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城乡文化交流探微

2013-02-15刘洪波

关键词:城市居民文化交流跨文化

刘洪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205)

我国社会在近现代化进程中无可避免地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以工业为主体、农村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以及城乡地理区域特征,使得城乡衍生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这些特征表现为城乡居民在思维模式、人格情感、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差异也在城乡居民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和首因印象,造成了双方交流的冲突和矛盾,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研究城乡文化心理的差异,能够从心理和文化两个方面发现城乡文化发展的特征,揭示城乡文化的差异,从跨文化心理学角度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一、新视野: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研究城乡文化交流

跨文化心理学以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的异同为研究对象,探讨这种异同的文化背景及心理含义。城乡文化交流不是普通的两种文化的对话,而是将二者更好的融合,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王建民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文化交流的最后归宿,“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过程,有它的内在必然性,是社会发展的—条客观历史规律,是城乡对立运动的必然归宿。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乡村城市化必然可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甚至消灭这种差别”[1]。但是城乡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给两种文化的交流带来了诸多的障碍,从文化心理学的视域来研究城乡文化,主要是因为文化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下最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学科[2]。城乡文化交流最大的问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差异上,城乡居民的心理差异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因而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不能仅仅从经济上着手,而是应该把文化心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此来分析城乡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人格的差异,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因为,在这些差异与不同中,文化心理的因素往往是最为根深蒂固的原因。

二、差异、冲突: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城乡文化差异分析

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城乡文化,有着一定的现实依据和相关背景。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是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大的区域来比较研究[3]98,城市和乡村受不同文化心理的影响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属性。乡村文化深深根植于本土,固守一方,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气息。而城市文化则在文化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了西方近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表现出独特的风貌。我们的假设是不同区域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其心理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异[3]98。这些文化的差异也必然导致了城乡居民的心理差异,进而引申到行为差异。因此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视域来分析城乡文化差异,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城乡居民心理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进而寻求二者对话交流的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城乡文化下的情感差异

人们一般把文化分成两种,即阿波罗模式和浮士德模式。阿波罗模式主要认为宇宙和社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法则和规律,这种法则和规律是不能去超越,必须去遵守的,人们应该在一定的范围限制内生活。而浮士德模式则相反,认为人类有能力而且必须对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状况进行改造,人的价值在这种改造中得以体现。中国文化整体上是阿波罗文化,但到了现当代,城市文化的崛起,则更多地表现为浮士德精神,阿波罗文化退居乡土社会[4]。因而城乡文化的不同情感表现在前者是浮士德式的,而后者是阿波罗式的。从情感上来说,乡村居民表达的是一种认为应该遵循宇宙自然的规律,体现出一种惰性、顺应天命、安于现状、固守一方、不思进取的情感。乡村文化反对一切反传统的行为,认为乡村居民要做的就是进行耕作、解决日常温饱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乡土情结。按照马斯洛的精神分析法来看,乡村文化停留在最低的层次——满足生理和安全。而随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城市所处的地域和地位决定了城市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日益丰富的城市生活[5]48。因而城市居民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反传统的情感,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追求潮流,体验个性化生活,享受新鲜和刺激,属于马斯洛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乡村居民的这种思维方式和情感特征,使他们具有了先入为主的社会评价,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刻板印象,于是“农民意识”和“农民观念”成为了乡村文化落后的代名词。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居民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将所有落后的、封建的、不利于发展的问题的形成都归咎于乡村文化,以及乡村生活与生产方式。而乡村居民则依据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特征,认为城市居民铺张浪费、伤风败俗等等。于是城乡文化似乎势如水火,这种文化思维和情感的差异给城乡文化交流,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二)城乡文化下的人格差异

