别人的意志。
选择性顺服阶段:这一阶段儿童会根据成人提出的要求选择自己是否顺服,这个阶段,成人要能够理解和接受孩子的“反复无常”,当儿童处在自由的环境中时,他会用心灵来观察环境,进行自我调节,儿童会依照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要服从的规则,他们能够把握自己有多大的意志来遵守某种规则,当一个规则难度太大,儿童没有能力遵守的时候,他会明确告知:“我不能。”如果强迫幼儿遵守,只会给儿童制造一个不诚实的品质。因此,顺服是儿童的正常状态,当儿童不顺服的时候,是他没有能力顺服这个规则的时候,是他的意志力还没有完善的时候。
顺服阶段:在“任性”的过程中,儿童不断从成人的理解和包容中感受到爱和安全、信任和尊重,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顺服自己的意志,建立了一定的能力,开始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开始顺服这种规律的时候,儿童开始渴望顺服,即服从真理!这时候,他们的顺服是无限度的,是让成人感动和自叹不如的,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完成一项困难的任务,而且会为完成这个任务而快乐,这个过程中既有极强的顺从,也有坚强的意志。儿童因为有爱而愿意顺服,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服。
儿童的成长犹如植物的生长,一个适宜的环境,足矣!成人也希望工作时不被打扰,努力时没有阻力,困难时有朋友鼓励,成功时有家人分享……成人需要的,儿童同样需要。儿童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己成长的,成人只需提供必要的手段,然后谦恭地等待他们的成长,正如上帝所说:“不要阻碍他们的到来,因为给他们自由,不去妨碍他们,他们是一定会来的。”[1]91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肖咏捷,张超美,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玛丽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3]孙瑞雪.爱和自由[M].4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