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在精细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3-02-15司汉武
李 博,司汉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中国当前处于现代化建设加速期,社会各领域正在全面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是,在肯定我们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由传统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粗放型社会意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精细化发展要求。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恶性暴力犯罪、重特大交通事故等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客观分析引发这类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伦理道德的丧失,更重要的是政府和社会的监管存在漏洞和“真空”,这些“真空”和漏洞揭示给我们的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精细社会是对精细化管理、精细农业的社会学抽象,是在粗放——精细维度上对现代化理论的新概括,而在其中作为核心力量的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精细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一、技术及其类型化标准
《苏联百科词典》中技术的定义是为实现生产过程和为社会的非生产需要服务而创造的人类活动手段的总和[1]。埃吕尔给技术下了一个本质主义定义,把技术定义为“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通过理性获得的(在特定发展阶段)有绝对效率的所有方法”[2]。笔者认为技术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目标而采用的先进手段与方法的集合。按照不同的标准,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按照功能的不同,可将技术分为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现代技术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教育培训而得来的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传统技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以人传人、心传心的方式获得的依赖于自身技能的一种技术。教育培训对于掌握传统技术没有什么作用,传统技术是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甚至是完全凭直观感觉而获得的。
按照技术获取途径,可将技术分为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经验技术的获取建立在日常工作的反复实践、经验积累与技能提高的基础上,该技术长期被手工业生产者所使用。从6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生产陶器开始直到现在所采用的技能培训,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工业革命大生产发展之前,都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经验技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这种技术获取于丰富的科学知识理论,通过长期接受正规学校技术教育而获得的,这种技术的掌控者常被称之为技术型人才。
二、精细社会的概念及缘起
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按照西方学者的“二分法”也可将社会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按照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将社会分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迪尔凯姆按照集体意识的强弱和分工程度,将社会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也有学者则按照人情和理性在社会关系中所占的比重将社会划分为人情社会和理性社会,对应的还有礼俗社会和功利社会[3]。在考察众多社会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领域中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与管理学领域中的精细化管理思想,以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笔者提出了一个衡量现代化的新维度——精细社会和粗放社会。
在正式讨论精细社会之前,我们先对精细化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来源进行简单论述。在我国强调对细节的重视、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语:“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而在西方国家也流传着一首民谣叫《帝国亡于铁钉子》,其内容是“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以上这些全都说明细节在整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古代的东西方世界都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思想,严格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最早提出精细化管理思想,1881年25岁的泰勒在钢铁工厂工作期间,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确定规范的动作、合理的操作方法、合适的工具……这些让泰勒总结出一套新的操作方法和工具来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超过定额。1911年其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细化管理著作。而将精细化管理思想系统运用于企业管理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企业,随后这种管理思想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和社会机构,甚至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精细社会”可以简单理解为精细化管理和运行的社会,是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扩展和延伸到整个社会的结果。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继续扩大和社会管理领域的日益复杂化,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引入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例如政府部门、医院、高校、图书馆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管理存在的领域就有精细化的影子。“精细社会”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方面,现代化社会高度的专业分工、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机构,以及频繁的人口流动都需要引入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现象,毋庸置疑的是西方发达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精细社会”。中国当前正处于“粗放社会”向“精细社会”的过渡时期。总的来说,精细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1.追求简约、高效、卓越的社会。所谓简约就是要在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去粗取精,消除一切冗余,保留精华以追求组织运行的高效率。粗放社会中常常呈现的是机构臃肿、职责不明、“越位”与“缺位”的现象。在简约的基础上,精细社会还是一种追求高效的社会,这里的高效是指在组织的管理与运行中追求较高的办事效率,是集生产高效化、管理高效化、组织高效化于一体的运作模式。这种高效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即为了达到整个社会运行秩序的合理化。简约高效,追求卓越已经成为精细社会对于各行各业的具体要求。
2.精细社会要求整个社会系统的精细化。正如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所说,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整个社会系统的精细化必须由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部分来实现。精细社会建设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政治领域的精细化具体表现为管理主体自身的精细化,以及每一个管理主体在参与管理过程中的精细化,它是实现经济、文化和制度精细化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领域中的精细化主要指的是生产过程的精细化,包括生产方式技术化、生产分工专业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等;服务行业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服务理念人性化、服务过程中量化服务指标、服务手段科技化和服务质量标准化等;文化方面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知识方面,知识的大众化、专门化、科学化已经成为社会精细化的基础。制度的精细化在制度的内容上体现为全面和细化,在制度的运行上体现为规范化和可操作,在制度的设计理念上体现为人性化和理性化[4]。
3.精细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发挥人的主体地位,人性化是社会精细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最终是想把人从作为实现组织和社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的地位中解放出来。正如康德所提出的,即“人就是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5]。当今社会,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管理领域,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并以人的良性发展为终极目标,现代化的管理必须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为先导,坚持以人为本。在精细化的管理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技术把管理项目做细做精,除了提高管理效率,最根本的是促进了管理对象中人的合理健康发展。