乡村文化对于人格的塑造,因地域不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居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辛勤的耕作,形成厚朴、直爽、踏实的民风和勤俭持家、秉承传统的习俗;东北三省流民众多,形成了开拓、豪放、古朴、粗犷的性格;长江三角洲则整体表现出山清水秀、风气朴茂、男务耕桑、女勤蚕织的文化[6]。虽然乡村文化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在各个地区的表现不一致,但是普遍都保留着乡土的文化氛围。而城市居民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中极力地追寻着精神生活,对于西方文化的盲从使得城市文化逐渐从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中脱离出去,形成了以近现代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城市文化。在这种文化和心理的指引下,城市居民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追求独立自主,张扬个性。于是就形成了城乡两种不同的人格特征:乡村居民的朴实憨厚,顺时听命;城市居民的锐意开拓,圆滑世故[5]48。

(三)城乡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冲突

城乡文化心理的差异在二者交流中引发了种种矛盾和冲突,甚至直接威胁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乡村居民在城市生活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真正融入当地文化,在社会生活、医疗保险、就业等问题上乡村居民难以感受到自身的尊严和机会平等。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的趋势又导致了大批的乡村居民来城市打工就业。城市居民认为乡村居民没有卫生观念,粗俗,穿戴不时尚,小农意识强烈。而乡村居民则认为城市居民有小市民气息,为人虚伪,做事过于世故。城市居民对乡村是一种歧视和不屑的态度,而乡村居民在这种态度中寻求自身的生活,对城市居民表现出一种羡慕和嫉妒,其内心有着浓厚的压抑心理。

三、文化进化: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城乡文化交流的途径

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是否可能对同一事物抱有不同的态度?正如西方文化强调独立与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强调互赖与集体主义一样,不同的城乡文化体系中,城乡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人们所持的态度及态度改变,如何实现城乡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这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话题。

与生物进化一样,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文化进化是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它往往以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与生物进化不同,文化进化有自己的特点。从时间上看,生物进化一般要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时间,而文化进化则经过一代或几代人就能完成,文化进化的基础是知识在代与代之间的传递。从结果上看,生物进化使人或动物拥有一些特质,文化进化则决定了他们如何使用这些由遗传得来的能力[7]64。因此,建立基于文化进化的城乡文化交流机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城乡文化公平公正,达到双赢的局面。建立在文化进化基础上的城乡文化交流机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实现文化进化,首先应该克服几种文化心理学的效应

其一,刻板效应。城乡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对对方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看法,即便是二者在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这种看法也已经深入到二者的内心,难以消除。其二,首因效应。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讲卫生,不知变通,木讷守旧。而乡村居民对于城市居民第一印象往往是伤风败俗,圆滑世故,认为城市居民歧视他们。这种首因效应让二者难以沟通和交流,造成双方之间的隔阂。其三,负晕轮效应。也叫做扫帚星效应,主要指评价者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低。无可非议,乡村居民有个别人有不好的行为,思想素质差,而城市居民也有个别人对乡村居民存在误解和偏见。然而人们往往把这种个别现象泛化,认为这是普遍现象,这样就加深了双方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团体冲突理论认为人们为了争得利益,团体或群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就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7]111。从这个角度看,城乡文化之间存在着隔阂,市民与农民之间存在着刻板效应、首因效应和负晕轮效应,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冲突。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很容易转变为群体性事件的诱因,相当数量的城市社会治安案件往往由此引发。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效应既然是效应,就要想着去消除这些效应产生的条件或情境,产生的条件或情境不存在了,效应就不可能产生了。根据团队冲突理论,似乎只要把产生市民与农民之间利益冲突的条件去掉,这些效应就可以破除,但这对于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建立基于文化进化的城乡文化交流机制,首要之急就是要破除双方之间的偏见,加强城乡文化的融合交流。首先,直接接触。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存在偏见的群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的偏见[7]114。确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达近三亿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这就是对直接接触的最好诠释。直接接触虽然不能大幅度的弥合城乡文化的差距,但事实上,农民工是城乡文化交流的最大载体和领导者,他们至少使城乡文化交流进入初级阶段。其次,利益均等。基于文化进化的城乡文化交流机制不仅要高效地实现人口流动,建立人口流动的保障机制,而且要解决乡村居民融入城市文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与利益冲突,具体点说,就是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歧视与不公平福利。只有在双方利益均等基础上的文化交流,才是有效的、双向的交流。再次,教育公平。接受的教育越多,人们的偏见越少,有时候人们的偏见更多地来源于知识的缺乏和狭隘。通过教育,城市与乡村正确认识到双方文化的优缺点,了解双方矛盾的集中区域,加强文化传播和推广的机制,以期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最后,支持平等的规范。在一些制度规范上,要保障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如社会福利问题、农民工子女问题、就业问题等等,保障他们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