三、技术在社会精细化发展中的作用
技术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与方法,在精细社会的建构中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技术的科学化是社会精细化发展的理论依据;技术的标准化促进社会的精细化发展。技术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是对社会精细化发展的需求和响应。当然,社会的精细化是建立在人的精细化基础之上的,获取技术和合理利用技术是实现人的精细化的前提。
首先,精细社会建设中的技术必须是科学技术。技术的科学化是要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将具有经验性和技艺特性的技术改造为具有科学性特征的技术。其含义是指:一是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并通过相应的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二是技术创造发明根据已有的(包括最新的)基础科研成果而做出。技术的科学化是不断驱愚逐昧的过程,是要摒弃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技术体系的非理性化,是将经验技术与理论技术相结合的过程。经验技术由日常的反复实践中获得的,依靠前人的传授和教化而来,而理论技术是通过长期科学知识的学习获得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技术的科学化并不是经验技术向理论技术的转化,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武谷三男对科学与技术进行了区别,认为“科学是认识,技术是应用”,提倡技术先行说即“技术先科学而存在”。技术和科学被严格地区别。这是因为技术实践的成功不一定需要科学的认识,科学认识独立于技术的实践[6]。而在远古时期,技术多掌握在工匠手中靠传承而逐步发展,科学却掌握在哲人与士绅当中,科学与技术处于分离状态。科学哲学家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现代科学具有双重的起源,它既起源于巫师、僧侣或者哲学家的有条理的思辨,也起源于工匠的实际操作和传统知识。精细社会鼓励人们将经验性技术与理论性技术相结合将已有的经验性技术通过科学知识的指导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来提高已有的技术。在精细社会建设中没有经验技术做基础,技术的科学化过程则失去主体,反之,如若只有理论性技术,那么在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将会缺少实践的过程。技术的科学化是要将已有的技术在相关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形成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技术体系,进而反过来提高已有的技术。精细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正是要通过技术的科学化过程来使技术在循环发展的实践基础上不断进步、提升,从而来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细化,社会精细化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技术科学化的过程来得以实现的,所以说技术的科学化是社会精细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其次,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了技术标准,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实行的“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就是一种技术标准化行为[7]。随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爆发,技术的标准化开始渗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和层面,并且逐渐演化成为一场普遍性的逻辑。精细社会要求生产技术标准化,标准化的技术发展模式最初是从工业生产领域开始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实行统一的加工标准,度量标准、质量标准,进而改善生产领域中产品、生产过程及服务的适用性,以达到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与产品质量的提升,使工业生产不断走向精细化。这种标准化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各个部门的精益求精,开始向其他领域渗透,尤其是社会组织领域,各个组织中技术理性知识的增加,将使社会组织的发展逐渐走向标准化[8]。“如果把技术看作是巨大的火车头、强有力的加速器,那么就必须把知识看成是它的燃料[9]。在追求理性化的现代社会中,理性化的技术知识已经成为维系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个组织要想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离不开相关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这种技术性的理性知识体系推动组织逐步走向标准化的管理运作模式,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盛行使各个组织在管理运行中实现了组织技术的一体化。经济组织的标准化也逐渐呈现出向社会政治组织渗透的态势,如同韦伯所谈的那样,科层制的组织控制形式开始出现,这种控制形式是将专业化技术与机器般效率相结合的标准化的控制形式。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精确性、纪律严密性、将会使其发展更加地标准化。技术标准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的增加,理性化的技术知识体系可以使组织成员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对高技术知识的需求,技术标准化迫使各行各业吸纳具有高技术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高技术的应用也将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社会规范的提高。技术的标准化将使社会分工更加标准和细化,使社会的运行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成为社会精细化的助推器。
四、技术与精细社会的中介——人的精细化
精细社会的发展动力来源是具备科学性质的技术,而在推动社会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承担着一定的角色,社会的精细化最终还是由人来实现的。
人的精细化是以技术的获取和合理应用为前提的。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进步得益于技术的成就,作为精细社会中的成员,首先要拥有科学性的技术,精细社会的发展不但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会使用它。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的合理使用要比技术的获取更为重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社会对于高技术的需求,拥有一技之长的高技术人才数量开始增加,但是真正能够合理利用技术的人却并不多,精细社会对于技术的要求应该是合理利用技术,使技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不是利用技术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如: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计算机病毒传播等,此类高技术犯罪活动的猖獗使得技术背上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乃至阻碍社会进步的“恶名”。
在人的精细化过程中,竞争与合作是人逐步走向精细化的动力。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意识普遍提升,人们对于竞争与合作的需求普遍强烈。人与人之间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存在密切的合作,在不断的竞争与合作中,人们对某种目标和目的的追求过程实际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质的过程。通过竞争促进了个体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的提升,进而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生存技能的增长。通过合作,激发了人的团队意识与自我奉献,有助于人的良好品质的形成。所以,竞争与合作在不断激发人的意识过程中,不断促进了人的精细化。
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总动力,它来源于新的技术目的和原有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精细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我们提供了考察社会的新维度,也为中国社会转型指明了新方向。由粗放型社会向精细化社会的过渡将促进中国的社会管理不断走向正规化、高效化、科学化的道路,而作为社会精细化发展动力的技术将使精细社会的建设更加具有现代性的色彩。
[1][苏]A.M.普罗霍罗夫.苏联百科词典[Z].赵 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夏 劲,项继光.吕埃尔与温纳的技术观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1):40-45.
[3]司汉武,海丽娟,李 伟.知识在精细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251-255.
[4]海莉娟.精细社会及其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康 德.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钱兆华,钱 明.技术的两个来源及其启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68-71.
[7]裘 涵,陈 侃.文化研究:技术标准化研究的新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1(4):19-24.
[8]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