(二)在文化进化中,城市文化应该更加突出自身的包容性

与乡村文化相比较,城市文化具有主流的地位。因此,城市文化的自身进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城市文化影响乡村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城市文化在演变中,如何以更高的理性心态去面对和接纳乡村文化?如上文所述,文化进化的基础是知识在代与代之间的传递,在一个文化系统中,影响文化进化的因素无非是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教育、艺术、法律、制度、宗教等因素。所以,城市文化要突出自身的包容性,首先是通过教育、艺术、网络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来理解和尊重乡村居民的人格、社会地位和劳动成果。对于乡村的现代化,城市居民不能一味的歧视和苛求,应该通过自身的优势帮助其实现经济致富,从而实现乡村居民自我的觉醒和素质的提升。同时要宽容和善待农民工,他们建设了城市,付出了辛劳和汗水,给城市居民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的这种辛劳却不被城市居民认可,反而处处受到歧视和限制,因而城市居民应该更加体谅进城务工的农民,更加关心他们的生活,设身处地为农民工着想。其次,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进城务工是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的必然结果。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逆的趋势,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伴随而来的是城乡文化发生交流与碰撞。农民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他们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而城市文化在自身的进化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接纳进城农民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文化交流。

(三)在文化进化中,乡村文化要实现自我觉醒

大部分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工进城后,其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与期望值相差甚远,又受到一些城市人对他们的文化歧视和身份歧视,加之缺乏制度政策的保障,从而对城市缺乏归属感,甚至对城市文化有排斥和仇视的心理。这反过来也加深了市民对农民工的心理排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8]。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农村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或者先富起来的农民家庭,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或者相似的特质,就是都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从而走向了文明与开放。这些率先发展的农村地区和先富起来的农民家庭,一般比较认可城市文化,农民头脑灵活,敢于冒险,眼界较为开阔,观念比较新颖,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由此可见,文化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乡村文化在自身的进化过程中,只有乡村居民真正实现自我觉醒,才能在城乡文化交流中占有自主地位。与城市居民的自傲相比较而言,年轻的农民工往往有着一种焦虑、自卑、不自信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严重化,就极有可能走向极端,两年前的富士康“连跳事件”充分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年轻的农民工们要摒弃这种不自信的思想,自立自强、自尊自重,提升自己的技能、素质、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融入到城乡一体化中,才能在城市生活中站得住脚,才能在城乡文化交流中呈现出乡村文化的觉醒。

可以说城乡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因而文化心理对城乡文化交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要想消除二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实现城乡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就要在文化心理上寻求一条最佳的途径。建设一条既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进化,又契合城乡居民文化心理的交流途径,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跨文化心理学的视域下,要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城乡居民都要为之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存共荣。

[1]王建民.城市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4.

[2]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8-80.

[3]张海钟,李芳萍.中国区域心理学与和谐社会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2008(1):98-100.

[4]张海钟.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刍议[J].心理科学,2005,28(5):1235-1236.

[5]姜永志,张海钟.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城乡文化心理差异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5):45-48,63.

[6]周尚意,孔 翔.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8-244.

[7]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小飞,郑小梅.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人民论坛,2012(9)下:75-76.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文化交流跨文化
基于轨迹数据的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规律提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经历中断行为探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